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昨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殲-8、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千里之外的沈飛航空博覽園·羅陽紀念館,一架殲-8Ⅱ戰機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亮光,無聲地述說著沈飛公司砥礪奮進的航空報國心。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在沈飛航空博覽園·羅陽紀念館廣場上展示的殲-8Ⅱ戰機。記者 田勇 攝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圖為人們在沈飛航空博覽園·羅陽紀念館參觀戰機。記者 田勇 攝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在沈飛航空博覽園·羅陽紀念館廣場上展示的殲-8戰機。 記者 田勇 攝

紀念館講解員薛海梅告訴記者,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還是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他,懷抱航空救國初心,設計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他,肩負航空報國使命,親乘飛機三上藍天排除戰機故障……他以赤子之心捧出我國噴氣式飛機和空氣動力學研究的累累碩果。

說起顧誦芬與殲-8戰機以及與沈飛公司的不解之緣,還要從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說起。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顧誦芬當年的工作照片。

顧誦芬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外敵入侵的民族危亡之際,他在10歲生日時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架在當時難能可見的飛機模型。顧誦芬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沉浸在飛機世界裡的他曾暗暗發誓:“一定要搞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顧誦芬大學畢業後來到國營112廠,也就是如今的沈飛公司工作。1956年夏天,原航空工業局在沈飛公司建立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這支薈萃了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顧誦芬被選為氣動組組長。

當時的沈飛公司正處於艱難起步階段,既缺技術資料又缺生產裝置,設計室也只是臨時擠出的幾間辦公室。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工作條件下,顧誦芬與一群年輕人一道,在設計室主任徐舜壽和副主任黃志千的帶領下研製殲教1教練機。

1958年是顧誦芬永生銘記的一年。作為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試飛成功,顧誦芬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沈飛公司開始馬不停蹄地研製殲-8戰機。然而,伴隨著殲-8戰機的首飛成功,還沒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的顧誦芬便開始陷入新的思考。

原來,根據試飛員反饋的資訊,飛機在飛行試驗中出現強烈振動。為徹底解決這個困擾殲-8戰機研製定型的難題,顧誦芬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自己乘坐殲-6教練機跟在殲-8戰機身後,觀察飛行狀態並找出問題所在。

當時顧誦芬已經48歲,乘坐殲-6教練機跨音速飛行時,身體要承受四五個大氣壓的過載,沒有經歷過飛行專業訓練的人難以適應這種壓力。顧誦芬作為飛機設計專家,對其中的風險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但他卻不顧勸阻,瞞著家人登上了飛機。

就這樣,顧誦芬帶著望遠鏡、照相機,乘坐著殲-6教練機先後三次飛上藍天。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顧誦芬(後)乘坐殲-6教練機飛上藍天。

在兩機編隊飛行時,顧誦芬要求殲-6教練機保持兩機距離在5米左右,以便近距離觀察在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下殲-8戰機的狀態,這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都是一種冒險。

顧誦芬把擾動情況詳細地記錄下來,查清了癥結所在——是由於尾部外形區域性縮小引起渦流而造成振動,並最終透過修改飛機尾部外形結構消除了氣流分離,振動問題最終得以徹底解決。

後來,顧誦芬還擔任了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他頂著巨大壓力、攻克無數難關,造出了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顧誦芬曾說:“沈飛從修理飛機到製造飛機,在航空工業史上是第一位的,特別是為我國自主設計飛機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飛機設計的搖籃’。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是1956年8月在沈飛建立的, 叫瀋陽飛機設計室。飛機設計室成立不到一個月,新飛機的設計工作就開始了。一年零9個月後,我國殲教1飛上了藍天。殲教1飛機的成功研製,為我國航空事業積累了寶貴的設計和試製經驗,開創了噴氣時代中國人自行設計飛機的歷史。”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顧誦芬曾說:“沈飛不僅是中國殲擊機的搖籃,還是中國飛機設計的搖籃。“記者 田勇 攝

殲8飛機的研製還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設計師、領軍人才和技術骨幹,其中有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顧誦芬、管德、李明、楊鳳田、羅時大等,他們在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等崗位上為殲8的研製奉獻著青春和智慧。他們之中還有為殲8飛機早期生產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工人,其中,有飛機制造領域第一位全國勞動模範、被人們稱為“神奇的榔頭”的陳阿玉, 他敲出了數不清的殲擊機零部件。他們都為共和國的航空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薛海梅說。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顧誦芬,在瀋陽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爭氣機”

當年全國勞動模範陳阿玉就是用這把“神奇的榔頭”敲出數不清的殲擊機零部件。記者 田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