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想必今天全網都在吞吐兩個字:解氣!前兩天國乒混雙比賽讓國人捏紫了大腿,今天孫穎莎4比0大勝伊藤美誠,讓大家群情嗨皮,大呼過癮。

甚至有調皮的網友造出了新詞:

莎氣藤藤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縱觀整場比賽,伊藤美誠強烈渴望勝利的張力,遇到了不急不慢穩紮穩打的孫穎莎,不知不覺就被後者瓦解了。以至於賽後專業人士評論,孫穎莎贏在了心態上。

在查閱了伊藤美誠和孫穎莎的成長經歷後,忽然發現,如今的她們,各自養成的性格,與其成長背景密不可分。伊藤美誠有一個目的性極強的“虎媽”,孫穎莎則有一個大氣包容的媽媽。

01 驚恐式胎教:

“我的媽媽就是個魔鬼。”

沒錯,我媽是魔鬼,這是伊藤美誠對自己母親的評價。

伊藤的母親叫

美乃莉,曾經也是職業乒乓球運動員。因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她從來沒有獲得舉世矚目的佳績,於是把自己人生沒有實現的夙願寄託在孩子身上。

懷孕時,美乃莉就喜歡看乒乓球轉播,電視裡一邊解說,她就一邊

透過一根軟管,一頭放在嘴邊,另一頭放在肚皮上同步對孩子解說。

也許太吵了,伊藤還在肚子裡踢來踢去。這是美乃莉後來對媒體回憶時說的。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也許真是耳濡目染,有一天,兩歲的伊藤美誠忽然對媽媽說,我想打乒乓球。於是

美乃莉就正式把孩子帶入了職業選手之路。

不得不說,年紀雖小,但是遺傳基因確實強大,兩歲的伊藤就展現出過人的天賦。母親美乃莉

回憶說,“第一天練習,我覺得美誠揮拍、擊球的位置感都很漂亮,我無法想象這是一個2歲的孩子做到的水平。”

雖然孩子有天賦,可

美乃莉依然覺得不夠,她認為必須要透過高強度的訓練,讓孩子不斷進步。於是,

上幼兒園的伊藤美誠每天就至少要訓練7個小時的乒乓球。

入園前,晨練;放學後,下午4點練到晚上8、9點,晚餐後再加訓。當普通孩子還在瘋玩的時候,母親美乃每天至少讓伊藤練球7個小時。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伊藤10歲。

就連

美乃莉自己都覺得有點太——壓迫了。

“美誠只有在她洗澡的時候才會離開乒乓球桌,這樣的訓練強度導致我住在附近的父母每次來到家裡都覺得‘難以呼吸’,因為他們覺得空氣中‘充滿了惡魔般的氣息’。”美乃曾經採訪時告訴媒體。

最誇張的是,伊藤的媽媽還總是對她洗腦——每次在伊藤要從淺睡眠進入深度睡眠時,她就會在孩子耳邊唸叨,跟咒語似的:“只有你才能戰勝中國隊……”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美乃莉還將她的育兒經整理出版成書《如何讓你的孩子夢想成真——父母應該做的29件事》,並在書中總結道,“如果你認為失敗是一個分析自己並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那麼失敗就是幸運的”。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伊藤,確實獲得了不錯的佳績。然而,她太想“贏”,這種強烈的企圖心讓她孤傲、得意,喪失了比賽第二、友誼第一的風度。一些體育評論家表示不喜歡她,因為“不大氣”。

02 給孩子鬆鬆綁:“專注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就一定會成功。”

與伊藤的成長背景不同,孫穎莎有一個大氣寬容,目的性並不那麼功利的媽媽。

猜猜看,哪位是我們的冠軍孫穎莎?

打哭伊藤美誠,孫穎莎贏在哪?媽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

伊藤兩歲練球,從練球第一天起,她媽媽的目的很明確:當冠軍、贏中國。而孫穎莎5歲才開始練球,她的媽媽高君敏說,開始就是為了讓孩子鍛鍊身體。只不過孩子確實喜歡上乒乓球,每次訓練完總磨蹭到最後才走。孩子喜歡,媽媽就支援。她曾接受訪問時表示:”孩子喜歡她的選擇,我們就全力以赴的支援。她難過的時候我們當好她堅強的後盾,她專心投入的時候,我們就在身後默默支援。”

沒有那麼多洗腦式的教育,沒有逼迫孩子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鼓勵孩子真正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喜歡就支援,這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普世價值觀。

投身於競技體育,“想贏”肯定是職業運動員的追求。孫穎莎也想贏。但當她表達這種渴望時,卻是媽媽在替她鬆綁——第一次世乒賽之旅有得有失,在決賽之前她和媽媽聊天。

高君敏說:“那次聊天的時候,她也說到了對冠軍的渴望。作為家長,我還是提醒她,別去想成績,多想戰術和配合,只要一分一分去打,水平發揮出來了,成績自然也就等在

那兒了

,越到關鍵時候,考驗的就是誰更專注,誰投入更多。”

高君敏很淡定,也將這種淡定傳遞給了女兒,最後她總結女兒的成功時說:“只要能專注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就一定會成功。”

說到底,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想贏心理,和一個淡定自若專注於當前的心理,高下立現。

03 斯巴達式教育有啥弊端?

有人評價說,太功利的雞娃,如同斯巴達式教育,對孩子的心態影響很大。

什麼是斯巴達式教育?

斯巴達人在嬰兒時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驗,父母用烈酒為他擦洗,然後還要

檢查體質

是否健康。經受不住考驗的會被拋棄,而被選中的就要成為戰士,從小就得接受體能的

磨鍊

,以形成堅韌、勇猛、兇頑、殘暴、機警和服從的品質。

斯巴達式的養育方式是推著人往前走,並沒有注重個人成長的初心。

好的教育方式是要充分挖掘孩子成長的“目標感”,淡然他們的“目的性”。

那麼,“目標感”和“目的性”的區別在哪兒呢?比如,相親的姑娘一見面就打聽男方是否有房有車、年薪多少,就是目的性。而一個女孩子希望找到真愛,不論遇到多少坎坷,即便一開始喜歡的物件無房無車,也願意一起共同打拼,一起成長,這就是目標感。

功利心、求勝心太強,會引人反感,讓心態失衡,甚至干擾到既定的路線。人要有進取心,但過分執著於某一件事,不但可能無法如願,還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保持平常心,讓孩子淡定、專注,是一個媽媽教給孩子最大的武器。該爭取的爭取,該隨緣的隨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樣的好心態,才是穩贏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