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話題,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向來又被冠以了炎黃子孫的稱號,自然是源於上古的兩位始祖:炎帝和黃帝。

然而要說起功績,似乎炎帝相比較於黃帝存在感低一點,在原始社會中晚期,蚩尤統領部落脫離了炎帝的掌控,以山東作為根據地大舉進攻,最終導致炎帝被擊敗,被迫向黃帝求援。

在擊蚩尤敗之後,炎帝和黃帝部落之間,卻再次爆發了競爭,透過激烈的戰爭,最終黃帝戰勝了炎帝,取得了盟主的位置。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因此在後世不少人的評價當中,黃帝的貢獻顯然是獨一檔的,例如孔子就認為,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莊子更是提出:“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而炎帝的位置,相比較於黃帝略遜一籌,《史記》中就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的語言。

這因此才更加讓人感到困惑,在以先為尊的概念下,為何我們叫做炎黃子孫,而並非“黃炎子孫”呢?不妨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首先就是兩人封號的由來,黃帝的姓氏有待考證,他居住於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後代則認為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

至於炎帝出生於姜水之地,因此被冠以姜姓,單名一個軌字,又被稱之為神龍氏、連山氏。

之所以叫作黃帝,是因為以土德王,殷商之前,“黃帝”又被稱之為“黃地”,可能是文人認為不雅,故而用諧音換上了帝王名號。

至於炎帝,因為其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必須要說明的是,關於帝王將相的五行學說,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逐漸形成概念和規模,因此在新石器時代,根本沒有人會按照“炎帝黃帝”去這樣稱呼首領。

當時間來到戰國時期,以及後面的漢朝,“黃帝之孫”的概念已經逐步形成,《史記·三代世表》時稱“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王充在《論衡》當中也認為“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不過這裡的子孫概念,依然指的是聖賢明君,還沒有覆蓋到整個族群,不過反而是《國語》率先提出了“黃炎子孫”的概念:“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那麼為什麼在之後又變了說法呢?劉邦和王莽多多少少有些關係,秦末漢初時,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劉邦編造了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這裡的赤帝正是指的炎帝,而劉邦宣稱自己是炎帝后代,理所應當繼承大統。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而到了王莽時期,為了能夠獲得篡漢的合法依據,他也四處派人考察,然後得出自己是黃帝后代的結論,取代漢朝是理所當然,不過作為尊重,自然還是漢在前。

在古人的觀念裡,時間比較長的應該放在前面,炎帝部落的歷史,的確比皇帝要悠久不少,而炎帝做出的貢獻,從使用植物製造衣服,冶煉陶器再到醫學藥理知識,也提供給了黃帝很大的幫助。

黃帝戰勝了炎帝成部落領袖,為何我們叫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唐朝之後,各個王朝爭奪著正統權,也紛紛自詡為炎黃後人,例如宋朝就將炎帝尊為感生帝,而末年和宋交好的遼國,同樣也自稱為炎帝后裔:“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炎黃”的概念也就不斷上升。

到了近代以來,在危急存亡的背景之下,“炎黃子孫”也就作為一個強心劑注入了廣闊天地,並且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