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文/李 斌

今天接著讀《西次四經》竹山、浮山、羭次之山。首先讀中部秦嶺與東部秦嶺(華山山脈)過渡之山——竹山。竊以為,上古科考團隊是以發源此山的竹水和丹水作為中部秦嶺與東部秦嶺(華山山脈)的界限的。

竹 山

【原文】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註釋】

竹山:山名,在今陝西境內。黃雚(ɡuàn):指黃花蒿。樗(chū):臭椿樹。麻:草本植物,有大麻、亞麻等。赭(zhě):紅土。疥:疥瘡。胕(fú):浮腫。竹水:水名,在今陝西境內。竹箭:細竹。蒼玉:灰白色的玉。丹水:水名,在今陝西境內。洛水:今陝西洛河。水玉:水晶。人魚:大鯢,俗稱娃娃魚。豚:小豬,也泛指豬。笄(jī):古代用來固定頭髮的簪子,用竹、木、玉等製成。豪彘:豪豬。

【翻譯】

再往西五十二里有一座山,名叫竹山,山上長有很多喬木,山的北面有很多鐵。山中生長著一種草,名叫黃雚,形狀像臭椿樹,葉子與麻類植物的葉子相像,開白色的花,結紅褐色的果實,它的形狀像紅土,用它來洗澡,能夠治療疥瘡,還可以治療浮腫。竹水源自此山,向北流入渭水,水的南面長著很多細竹子,還有許多灰白色的玉。丹水也從此山發源,向東南流入洛水,水中有很多水晶,還有很多娃娃魚。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豬,長著白色的毛,毛粗如笄一般,尖端呈現黑色,它的名字叫豪豬。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再學習筆記

一、關於竹山。經文註釋為“山名,在今陝西境內”。這是肯定的。但是範圍太大,讓人茫然。經對照竹山在此山系的位置,我認為“竹山”為中部秦嶺與東部秦嶺(華山山脈)過渡之山——箭峪嶺比較合適。

【知識連結】

箭峪嶺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最南端,處於藍田縣、華縣、臨渭區三地交界之處。海拔2449米,是臨渭區境內最高峰。清雍正嶽冠華《渭南縣誌》載:“諸山之峪,為箭峪大,南通商洛諸山,又東南通武關,故其北有獨孤莊鎮,蓋縣之東南地險也”。嶺頂之巔素有一腳踏三地、雞鳴喚三地之稱。箭峪嶺的北麓為箭峪,其峪屬於本地最長的峪道,向北緩下,直貫穿到臨渭區橋南鎮境內;南麓正對藍田縣霸源鎮青崗坪村,山勢陡而較短;南麓偏東緩入華縣華臺子轄內。嶺北水源匯入赤水河是赤水河的源頭之一;嶺南水源流入灞河,屬灞河源頭之一。這也是其南麓轄區小鎮——霸源鎮名字的由來。

箭峪嶺因其山脊多長箭竹,古稱竹山,又名箭峪嶺。嶺上多高山草甸,南麓大多為喬木;北麓大面積灌木叢生。嶺上有便道接通南北。便道旁邊建有一個小的山神廟,傲立於埡口風中。此廟建於何年無從可考,已成為箭峪嶺的標誌。每有驢友登嶺多在此拍照留念。自古就有山裡鄉民經此便道常行過往,每逢橋南鎮集會,南山鄉民攜帶山貨特產,經此來集交易。現而今交通便利了,這條便道已經荒廢。只有採藥山民經常行走,但卻成為驢友攀登箭峪嶺的高速通道。

二、關於竹水:註釋曰:“水名,在今陝西境內”。太籠統。我認為是今藍田縣灞源鎮的灞河。實際上灞河是從箭峪嶺南麓西側向西流入藍田縣,出藍田縣之後轉而向北流,整體上還是向北流入渭河的,符合經文“北流注於渭”的條件。

【知識連結】

灞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發源於秦嶺北坡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以北。流經灞橋區、未央區,在西安市高陵區南匯入渭河,春秋時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後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

三、關於蒼玉。註釋曰:“灰白色的玉”。蒼,基本義有四種。1。青色(包括藍和綠)如~松翠柏。可以引申為青黑色。2。灰白色。~白。~髯。3。指天或天空。上~;~穹。4。姓。《說文》蒼,草色也。《廣雅》蒼,青也。所以我認為蒼玉是範指“蒼玉青綠色玉石和灰白色的美玉”。並非特指“灰白色的玉”。

【知識連結】

陝西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綠簾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碧玉、藍田玉和墨玉等。綠松石產於白河、安康、平利縣,呈魚白綠色、綠色、天藍色、黃蘭色。綠簾玉玉石透明或半透明,呈綠色、紅色、紅褐色,玉石上常有裂綹紋。桃花玉石透明或半透明,無綹紋,色彩純正,以玫瑰紅為主,次為深紅、粉紅。丁香紫玉產於商南山中,成團塊狀,淺紅色與粉紅色,半透明狀。商洛翠玉產於商南縣趙川窟窿。呈綠色,微透明,質地較細。玉石中稍帶裂綹和白色雜質。洛翠玉產於洛南縣黃花丈,呈嫩蘭色,藍綠色,微透明,綹紋較多。碧玉產於商南縣雙廟嶺、大葦園一帶。呈藍灰色,微透明或不透明。藍田玉產於藍田縣玉川鄉,呈灰、黃、綠、黑,中有花紋,質地較細,光潔晶瑩。墨玉產於富平縣和尚南縣松樹溝。玉石呈黑棕色,不透明,較好的品種為水草翠與烏龍睛。

總之,當時科考隊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登上箭峪嶺,看到一片“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奇幻景象。於是到山腳下的藍田、商洛、洛南等地進行詳細調查,發現這裡都是玉的天堂,尤其是藍田。

四、關於丹水。今陝西洛南的南洛河源頭。發箭峪嶺南側木岔溝。向東注入河。

【知識連結】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內的伊河為重要支流,亦稱伊洛河,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的洛水。南洛河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稱。源出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流經陝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河道全長447公里,陝西境內河長129。8公里,河南境長366公里。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里。

只不過當時考察團隊認為現今的洛河的源頭不是那時的源頭。那時的源頭是發源於今草鏈嶺的石頭峪或文峪河。所以才有了經文“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至於當時為什麼把這段河流稱為“丹水”,想必與堯伐北三苗放丹朱的歷史故事的關。據考古發現,堯放丹朱確有其事。丹朱,又稱帝朱或帝丹朱。朱因被封于丹淵(丹水),故後人稱之為丹朱,其封地在河南南陽丹水縣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淅川縣,屬丹江流域。丹朱被封于丹淵後,逐漸建立起了丹朱古國,當時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丹朱古國及其附近的水域都稱為了“丹水”,甚至包括了現今洛源鎮的洛水一帶。

五、關於水玉和人魚。註釋曰:“水玉:水晶。人魚:大鯢,俗稱娃娃魚。”百度洛南縣簡介:“……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礦產資源有鉬、金、銀、鉛、鐵、煤、鉀長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種。其中金屬礦有金、銀、銅、鐵、鉬、鉛、錸、鋅、鎢、稀土等,集中分佈在秦嶺小山脈中;非金屬礦有煤、鉀長石、白雲石、水泥灰岩、水晶、矽石、大理石、葉臘石、透輝石、透閃石、麥飯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佈在縣境中部和東南部。……洛南生物資源得天獨厚,種類繁多。水杉、雪松、銀杏等稀有樹木遍佈,大鯢、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棲息,設立靈口大鯢自然保護區,填補全地區沒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空白,結束北亞熱帶沒有大鯢自然保護區的歷史。洛南中藥材量大、質優、連翹、丹參、桔梗、秦皮、菖蒲收購量居中國之首。林業用地面積248。91萬畝,常見樹種160多個品種,主要有柏、松、殼鬥、樺樹、楊樹、玄參、核桃、柿子、薔薇、漆、苦木、槭及竹亞等科”。其中既有水晶,又有大鯢。此與“丹水……多水玉,多人魚”相符。

綜上:竹山為今陝西藍田縣、華縣、臨渭區三地交界之處海拔2449米的箭峪嶺。竹水和丹水分別是源出箭峪嶺南麓的灞河和洛河的源頭。

浮 山

【原文】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靡蕪,佩之可以已癘。

【註釋】

浮山:山名,在今陝西境內。盼木:木名。枳(zhǐ):臭橘。無傷:這裡指葉上無刺。木蟲:樹木上長的蟲子。薰草:一種香草,又叫蕙草,俗名佩蘭。臭(xiù):氣味。蘼蕪:芎(xiōnɡ)藭(qiōnɡ)的苗。

【翻譯】

再向西一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浮山,山上長著很多盼木,葉子如枳樹的葉子一般,但不長刺,樹幹裡生有蛀蟲。山中有一種草,名叫薰草,它長著與麻類植物一樣的葉子,方形的莖幹,開紅色的花,結黑色的果實,發出如蘼蕪一般的香味,把它佩戴在身上,能治療惡瘡。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再學習筆記

一、關於浮山。註釋曰:“山名,在今陝西境內”。範圍太大。畢沅《山海經新校正》:《水經注 渭水》“有胏浮山,與麗山連麓而在南。”意即浮山與驪山山麓相連,在驪山南面。案即道里,當即此山。今在陝西臨潼縣南。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藝文類聚》七卷引《遊名山志》雲:“玉溜山,一名地胏山,一名浮山。”即此山,在今陝西臨潼縣南。這就越來越接近真相了。《關中記》曰:渭水又東,泠水入焉。水出胏浮山,蓋麗山連麓南昌異名也。又有曰:“浮山,古又名胏(fèi)浮山、浮胏(fèi)山,為零河發源地。零河,古稱靈水、泠(línɡ)水,北流入渭河。”

【知識連結】

零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是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與西安市臨潼區兩區的界河,古時叫泠水,因源於藍田縣厚子鎮北嶺北麓西南韓家嶺零溝而得名。流經藍田縣、臨潼區。而以現在的地理觀念零河主要支流戲河、龍河都發源於驪山南麓。而零河的上游土門河的西支均發源於驪山南麓。因此,浮山應為今陝西臨潼與監田的界山——今驪山南麓的山嶺,概略地說就是今驪山。驪山四面水網密佈,站在山巔,就好像感覺到人和山都要浮起來一樣,這大概也是它叫浮山的原因吧。

二、關於盼木。要弄清盼木是什麼樹,必須尊重原經文所講的三大特徵:“枳葉、無傷、木蟲居之”。經文註釋曰:“盼木:木名。枳:臭橘。無傷:這裡指葉上無刺。木蟲:樹木上長的蟲子。”實際上並沒有指明盼木是什麼。

傷:刺兒。《廣雅 釋詁二》:“傷,箴(zhēn)也。”《說文》“傷”,段玉裁注:“《山海經》謂木朿(cì)為傷。”汪紱《山海經存》:傷,木朿刺也。無傷,言盼木無刺也。

枳。汪紱《山海經存》:枳似橘,其木多刺。《說文解字》木似橘。《周禮 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為枳。又木高多刺,可為籬落。《張衡 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恭曰︰枳子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盼木。郭璞《山海經注》:音美目盼兮之盼。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郭既音盼,知經文必不作“盼”,未審何字之訛。某專家觀點:“美目盼兮”,盼一作“盻”,故盼木一為“盻木,蓋今之慄樹。並進一步曰板栗成熟裂開時,栗子似眼珠,其殼開裂似雙眉,似美目盼兮”。我認為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盼者,期盼、期望、希翼也。“盼木”實際上暗含著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說明古代帝王們都是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作自己的最大奮鬥目標。

【知識連結——陝西板栗】

板栗為我國古老樹種之一,與李、杏、桃、棗並列為五果。據歷史記載,我省在周朝時就栽植慄樹,並用其果實充飢。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遺址,都曾有板栗果實的遺物。由此來看,板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陝西栽植慄樹主要分佈在秦嶺地區,以商洛、長安板栗產量多、質量最好。我國古代不但把板栗列為祭品之一,甚至在選擇建都地址時,都要把周圍能否植慄考慮進去。《論語》中說“周人以慄”就是這個意思。《三秦記》載:“漢武帝慄園,有慄十五顆一升”。漢武帝慄園,據說就是現在陝西長安縣豐峪口東側的“官慄園”。以慄作糧,古書中有不少記載。2000多年前的《戰國策》中有“北有棗慄之利,民雖不田作,棗慄之實足食矣”的記載。《清異錄》就有“晉王嘗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慄以食,軍中遂呼慄為河東飯”的記述。栗子可以做成各種美味的菜餚。《隨息居飲食譜》說慄“生熟皆佳,點餚並用。嫩時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風乾,則甜而嫩”。故板栗素被人們作為美食,被譽為“席上佳果”。當然慄還有非常多的藥用價值。所以上古先民們一種下慄樹,就種下了希望;一看到慄成熟就有著滿滿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才是將慄樹叫著“盼木”的主要原因吧!在今天驪山腳下有壕慄村(臨潼區仁宗街道)和慄溝村(灞橋區洪慶街道),這也間接說明上古時期這裡的慄樹是非常出名的。所以我也認為板栗樹是名副其實的“盼木”。

木蟲居之。郭璞《山海經注》:在樹之中。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劉會孟雲“桂蠧在木之中,其味甚美,尉佗所貢。”李時珍《本草綱目 木蠹》:【集解】(1)陳藏器曰︰木蠹一如蠐螬,節長足短,生腐木中,穿木如錐刀,至春雨化為天牛。(2)李時珍曰︰“似蠶而在木中食木者,為蠍;似蠶而在樹上食葉者,為蠋;似蠋而小,行則首尾相就,屈而後伸者,為尺王蠖;似尺蠖而王青小者,為螟蛉。三蟲皆不能穴木,至夏俱羽化為蛾”。這說明“木蟲”種類很多。有食木者(如啄木鳥所啄食之蟲),有食葉者,有穴木者,有居葉者。而經文所言“枳葉、無傷、木蟲居之”。應該是指“居葉”。木蟲有害蟲,也有益蟲。若是害蟲,先民必想盡辦法除滅之,必不會讓其泰然地“居之”。是益蟲先民們才會讓其泰然地“居之”。而我小時候看到桑樹葉子上眾多的蠶寶寶時,也曾一度認為是蟲子。我想這裡的木蟲應該是特指柞蠶,因為慄樹的葉子是柞蠶的食物之一。

試想,當時考察團隊站在“浮山”之巔極目遠眺,看到漫山遍野的慄樹在風中象波浪一樣起伏,樹葉上爬滿了人們放養的柞蠶,想到柞蠶吐絲即將織成布和綢緞,想到栗子成熟時大家歡樂採收的場景,那應該是多麼愜意啊!

三、關於薰(xūn)草。註釋曰“薰草,即蕙草,俗名佩蘭”。又名零陵香。郭璞雲:“薰,音訓。”又有專家考證薰草為今天的中藥白朮,蘼蕪即今天中藥川芎。白朮和川芎都是芳香通氣類中藥,都有濃郁的清香,二者氣味相近,即“臭如蘼蕪”。白朮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的功效,可以治療霍亂、寒熱、溫疾、瘧疾、山嵐瘴氣等瘟疫疾病,即“佩之可以已癘”。

綜上:“浮山”應為今陝西臨潼與監田交界處的驪山,“盼木”應為今之慄樹,“木蟲”應為柞蠶,“薰草”應為白朮。

羭次之山

【原文】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非巴(上下)],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

【註釋】

羭(yú)次之山:羭次山,在今陝西境內。漆水:今名漆水河。棫(yù):白桵(ruǐ)。橿(jiānɡ):木名。古時用作造車的材料。嬰垣:一說應作“脰”,指脖子,嬰脰就是掛在脖子上。禺:猴類,似獼猴而較大。梟:指貓頭鷹一類的鳥。橐(tuó)[非巴(上下)]:鳥名,短耳貓頭鷹。

【翻譯】

再向西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羭次山。漆水發源於羭次山,向北流入渭水。山上生長著很多棫樹和橿樹,山下長著許多小竹,山的北面有許多赤銅,山的南面有許多嬰垣玉。山中有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獼猴,前臂很長,擅長投擲,它的名字叫囂。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長著人一樣的面孔,只有一隻腳,它的名字叫橐[非巴(上下)],這種鳥冬天活動而夏天蟄伏,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用害怕雷擊。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再學習筆記

一、關於羭次之山。原籍註釋“羭次山,在今陝西境內。”範圍太寬泛。李某人曰:按其道里、物產、礦藏以及此山在本山經中的地位無不指向今陝西長安區的終南山。

先看看本山經結尾處對羭次之山地位的描述:“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圭百璧。”在上古山神的祭祀儀禮中,羭次山神的祭禮最神妙:祭祀要用蠟火,要先齋戒一百天、用一百頭純色牲畜、埋一百塊美玉、再燙上一百樽美酒、用一百隻玉珪和一百塊玉璧系在山神的脖項上。這“六百”大禮在《山海經》時代是絕無僅有、堪稱空前絕後的;是這一山系祭祀山神的主祭壇,祭祀規格之高、祭祀場面之宏大,是任何其他山神的祭祀所無法比擬的。

終南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終南山。周代把終南山、太白山統稱為太乙山。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秦嶺山峰之一,主峰海拔2604米。”《辭源》“終南”條目稱:“終南山,又泛稱秦嶺、秦山。”《辭海》解釋:“終南山,亦稱‘南山’,即狹義的秦嶺。”

同時,終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壽文化”、“鍾馗文化”、“財神文化”、“隱士文化”的發祥聖地,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聖蹟不是無緣無故的,難怪在上古時代終南山就踐行天下最隆重的祭祀大典了。

廣義的終南山,位於陝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東起盛產美玉的西安市藍田縣最東端的楊家堡,西至周至縣最西界的秦嶺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東西長約230千米,最寬處55千米,最窄處15千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橫跨藍田縣、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等縣區,綿延200餘里,雄峙在古城長安(西安)之南,成為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託、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尚書。禹貢》曰:“終南,惇物。”說明終南山的物產非常豐富。這從祭祀山神的“六百大禮”燭、犧、瑜、酒、圭、璧就可窺見一斑。這些祭品必然就來自廣義的終南山。當然經文中還講了這裡更多的、有名的物產和礦藏。

二、關於漆水。“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很多註釋“漆水,即今天之漆水河”,這是明顯錯誤的。漆水河在陝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遊縣廟灣附近,一路東流折南流至武功縣南入渭河。而原著的“漆水”是“北流注於渭”,是在渭水之南,則羭次山發源漆水絕非源出麟遊縣漆水河了。李某人認為只能是現在發源於廣義的終南山的整個灃滈河流域。

【知識連結——八水繞長安】

灃(fēng)河。又叫豐水。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其中高冠河、潏河、太平河都是灃河的支流。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據記載,歷史上灃河河水氾濫,大禹曾經就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潏(jué))河古稱泬水。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今皂河實為潏河之下游古河道,約先秦時人工開鑿新河道,繞神禾塬西去與滈水相會,才形成今天潏河水寨――香積寺段,全長約4公里。向西則與滈河在郭杜鎮香積寺合流,由寺向南流去,在秦都鎮附近匯入灃河。

滈(hào)河也稱福水。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滈水在西安城西南20公里處左右,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這便是故長安城內永安渠水的來源,繞西安之南。

澇河。古稱潦水。澇河最大的特點是其有一東一西兩處源頭,兩處河流交匯後北經咸陽流入渭河。

灞(bà)河。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灞水與滻河並行,於藍峪等地匯合,最終在光泰廟附近入於渭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裡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灞河繞西安之東。

滻(chǎn)河。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唐長安城內的曲江池、太液池、興慶池的池水皆是引自滻河,滻河流經少陵塬與白鹿原之間,源出自秦嶺山中。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漢朝時候,八水之中,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然而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與灃河的交匯。

引用八水繞長安的資料,只是為了間接說明按羭次山的道里範圍,現在的皂河、澇浴河不可能為經文講的“漆水”。我想這裡的“漆水”名稱的由來必定是與這條河流在上古時期承載的主要功能分不開的。百度一下西安“運漆河”:“割盡南山漆,油遍長安城”。這裡的南山就是指今之終南山。關於運漆河的來歷:“相傳秦、漢、唐三朝皇帝為修長安城皇宮大殿,在終南山採割生漆,因用漆量太大,為了方便運輸,特從終南山向長安城挖了一條河,以便聚漆成河,向長安城滾流而去。”因運漆河是人工開鑿,故史書上也記載為“漆渠”。在西安的地面上,既有史載也有口碑相傳的運漆河共有三條之多,其中長安區有兩條,鄠邑區(戶縣)有一條,各有神奇色彩。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說:“長安西有渠,謂之漆渠。”據《長安志》引《括地誌》載:“漆渠,胡亥築阿房宮開此渠,運南山之漆。”宋《長安志》記載:“漢惠帝四年,築長安城,漕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故名漆渠,也稱運漆河”。這是長安的兩條漆渠。當然這是講秦漢時期的事,在山海經時代不可能有能力修這麼宏大的人工渠,那麼南山之漆要順暢地運出去,就只能依靠自然河道(現在的灃滈河了),所以就把他們叫做“漆水”了。

現在長安區的郭杜街道有一個郭南村(過去叫永豐堡)。村西有一渠,叫西渠,是潏河的一個分支,從香積寺分流而出,經杜回村向張杜村東門外到本村西渠,向北過鄧店至昆明湖。因過去從南山將生漆船運到長安城(西安),故也叫“漆河”,位置在本村西,河運生漆,所以村人叫它西渠或漆渠。

三、關於“其下多竹箭”。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張雨曲、任毅等發表的《秦嶺大熊貓主食竹一新紀錄——神農箭竹》調研文章中,詳細介紹了廣泛分佈於秦嶺中段陝西寧陝縣平河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安光頭山及柞水牛背梁自然保護區等地。特別是在較高海拔山坡形成神農箭竹純林。是秦嶺大熊貓的主食竹種,也是羚牛等其它珍稀動物的食物。而平河梁、光頭山、牛背梁也都在今廣義的終南山。我想上古時期的箭竹肯定比較現在還要多。

四、關於“其陰多赤銅”。此山的北面多銅等有色金屬。這個北面主要是今長安區。百度百科對長安的介紹中有:“……長安地質發育史複雜,構造型別多樣。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等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優勢礦產主要有建材類非金屬等。主要金屬礦有鐵、銅、鉛、鉻等。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岩、矽石、偉晶花崗岩、石墨、石榴石、水晶、磚用粘土、建築用沙等。”確實符合“其陰多赤銅”這一要求。

五、關於“其陽多嬰垣之玉”。此山的南面多玉石。今柞水縣正好在其南面。百度百科對柞水縣的介紹中有:“柞水縣地質構造為東秦嶺系華力西褶皺帶,地層出露齊全,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在漫長的地質作用下,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查明擁有金、銀、銅、鐵、鉛、鋅、鉬、鎳、鈦、鋇、鈷、螢石、重晶石、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石、花崗岩、石灰岩、石墨、粘土等礦產達37種,213處礦產地,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2處,礦點36處,礦化點158處。有色金屬藏量2700萬噸,黑色金屬礦藏量35000萬噸,非金屬礦藏量58400萬噸。據資料框算,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達1萬億以上,是陝西省山鎮柞旬五大熱點礦區之一。”確實出產大量的優質礦石。符合“其陽多嬰垣之玉”這一特點。

六、關於囂。郭璞《山海經注》:亦在畏獸畫中,似獼猴投擲也。汪紱《山海經存》:投,擲也。自攀援投擲也,或曰以石擲人。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囂,當為“夔”,形相近,字之誤也。《說文解字》:夔,母猴,似人。”而經文曰“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囂有三大特點:“如禺”“長臂”“善投”。如禺而長臂說明這種獸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長臂猿的一個種群。至於“善投”我認為主要是講這種猿攀援動作十分敏捷,從這棵高樹上飛躍到另一棵高樹,或者從這處絕壁飛躍到另一處絕壁速度之快就象投射出去的標槍一樣。我平時喜歡看中央電視臺十套紀錄片——探索發現,很多節目中就有猴子精靈般地從這棵樹上飛躍到另一棵樹上的情景,用“投”來形容簡直太形象。至於命名為“囂”,應該是指這種猿的叫聲十分別尖利刺耳。

我認為經文所講的“囂”就是夏太后墓出土的“帝國君子長臂猿”。200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嶺北麓神禾塬原一帶發現了一座大型戰國秦墓(疑似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墓,該墓距今已有2300年曆史),其K12陪葬坑東側存留著一種長臂猿殘頭骨、下頜骨和前肢骨。中英兩國學者研究發現它應當來自一個無人知曉的、已經滅絕的長臂猿新屬新種。2018年6月2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稱這種新的長臂猿屬種為“Junzi Imperialis”,即君子屬帝國種。【知識連結】神禾原,陝西省西安市境內的黃土臺原階地,位於長安區南部的古樊川和御宿川之間,是長安八水之滈河和潏河的分水嶺。神禾原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王曲街道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街道何家營、賈裡村等村,長大約11公里,寬1。5至2公里,海拔490米至601米,高出滈河和潏河530米至570米。其範圍涉及西安市長安區的太乙宮街道、杜曲街道、王曲街道、韋曲街道、郭杜街道等部分地區。神禾塬正好在羭次(終南)山或者說在漆水流域的範圍內。我想這個地方在山海經時代這種“囂——帝國君子長臂猿”應該是一抓一大把。置身“漆水河”畔,都有一種“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感受。

總之,羭次之山就是今天陝西西安市長安區的終南山,漆水就是發源於這裡的灃滈河流域。

作者簡介

李斌:我讀《山海經》之十

李斌,籍貫湖南,1973年1月出生。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單位公職人員,愛好詩詞寫作。善於發現身邊感動的瞬間。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於網路

轉載請註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