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卻少有人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此句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的開篇詩。如今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俗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下一句,其實下一句更加經典。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卻少有人知!

明朝宣德年間,江西永豐縣有個秀才叫羅善平。因為科舉落榜,再加上家中尚有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兒子羅倫,羅秀才只能背井離鄉,討生活。

因此,家裡的家務活都落到了妻子手中。妻子是大家閨秀出身,不擅長幹家務,羅秀才也很少回家。還好等兒子年長些後,可以幫襯點母親。

過了幾年,羅秀才從外地回家過年。羅倫此時已經七歲了,個子也長高了,羅秀才覺得兒子已經到了要上學的年齡了,想試一下他有沒有天資。

羅秀才指著天,出了一個“天”讓兒子對,由於羅倫平日總是幫忙家務,從來沒有學過對對子,根本不明白父親的意思,母親在一旁乾著急,用手指著地,結果地上有一坨雞屎,羅倫急忙回答:“雞屎”。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卻少有人知!

此句一出,父母都愣了半天。羅秀才大聲怒道:父親對什麼?母親怕兒子再次答錯,暗中用手指了指自己,結果羅倫只看到母親指著自己胸口,便急忙答道:“父親對奶”。

羅秀才頓時心灰意冷,既怨恨自己與科舉成名無緣,又責怪兒子蠢笨無知,對以後沒有了指望。一氣之下,出家當和尚去了。

劉秀才的離開,對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妻子整日以淚洗面,不過後來也想通了,除整日忙於養家,還利用閒暇的時間悉心教導兒子,開動他的腦筋。

羅倫年紀雖小,卻非常懂事,連砍柴放牛時,身邊總要帶著書本,刻苦鑽研,才學也被慢慢開發出來。長大後的羅倫在科舉上連連上榜,最後高中狀元。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卻少有人知!

有一次,羅狀元衣錦還鄉為母親過生日。訊息傳到了羅秀才耳中,此時羅秀才已經離家數十載,對家人思念萬分,決定來看望一下。

起初,妻子並沒有認出羅秀才,以為是一個和尚來化緣,便慷慨拿出一千錢給他。誰知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

妻子以為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給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只想見見狀元的模樣。恰好羅狀元身穿官服從大廳裡走出來,羅秀才看後,感覺沒有什麼遺憾,在牆上題了一首詩便離去了:

一別家鄉二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古代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實下一句更經典, 卻少有人知!

從此,“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成為一句俗語流傳下來。表達長輩們對兒女只能因勢引導,不能強制或放任,以免適得其反,後悔莫及。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對兒女的期望太多,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就好,兒女們自有自己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