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既有“黃花閨女”的稱呼,為何沒有紅花、紫花呢?

導語: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名詞,而這些詞語的出現並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發明或者定義的,而是老祖宗留下的話語經過代代相傳後成為了一種潛規則,成為了一種常識。

而這篇逸世君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關於“黃花閨女”這個名詞,為何將未經人事的姑娘成為“黃花”,而不是紅花、紫花、藍花等等?

既有“黃花閨女”的稱呼,為何沒有紅花、紫花呢?

關於這一點有兩個解釋,第一個相對簡單,說未經人事的少女額頭上絨毛是黃色的,故稱為“黃花”;不過逸世君還是更偏向於另一種說法:

根據史料記載,在漢朝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的“黃花”,是一種專屬於未婚女子的裝扮。

漢朝的未婚女子們在梳妝打扮的時候喜歡“貼黃花”,其實就是用黃色的顏料在額頭或者臉上畫上花紋,也有部分用黃紙裁剪成花樣貼在臉上;同時“黃花”有說的菊花,因為菊花在秋天盛開,比較耐寒,也用來比喻貞潔操守。

既有“黃花閨女”的稱呼,為何沒有紅花、紫花呢?

對於這一詞真正出現或是說盛行的並不是在漢朝,而是在南北朝時期。

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這段話說的是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宋武帝有個女兒為壽陽公主,於某年某月某日和一群宮女在宮廷中嬉戲玩耍,累了之後便躺在含章殿的屋簷之下休息,恰好微風拂過,點點梅花飄落,又恰好有那麼幾朵落在了壽陽公主的額頭,經過汗水浸染烙上了印記,使得壽陽公主更加嫵媚動人。

眾宮女驚呼,就連皇后見了也嘖嘖稱奇,直呼“WC,NB”!自此,壽陽公主沒事就摘點梅花印一下,引得宮女們紛紛效仿,而後先流傳到了達官顯貴家中,後又普及至歌伎舞女,最後就是勞苦大眾。

既有“黃花閨女”的稱呼,為何沒有紅花、紫花呢?

雖說梅花好看,但它也是有時節性的,不過這可難不倒愛美的女性們,沒有梅花還有別的花,沒有真花還可以用手畫,方法便是設法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將其做成黃色的粉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蜓翅膀等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然後將其貼上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這些用黃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飾物被人們稱為“花黃”(亦稱“花鈿”、“花子”)。

飽讀詩書的人可能在一些詩句中都有發現,比如:

南朝陳後主《採蓮曲》:“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南朝梁陳間詩人徐陵《奉和詠舞詩》:“主家能教舞,城中巧化妝。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北朝民歌《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既有“黃花閨女”的稱呼,為何沒有紅花、紫花呢?

而這一妝容也被人們稱為“梅花妝”或“壽陽妝”。但同時關於這一妝容的出現和叫法並不是在劉宋時期,因為《木蘭辭》是北朝時期的,遠遠早於劉宋,同時在漢朝也有這種妝容和叫法,所以大成時間可能是東晉左右。

“黃花妝”的習俗一直持續到金、元時期才有了衰退的跡象,但“黃花閨女”一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成為了未經人事姑娘的專屬代名詞。

至於紅花、紫花的,多少有點奇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