選單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文/花開無田

歷朝歷代的封建皇帝,只要沒有生理缺陷,兒女數量都是呈直線型增長,比如北朝時期的北燕皇帝馮跋,育有一百多個兒子,還不包括女兒。

不過如果男女比例各佔一半來算的話,女兒就算沒有一百個,六七十個總是能有的。而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數量不算多也絕不算少。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封建社會里的君主傳承製度,講究的是家天下,皇帝把江山社稷視作自己辛苦打拼下的家業。就算是一個家產微薄的農民,臨終前也會仔細梳理一下家業,幾升稻穀,幾把鋤頭,還有幾間破敗不堪的茅草屋。

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帝王,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平民,都有一種保守思想,就是把家業分給自己的兒女。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不是特殊原因,長子往往是得到最多的家產,再往後的兒子趨於平等。流僧出身的朱元璋也沒跳過這個怪圈,他和漢高祖劉邦的想法如出一轍,都是將打拼下來的江山看作家業。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常常醉眼朦朧地對父親劉太公說:“你以前說我不如大哥,那麼現在看來,我倆誰的家業更大呢?”即使成為萬人朝拜的帝王,劉邦和朱元璋依舊把一片大好河山看作自己的家產。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出於這種考慮,明太祖朱元璋每天都在考慮如何把大明王朝經營得滴水不漏,他對開國元勳百般提防,對親生骨肉則是信任有加。

朱元璋將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其中以“夾輔王室”鎮守西北的九個藩王,還經常領兵離開藩鎮,參加對北元軍隊的防禦和征討。明朝不乏有識之士,翰林院的文員葉伯巨就看到了“分封諸侯”的弊端,他對朱元璋講述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葉伯巨希望能夠用歷史事例讓朱元璋吸取教訓,並建議朱元璋趁諸王沒有密謀作亂之前,控制他們的藩鎮、裁撤他們的兵力,可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子孫勇敢善良,比劉季和司馬炎禍心四起的子孫好千倍百倍。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1392年,懿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借鑑元朝兄弟爭權、手足相殘的教訓,沒有從剩下二十多個兒子裡挑選繼承人。他認定皇位繼承是皇朝安全的根本,因此他制定了嚴密的法則,《皇明祖訓》裡明確規定,明朝的皇位繼承是嫡長子繼承製,只有皇帝沒有子嗣的時候,才可以從血緣關係最近的那支挑選。秉持著這一想法的朱元璋,放棄了立藩王為太子的想法,轉而立朱標的嫡長子,自己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治國嚴酷凌厲,各地藩王深知自己與父親的差距,畢竟他們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威風八面的吳王了。洪武時期的藩王遵紀守法,的確像朱元璋所想的那樣,是統兵禦敵的利劍,擁護天子的勤王力量。朱元璋認識到自己政治手段過於嚴苛,太子朱標仁愛忠厚,威望能力得到兄弟敬服,可以做一個漢文帝那樣的後繼仁君。可是天妒英才,仁慈友愛的朱標去世,痛失愛子的朱元璋在長孫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標的影子。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朱允炆性格親和,接受的又是傳統儒學教育,朱元璋認為孫子能夠做一個聖賢之君。可他沒有想到的是,征戰沙場數十載的藩王並不買朱允炆的賬,他們自恃勞苦功高,而且又是朱允炆的叔父,自然不想被年幼的朱允炆呼來喝去。晚年的朱元璋隱約察覺到這一端倪,但他又不忍心對親生骨肉下手,比起功高蓋主的淮西勳貴,他更信任拱衛京師的藩王。

1398年,朱元璋一如往常地和大臣們議論政事,年事已高的他感到十分疲倦,哈欠不斷,會意的大臣們交換眼色,跪拜告退。朱元璋來到後宮床上休息,沒想到就此一睡不起,結束了自己神秘傳奇的一生。雖然朱元璋去世突然,身體的每況愈下,讓他預感到自己很快會不久於人世。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因此朱元璋早早地立下了一份遺囑,遺囑大體內容是:我能做皇帝是上天的意願,三十多年來不敢倦怠,希望能夠給百姓帶來一片盛世。可惜我出身卑微,沒有聖人那樣博大的學識才智,雖然做了一些自以為正確的事情,但也有許多疏忽之處。我一直擔心精力日益衰微,很怕有些事情沒有辦妥,現在我即將離開人世,想起種種過往,也沒有太多遺憾的事情了。皇太孫允炆性情寬厚,講究孝道,理應擔起帝王大業,文武大臣要盡心輔佐他。留在封地的諸王,得知我去世的訊息,不用來京城弔唁,應當管好自己的封地,各王的文臣武將,悉聽朝廷安排。

朱元璋的遺詔大體有三種意思,第一是回望三十年的治政生涯,承認有些沒能考慮到的地方。第二是明確繼承人是朱允炆,要求文武大臣要盡心輔佐,不能有半點懈怠。第三點才是最關鍵的一點,朱元璋生怕諸王前來京城爭權,讓明朝陷入藩王作亂的禍患中。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這封遺詔是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天展示的,那一天正是朱允炆繼承皇位的第一天,建文帝公開遺詔,最主要的作用是震懾朝臣和各地藩王。遺詔傳到藩王的耳朵裡,原本想趕往京城的他們,只好聽從朱元璋的遺願,老實待在自己的封地。就在藩王不情願地聽命時,一場醞釀已久的計謀在遙遠的應天府悄然實施。建文帝早在繼位前就看到了藩王尾大不掉的禍患,他將擁兵自重的叔父看作心頭大患,一心想要改變這種局面。

第一個提出削藩建議的是戶部侍郎卓敬,儘管建文帝沒有批覆奏章,但削藩的訊息還是流傳到了各地藩王的封地裡。可是他們誰也不想做出頭鳥,而是互相煽動對方情緒,希望可以在緊張形勢下靜觀其變,坐收漁翁之利。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當建文帝發現藩王蠢蠢欲動的時候,他急忙召講學老師齊泰、黃子澄商量決議,在齊黃二人的建議下,建文帝裁撤了幾個實力較弱的藩王,把實力雄厚的燕王放到了最後面。短短一年的時間,擁有拱衛京師權利的周、湘、齊、代、岷五位藩王就被廢為庶人。發往雲南的周王,軟禁在京師的齊王,幽禁在大同的代王,遷到漳州控制的岷王,不願受辱自焚的湘王。

一個個位高權重的藩王在燕王朱棣的面前倒去,等待朱棣的命運,不是禁足就是殺戮,和蒙古軍隊交戰多年的朱棣沒想到這麼快就迎來自己的命運。

建文帝的政治手段展現出和他這個年紀並不匹配的老練狠辣,如果不是遇到更加精明能幹的四叔朱棣,也許建文帝真的會是一個有為之君,最起碼不會落得自焚的悽慘下場。

建文帝勝券在握,卻輸給了叔父朱棣,這點原因不容忽視

建文帝在削藩的同時,沒有放鬆對燕王的控制,他先是以駐守邊疆、抽調人手的名義將燕王的護衛調走,隨後又派重兵駐紮在北平周圍的山海關。

朱允炆的優勢是擁有比燕軍多出數倍的兵力,而老辣的燕王沒有坐以待斃,恰巧朱允炆派去逮捕燕王的張信又是個叛徒,他不敢在北平府下令逮捕燕王,反倒是把朝廷的戰略部署全盤托出。

就此,一場連綿四年的烽火硝煙燒起,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除奸臣”的名義起兵反抗,遠在應天的建文帝還不知道哪裡出了岔子。

花開說:《孫子》雲:兵者,詭道也。建文帝並非沒有才華,只是與朱棣相比少了狠辣果決,而歷史也從來不會因為你年齡或者仁慈給予機會,朱棣利用機會麻痺建文帝而後以靖難為名,建文帝措手不及,其實勝負之數尚未可知,但是建文帝的一系列昏招迭出,也讓他漸漸的喪失了優勢。多年邊陲的軍旅生涯,對蒙古的用兵,也讓朱棣在面對稚嫩的侄子時得心用手。

參考資料:《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