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兩位三國良將,被後人這樣誤解千年

魏延——一代良將,硬安腦後反骨

魏延字文長,是三國後期蜀國的第一虎將,他曾效命於荊州劉表,後來轉投他處,在關羽攻城時,義斬太守,救下老將黃忠,成為蜀漢開國元勳的猛將。《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卻是一個被說成“腦後有反骨”的反賊。

魏延作為蜀國後五虎將時代的戰將扛把子,卻一直不受信賴,尤其以子午谷奇謀不被諸葛亮採納最為後人惋惜(當然這個“子午谷奇謀”究竟可行性幾何尚有爭論)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魏延依然奮勇向前,為蜀漢的北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這兩位三國良將,被後人這樣誤解千年

至於魏延之死實乃與楊儀政治鬥爭的結果,與諸葛亮無關。魏延雖然才幹出眾,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剛愎自用,同僚們普遍對他敬而遠之。許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這種性格,便處處讓著他,更助長了魏延的這種脾氣。

不過,蜀軍中掌管後勤的官員楊儀卻從不把魏延放在眼裡。楊儀本性狷狹,為人奸詐。魏延一向看不起楊儀,而楊儀又偏偏與魏延對著幹,這使魏延十分惱火,對楊儀恨之入骨。久而久之,二人積怨很深,猶如水火。諸葛亮一死,楊儀就讓費?去揣摩魏延的意圖。

這時的魏延卻對形勢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他天真地認為,諸葛亮活著時自己受到壓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現在諸葛亮既然已經不在了,那麼也就輪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殲敵了。楊儀便上表朝廷,告魏延謀反。事後魏延也覺得自己言辭不當,但有口難辯,也告楊儀謀反。一時間二人羽檄交馳於成都、漢中之間。

而後魏延自知謀反之罪已定,必死無疑,便一不做,二不休,揮軍逆擊楊儀主力。楊儀派王平出戰。兩軍對壘,王平指著魏延大聲質問:“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要謀反嗎?”魏延手下將士也都認為魏延理虧,又知孤軍難敵,便紛紛倒戈,一鬨而散。魏延無奈,帶著幾個兒子向漢中逃去,途中被馬岱追斬,死於非命。

這兩位三國良將,被後人這樣誤解千年

魏延頭顱被割下,作為禮物獻給楊儀。楊儀起身將魏延頭顱踩在腳下,咬牙切齒地:“狗奴才,還能再作惡嗎?”在楊儀的授意下,魏延全家被滿門抄斬,雞犬不留。楊儀洩私憤之情,暴露無遺。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周瑜——雅量高致,反誣心胸狹小

因為一部“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讓人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曉的這個周瑜卻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的人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絡著。

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一個德才出眾堪為中國古代男人楷模、洋溢著漢代風骨和中國古人崇尚的氣節之美、慷慨之氣、忠義之氣的優秀男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軍事奇才,是中國古代優秀男人的典範。

這兩位三國良將,被後人這樣誤解千年

而據民間傳說原來周瑜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周循頗有周瑜的風範,但周循死得很早。而周瑜的二兒子周胤因為言語觸犯了孫權,被髮配到了當時的廬陵郡(今江西吉安烏東)。

周胤到了廬陵郡,一度落魄不堪,被當地一個姓羅的老員外(也就是羅貫中祖先)收為女婿。兩家結為親家後,代代相傳,一直到元末明初,周家為周敘一代,羅家為羅貫中一代。“羅貫中每次科舉考試都落榜,而周瑜後裔周敘卻金榜題名,羅貫中心裡非常不服氣。後來羅貫中隨父到山西太原一帶經商鹽業,常出沒茶館聽三國戲曲。

這兩位三國良將,被後人這樣誤解千年

當時的三國戲曲都是以劉姓為正統,後人就把周瑜的功勞轉移到了諸葛亮的身上。羅貫中聽在耳朵裡,覺得有趣,就把平時聽來的改編改編,寫成了《三國演義》,他不僅沒給和自己有親戚關係的周氏祖先周瑜平反,還進行了誇張創作來惡搞周瑜,以達到貶損和自己同時考科舉的明代進士周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