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羅馬帝國後期的轉變註定其由盛轉衰,日耳曼人則填補了權力真空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起初作為一個小邦的羅馬,透過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操作,逐步成長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大帝國。幾百年的時間裡,羅馬從城邦到聯盟首領,再到國際強權,最後成為帝國。

在這個過程中,羅馬對於周遭地區的兼併是帶有不同屬性的。不少地方並沒有因為羅馬權威的建立喪失他們原有的自治習慣和文化傳統。羅馬人只是根據不同地方的原始特色,將自己凌駕於各邦之上。因此,一直到帝國的初期為止,羅馬都可以算是一個國際聯盟的核心。

例如在義大利本土,原本不享有羅馬公民權利的義大利同盟城市,就透過戰爭和威逼利誘等方式,在公元前1世紀成為了羅馬共同體的核心部分。原本的義大利公民,一直是羅馬國際體系中的二等人。現在,他們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從而培養了一個巨大精英社會。至於各希臘或腓尼基城市、高盧或西班牙的蠻族部落,也都享有自己各不一樣的權力。羅馬人僅僅是拿走了外交權力、大部分軍事義務和最高裁決權。

因此,在羅馬帝國建立後,很多城市聯盟與原有政府機關還能獨立運作。只要完成羅馬給予的財政任務,並在重大事物上保持同羅一致。羅馬人也不會過來干涉其他地方的內部事務。儘管有大量的退役老兵,被安排到新徵服的省區建立殖民城市,仍舊不能消除那個負責多元的結構。

羅馬帝國後期的轉變註定其由盛轉衰,日耳曼人則填補了權力真空

但在帝國中期,皇帝的個人權力發生過度擴大。加上原先具有準精英人群認可的公民權的下放,一下子破壞了羅馬苦心維繫數百年的國際和社會體系。帝國自從就進入了混亂時期,不僅有上層權力集團的內戰,還有底層社會的瓦解。

作為社會和經濟崩潰的同步寫照,羅馬軍隊的戰鬥力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之前的羅馬軍隊,主要由精銳的野戰軍團負責邊境上的大規模衝突。這些人按照非常嚴格的標準訓練和維持,並得到次一級的職業輔助部隊協助。而在很多保留了自治權的地方,內部的治安和基本安全都是自己負責的。所以,羅馬的三級武裝結構,確保了羅馬人不用花錢養百萬兵。僅僅20多萬人左右的精銳足矣。

但在社會精英人口喪失,財富和權力大量集中到數量更少的頂層之後,軍隊的兵源質量就大不如前。於是,羅馬統治者必須招募和維持比過去更多的軍隊,但卻不能獲得過去軍團所提供的戰鬥水平。國境線開始被蠻族勢力頻繁突破,對舊的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

隨後,羅馬人也無暇重建經濟規模,轉而以類似軍屯的小規模軍事據點替代。但這又要花費大量的徵兵費用,並將部隊分散部署在經濟凋敝的區域內。當下一次大規模入侵到來時,這些部隊頂多只能守住自己的駐地。對於保護區域內的民生經濟沒有什麼作為。

羅馬帝國後期的轉變註定其由盛轉衰,日耳曼人則填補了權力真空

羅馬帝國為了繼續穩固自己的帝國疆域,不得不一面招募大量的蠻族人當兵,一面開始用崛起的基督教作為國教。這兩項措施都只能起到緩解作用,而在長期帶來更大負擔。因為這要求羅馬人繼續增加軍費開支,或者索性放棄原有的很多地方部隊,出現嚴重的數量不足。而基督教的普世性質又將原有的各地社會結構打破。作為最高權威的羅馬此時就成了所有事情的負責人。也因此成為了所有問題的控訴物件。

所以,在羅馬帝國的後期,整個歐洲實際上處於一片動盪之中。任何有能力站出來穩住局面的力量還會被羅馬視為威脅而消滅。羅馬自己卻搞根本無力保護地方,只能和外部威脅一起成為破壞的推手。

此消彼長之下,日耳曼勢力強行進入帝國境內,又被帝國認可為實際上的地方勢力。中世紀的歐洲,就是在這種力量變化中誕生的。在漫長的中世紀,由於1000年之前的經濟沒有得到恢復,所以很容易被視為是蠻族入侵給羅馬時代開了倒車。

羅馬帝國後期的轉變註定其由盛轉衰,日耳曼人則填補了權力真空

但真實的情況卻是,羅馬人自己開了倒車後無力掌控局面,只能由日耳曼人來填補權力真空。被很多人看不上眼的“小國寡民”和“封建秩序”,恰恰是歐洲步入重建的起點。以土地效忠和提供保護為基準的新式封建武裝,取得了需要拿錢供養而常常不幹活的羅馬常備軍。尤其是在受損嚴重的西歐各地,都不自覺的進入這種休克療法。

但羅馬人併為放棄自己的帝國。在西部帝國趨於沒落和解體後,東部帝國還依靠穩定的農業和商業收入,維持著自己的半壁江山。他們的留居地,就是中世紀曆史上的拜占庭帝國。一個在東南歐努力堅持帝國體系的羅馬遺孤。

然而,前有羅馬帝國的毀滅,後面就會有拜占庭帝國的崩潰。從中世紀的歷史發展來看,經歷了不同起點的西歐與東歐,也最終收穫了不一樣的結局。

拜占庭帝國一直苟活到1453年被終結,甚至被當作中世紀結束的標誌性事件。歐洲西部則重新出現了眾多封建性質的國家和自由城市,並分頭重建了自己的經濟和文明水準。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又催生了文藝復興與近代文明的降臨。曾經根本不能和君士坦丁堡相比的西歐小城,逐步發展為讓伊斯坦布林汗顏的倫敦、巴黎、安特衛普、馬德里等近現代城市。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