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現在還適用嗎?

“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是什麼?現在還適用嗎?

“寡婦門前是非多”是一句比較耳熟能詳的俗語,也屬於非四字的成語,是從古時流傳下來的。

現在還適用嗎?

這句話對寡婦來說,顯得很不友好,其實它的上半句,卻恰恰是針對男人的,叫做:

“鰥夫房頂炊煙少”。

但是這句話很少被人使用,從平仄和文義來說,這兩句話大部分是相對的,不相對的地方,可能是古今發音不同,或者有入聲字。

且鰥夫的針對性更廣,更顯得淒涼,寡婦只是單指喪夫後獨立生活的女人,鰥夫卻是既包括喪妻的男人,也包含無妻和老而無妻的男人。

《孟子•梁惠王》說:

“老而無妻曰鰥。”

現在還適用嗎?

所謂“鰥寡孤獨”,屬於弱勢群體,所以戴聖才在《禮記》中提倡和構建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現在很多不婚的男人,要麼沒能力結婚,要麼不想結婚,或二者皆佔的,都屬於“鰥夫”,不止三千萬光棍躺槍,還有很多宅男。

鰥夫房頂炊煙少,也很好理解,沒有妻子兒女,一個人很多時候也懶得做飯,孤獨,寂寥,冷清,壓抑,別人的熱鬧,自己看來很吵鬧,別人的溫馨,自己看來很喧囂。

在古代,寡婦的處境,比起鰥夫要更難很多,因為古時律法並沒有規定鰥夫不能娶妻,喪妻可以再娶,喪夫的寡婦,就很難再嫁了,有時候即使律法不規定,禮法卻是規定的,古時候禮法的規訓與要求,往往要大於律法。

現在還適用嗎?

古代女人被要求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其中四德當中的婦功是女紅,就是針線刺繡、紡織之類,符合男耕女織的小農生產和社會分工之需要。

還被提倡守節,立貞節牌坊,透過立牌坊來打壓女子再嫁。在古時候,有一個村的人,敲鑼打鼓、歡歡喜喜地送一個哭哭啼啼的守節婦女去殉情,因為地方府衙縣衙,向朝廷給他們村申請了貞節牌坊,這樣他們一村人就臉上有光。

當時人只覺得正常,也就沒有人去體會和在乎,那守節女子到底願意與否?

大唐盛世時,帝女甚為開放,為士林所不恥,宋理學興盛,明繼理學而興八股,裹小腳之風大起,女子更為束縛,清續之,近代始廢。

現在還適用嗎?

封建家長制下,不僅女有三從四德,男的也有三綱五常,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君為臣綱,仁義禮智信。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鰥夫房頂炊煙少”倒是沒有多少變化,不婚或者被迫不婚的男人們,蟄居在城市裡,現代生活不需要柴火,所以沒有炊煙,但那份孤寂和冷清,還是有的。

慶幸和欣慰的是,現代生活有很美好的一面,我們這些千千萬萬的“鰥夫”,可以從小說、漫畫、動漫、遊戲等方面找到寄託和慰藉,也可以繼承古人的修道修心。

對於鰥夫的形容,大體上還是適用的,鰥夫很難進入和融入主流社會,因為沒有家庭,就很難形成自己的人脈、後盾和“勢”,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也就更難得到更多的資源。

現在還適用嗎?

寡婦則是不然,現代資訊迅捷,很多時候女人的生存空間比男人更大更多,比如談戀愛和結婚,女人大機率是處於主導和優勢地位的,只是說普遍性上,不說個例。

再說寡婦,現在的寡婦只要不低於普通水準,大機率也是不難再嫁出去的,不論男女,戀愛、婚姻都很自由了,三從四德早已消弭得無影無蹤,反倒是家長的“綱常”,多多少少彌留未散。

且現代大家都很忙,大多數人也無心和無力去討論和關心寡婦的事情了。

因此“寡婦門前是非多”,到現在幾乎已經完全不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