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致敬青年”引紛爭,要共識不要對抗與撕裂

文/龍敏飛

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的確有些不同尋常。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高管一句“當我們忙著做各種致敬青年的策劃時,青年們正在睡覺”的話語,引發爭議無數,甚至衝上多個平臺的熱搜。

本來我們以為,這會是一次“代際溝通”的契機。近年來,關於此事的討論的確有些少,若能來一場“代際矛盾的思想大討論”,從思想上、觀念上再同頻共振一回,那也是極好的。只可惜,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名高管的一句話,就像捅了一個馬蜂窩,很多人直接將批評的矛頭指向資本家、指向資本剝奪、指向人世間的種種不公。“大半夜要把人給笑死:黃鼠狼給雞拜年,雞居然還沒起床。”“好不容易有個假期,還想要讓我996嗎?”

可以說本次事件情緒上的對抗與撕裂,在網上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也並非孤例,最近就有多名公眾人物躺槍。某風評不錯的老藝人曬了一下加班照,某頂級時尚雜誌前主編誤解了“內卷”的意思,都被這一代的年輕人拉出來“鞭打”了。仇富、仇名人、仇精英……“因言獲暴”無處不在,讓人脊背發涼。本來“致敬青年”也好,嘲諷“致敬青年只是自嗨”也罷,都沒有原罪,但無論是你讚美不夠給力,還是鼓掌不夠熱烈,都會被人吊起來捶打,這就細思極恐了。古訓有云,伸手不打笑臉人,但到這裡則不適用了。因為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對讚美早已“免疫”,而對與資本有關的一切事情,卻是“鬥起來其樂無窮”的姿態。

何以至此?首先必須承認一點,一些年輕人的心態本身,肯定是有問題的。而心態的演變背後,也有一些現實的成因。比如996風波、過勞死風波等,都刺痛人心,也引發了很多年輕人共鳴共情。所以任何人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踩雷”,然後遭遇“網暴”。畢竟,如很多人調侃所言——當青年們正忙著早起上班趕工的時候,有的老闆正在發微博嘲諷。

同樣的對抗與撕裂,也發生在“致敬青年”相關作品的話術、設定上。這一屆的年輕人很討厭居高臨下、站著說話不腰疼、充當人生導師的“爹味言論”。而這,正是2020年《後浪》這部致敬片譭譽參半的原因,因為其站在中年人的視角去評判、讚許年輕人。而2021年的致敬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好評度則高出不少,就因為相關方面吸取了去年的經驗教訓,用年輕人自己的視角去傳遞、表達一些理念,去掉“爹味”,自然更容易俘獲年輕人的心。

無論置身於何種大環境,這屆年輕人“一點就著”的狀態,肯定是非理性的。回看《我不想做這樣的人》這部致敬片,裡面的少年說道,“我不想做一個拿著鋸子的人,隨時隨地,把人群鋸成兩半”。這樣的話語,是清醒的認知,若是年輕人都能這麼想、這麼做,那便“善莫大焉”。那現實情況如何呢?這個“五一”發生的種種事情,就是最好的佐證。而這,也是致敬片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吶喊、呼籲、致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智識、理性的空間日漸逼仄。我們看到過太多因一句話就被推到對立面、淪為靶子的事情,這樣的現實讓人恐懼。這意味著,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若不能全盤考慮年輕人的內心活動、思想意識,那隨時都有可能被批倒。這樣的人在網路上早已是一批一批的存在體了,所以吶喊、發聲、致敬的人,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是絕對安全的——今天被批倒的人是他們,明天就有可能是我們。

置於這樣的困境中,交流、共識、理性、平和便愈發難得,也日漸成為奢侈品,致敬、讚美年輕人自然也變成一項高危型工作,需要小心翼翼地挑選姿勢、謹小慎微地準備臺詞、如履薄冰地公開表達,為了避免是是非非,沉默將成為最終的答案。當一個社會失去了多元化的觀點、不同的聲音,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是如此。

無法否認,眼下一些企業身上的確流淌著“剝削的血液”,但這並不是一上來就搞對抗與撕裂的理由與藉口。當這一切發生之後,各大企業的確應有所反思,如若不然,類似的對抗與撕裂只會愈演愈烈,甚至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若想避免這種局面,就需要企業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避免員工超時工作、熬夜加班、工資低廉成為現實常態;也需要監管部門當好“守夜人”的角色,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讓勞動者能共享到企業的發展成果,不斷增強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當然,做到這一步並不意味著就能改變對抗與撕裂的社會情緒,但卻是必須要去做的積極嘗試。

“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這是李大釗同志在《晨鐘報》創刊號上寫下的話。此次“致敬青年”引發的紛爭則更加證明一點,對青年們來說,的確是“不可一日無覺醒”。這樣的覺醒,不只是對社會不公展現撕裂與對抗的覺醒,更應該是達成共識、凝聚共識的覺醒。征途漫漫,任務依然任重道遠,全社會都應有所反思、有所警醒、有所作為。

作者為媒體評論員

(校對:彭玉鳳)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