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千百年來,為了爭奪權力和地位,人世間總是不停地上演著殺戮和爭鬥。無論是衰弱的清朝,還是強盛的唐朝,無一例外。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了手足相殘的流血政變。在這場政變中,他的哥哥弟弟侄子幾乎全部被誅殺,而李淵也被迫退位讓權。按理說李世民手下並沒有多少人馬,只有八百府兵,而李淵還手握數千人的禁軍,為何李淵會放棄掙扎讓位給他呢?這就要從玄武門之變的起因開始說起了。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矛盾漸深,政變在所難免

唐朝建立後,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元吉為齊王,而李世民則為秦王。李世民雖然建國功勞最大,但按照繼承法來說,李建成才是最佳人選。不過,即便如此,李世民在朝中的聲望還是高過李建成,從而引發了李建成的嫉妒,所以他和李元吉聯手,經常排擠李世民,甚至到最後愈演愈烈,想要徹底除掉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俗話說,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危及到了生死,李世民將計就計就地反擊,最終爆發了這場玄武門之變。針對這場政變,無論是李建成的心胸太狹隘,還是李世民的城府太深,作為旁觀者都無法客觀地去評判,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兩人的矛盾一直都存在。從618年到626年,這8年時間,足夠讓矛盾加深,即便李世民真的無心奪位,在李建成的一次又一次推動下,無心也會變得有心。所以說這場政變遲早都會來,只不過時間的早晚而已。

《唐紀》中李世民就曾說過:“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

既然在所難免,那麼聰明的李世民肯定也是早有預防。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李世民或提前收買禁軍

李世民雖然立過功,還是秦王,但在長安城內,卻是沒有兵權的,也只能調動區區幾百人。

《唐紀》中尉遲敬德就曾對李世民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可見,政變前,他能用之兵僅僅八百多人,而太子一方則有數千精兵,不過,他卻能在當日射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同時控制住了李淵,一舉成功,那麼他就不是沒有準備的。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當時正值突厥入侵,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兄弟李元吉做統帥前去征討,其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兵權並趁機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又是何其聰明之人,他率先得到了訊息,先發制人。而在案發當日,他早已在臨湖殿埋下了伏兵,就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自投羅網。

“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如此迅速快捷地就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足見李世民的心思之縝密,早已將力量滲透進了各處。那麼對於李淵身邊,自然也早已安排了人或者收買了人。而那八百士兵可能也只是對外公佈的資料,其實際上比這個還多。

而且,尉遲恭能帶武器迅速達到李淵的身邊,至少說明他這一路都暢通無阻,可見無論是宮女太監還是禁軍,都足以說明這些人裡大部分都已歸李世民差遣了,所以即便禁軍數量比李世民的府兵多了幾倍,也無濟於事。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淵掙扎也沒用

李淵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兒子們明爭暗鬥的時候做和事佬。《舊唐書》中就曾提到過,李元吉曾向李淵提議處死李世民,李淵的第一反應不是斥責李元吉,而是說李世民有大功勞,罪行還沒敗露,殺他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

可見,李淵的心中對李世民也是頗為忌憚的,也害怕他聲望過高影響到他。所以李世民、李建成之間的鬥爭,他不可能不知道,甚至可以說是故意為之,目的就是削弱各自的實力,以保皇位的穩定。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而李建成也萬萬沒想到,李世民真下了狠手,殺了自己和李元吉,還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李世民既然決定斬草除根,那麼定然做好了萬全準備。他知道李淵的個性,一旦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斬殺,那麼李淵掙扎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畢竟三個嫡子只剩一個了,自己早晚都要塵歸塵土歸土。

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尉遲恭就將死訊帶給了李淵,那麼李淵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退位,而且還將兵權交給了尉遲恭。

“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敬德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上從之。”

可見,李世民的計策是一環扣一環,若稍有差池就萬劫不復。就拿兵權來說,若李世民沒有及時得到兵權,那麼他將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這一步是關係政變成敗的關鍵。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李淵不希望兒子手足相殘

作為父母,誰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歷代帝王最怕的也是這個,李淵即是如此。他雖然能力不如李世民,但也不是糊塗皇帝。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所以他在兒子們面前盡力化解。只可惜李建成太不懂得李淵的良苦用心了,結果破壞了李淵的計劃不說,還徹底搭上了性命。

不過政變之時,李淵未出動禁軍前去鎮壓,或許他早已知道結局,如果自己再幹預,那麼有可能三個兒子都保不住,所以他未採取任何行動,最終李世民成了贏家。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讓李淵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小結

定局已成,李淵也只能理性地選擇了退位,其實對他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只不過他少當幾年皇帝,多當幾年太上皇而已。這也無疑證明,李淵的決定是明智的,只可惜這場政變犧牲了兩個兒子及其孫子。不過在皇位面前,君臣關係高於父子關係,兒子們的鬥爭他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