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明代文學大家馮夢龍,著有一部啟發世人心智的奇書《智囊》,在“上智篇”中記載有一個故事,說劉備說服馬超之後非常高興,命其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受到優待的馬超心生傲慢,開始疏忽對劉備的禮節,還常常對劉備直呼其名。關羽對此十分生氣,請求斬了馬超,劉備卻沒有同意,張飛說應該用禮節來引導馬超。第二天劉備召軍事會議,關羽、張飛手持武器,侍衛劉備左右,馬超一到就徑直而坐,但張飛和關羽卻未落座。此時馬超十分吃驚惶恐,從此以後馬超便知曉了人臣之道。馮夢龍還評議說張飛警示馬超,義釋嚴顏這都是細心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事,後世人把張飛當做一個糙大漢,實在是冤枉了他。那麼真實的張飛到底是什麼性格與心思呢?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演義小說中張飛的魯莽形象

《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經典形象,如睿智的諸葛亮,忠義的關雲長,奸詐的曹操,與莽夫張飛等。後世對於張飛的認識,大多都是來自於演義小說和戲劇,認為他是一介武夫糙漢子一個。在劉備征討袁術之時,命令張飛鎮守徐州,並叮囑張飛不要飲酒,和鞭撻士卒誤事,張飛滿口答應,卻未將劉備的話放在心上。幾日後就醉酒鞭撻曹豹,導致呂布偷襲了徐徐州,害的劉備失去城池與家小成了喪家之犬。但這都是羅貫中故意“黑”張飛,但要問起來歷史上真實的張飛,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事實上世人還會對張飛有著很多誤解,例如真實的張飛性格,甚至連他的名字都與《三國演義》中有著很大的不同。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張飛的名字被羅貫中更改

首先張飛的名字就十分之的探討,三國正史《三國志》曾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親歷三國曆史的陳壽,明確記載張飛是名飛,字益德,益是收益、增益、利益的益。古人的名與字用途不同,名是用來做區別他人的代號,而字也被稱作表字,是社交中表示禮儀的稱呼。稱呼別人要用表字以示尊重,稱呼自己要用名彰顯謙虛。例如劉備稱呼諸葛亮大多都是叫孔明先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開頭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可見名與字的區別意義。益德意思是不斷增加品德,張飛這個表字的確十分有水平,不過張飛的字,竟然被改成了翼德。是羅貫中改的嗎?難不成是看二哥關雲長名字中有羽,就給張飛配個翅膀?暗示二人是劉備的左右翅膀倒也說得過去。《三國演義》則記張飛的名字,“姓張名飛,字翼德”,這是羅貫中不小心筆誤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羅貫中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張飛字翼德,可見這並不是偶然,這樣一改就誤導了後世數千年。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羅貫中損害張飛的知名度

羅貫中在記載有名的長坂坡之戰中,對張飛也是“黑”的不輕,這段故事大概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且是張飛最“高光”的時刻,但其中張飛的形象,則受到了羅貫中的扭曲。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出動大軍,對襄陽發動攻勢,隨後以雷霆速度佔領了荊州,接下來就要滅了寄居此地的劉備一部。荊州牧劉琮投降之後,劉備倉皇南逃,曹操以精銳騎兵窮追不捨,追擊了一天一夜三百多里地,終於在當陽城北的長坂坡,追上了逃竄的劉備。劉備在前面撒丫子狂奔,張飛帶著二十護衛在後方掩護,他也是在此時大發神威,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正史中的長坂坡之戰

長坂坡前有一條河截斷了道路,劉備一部在過橋之後毀掉了河橋以阻擋曹軍,曹軍騎兵立在河北岸無法過河,而河南岸邊的張飛揮動長矛,怒目圓睜大喝一聲:“身是張益德,可來共決生死!”這裡的“身”的意思就是我,張飛在這裡自稱益德不再謙虛,就是有意抬高自己藐視敵人。怒吼之後史書記載:“敵皆無敢近者”,曹軍都不敢再近前,劉備一行人才得以脫險。如果說脫險的原因是敵軍不敢近前,未免有點誇張,曹軍雖然對張飛的大名如雷貫耳,但要說恐懼張飛不敢近前那就談不上了。因為曹軍當時有五千人馬,還有精銳騎兵“虎豹騎”在內,當時張飛只帶了二十個侍衛,說曹軍不敢近前,這是不可能的事。曹軍止步不前,原因還是因為河流的阻擋,水流湍急很難涉水渡河。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羅貫中對張飛的“臺詞”畫蛇添足

那羅貫中又怎麼損害了的張飛知名度呢?他在史實上加以改編,將張飛當時的“臺詞”改成“我乃燕人張翼德也”。這句話很明顯有問題,燕人代表的先秦時期的燕國人,這增添不了張飛的光彩,反而被滅了威風,因為張飛本人就足以震懾敵軍,前面非要加上燕人,就像“籃球之神”喬丹,只需要說一句我乃喬丹就夠了,非要加上地名就是畫蛇添足,這是對自己名聲不信心的表現。在爭鬥長久時間的“同行”面前,曹軍對張飛的勇猛是十分忌憚的,但非要加上燕人這個詞,就未免太尷尬了。羅貫中這樣一改,畫蛇添足的行為,很明顯損害了張飛的知名度。其實這個詞的始作俑者,是元代的《三國志平話》,這本書不僅改了張飛的名字,還將張飛的怒吼“臺詞”也改了,羅貫中對此照單全收。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張飛攻打江州擒下嚴顏

此外張飛最被世人誤會的地方,就是他的個人形象。《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儼然是個只會打人的莽夫,與李逵這種頭腦簡單的糙漢沒有太大區別,但真實的張飛卻並不是這樣。馮夢龍在《智囊》中用義釋嚴顏的典故,彰顯張飛的政治頭腦,例子舉得就非常有的代表性。義釋嚴顏這個故事發生在江州之戰中,建安十八年劉備圖謀益州,遭到了劉璋的頑強抵抗,次年劉備召來張飛增援益州。張飛銳不可當地年攻下江州後,生擒了守將嚴顏,《三國志》記載張飛責罵嚴顏,而嚴顏怒斥劉備不講道義侵佔益州,還說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斷頭將軍,沒有怕死的投降之將。張飛勃然大怒,要將嚴顏推出去砍了,而嚴顏毫無懼色視死如歸,出言譏諷說:“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砍頭就砍頭,為何要發怒呢?

嚴顏的性格與深厚背景

最後張飛欣賞嚴顏的硬骨氣,當場釋放了嚴顏奉其為座上賓。史書對於江州戰役的記載一筆帶過,卻對嚴顏與張飛的對話不惜筆墨,嚴顏的怒罵可謂是義正辭嚴,最後還諷刺張飛惱羞成怒,看似在表現嚴顏的骨氣,但卻是彰顯了張飛的大度量,張飛釋放了嚴顏,可見他是一個心胸寬廣善於識才的君子。其實張飛釋放嚴顏的原因,也並不只是在於此處,背後還有著更深的政治方面的考量。嚴顏是臨江人,這裡屬於巴郡管轄,史書記載此地民風樸實,而且十分尚武,可謂是將領輩出。嚴顏所在的嚴氏家族,是臨江縣內的大土著,此縣還有一個甘家,東吳名將甘寧,就是出於臨江甘家。嚴家是臨江排名第一的大家族,深受家風影響的嚴顏,定不是個軟骨頭,而且其家族是當地第一豪門,更不能怕死投敵,汙了自己家族的臉面。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張飛義釋嚴顏背後的政治考量

瞭解了嚴顏的家世背景與個人性格,再來看張飛對待嚴顏的態度向、行為,張飛表現出的不是單一的君子風度,他還具有著長遠過人的政治頭腦。臨江嚴家出身的嚴顏能做上大將,可看作是巴郡將領的集體代表,也是巴郡地方豪族的集體代表,優待嚴顏就是向巴郡地方勢力,釋放積極友好的訊號,能讓劉備取得益州本土上層勢力的支援,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嚴顏歸順,能起到非常好的帶頭模範作用,獲得益州集團的助力,這是劉備能立足益州不可或缺的因素。其次嚴顏性格樸實,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威逼只會適得其反引來他的反抗,而把他奉為座上賓,給足了尊重和麵子,才能得到他的幫助。另外張飛一開始就沒想殺嚴顏,他一上來就痛斥嚴顏,其實是在檢驗嚴顏的骨氣,如果嚴顏被張飛嚇怕跪地求饒,很明顯這樣的人也號領不了巴郡土著勢力,張飛就是收服了他也沒有什麼用處。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張飛收服嚴顏一石多鳥

張飛將嚴顏的骨氣激發出來之後再釋放,這樣也可以保護嚴顏的形象與名聲,避免嚴顏歸順後受到其他人的恥笑。不得不說張飛是個“心理學”大師,他一開始就欲收復嚴顏,對嚴顏的個人性格與家世,都做了很多功課,最後一步步設計收服嚴顏。不僅自己得了君子儒將名聲,還為劉備拿下了益州土著的支援,最後還保護了嚴顏的名聲不受損,妥妥的一石頭多鳥。能做出這麼周密的計劃,與完美的臨場發揮,要說張飛是個頭腦簡單的莽夫,恐怕誰也不會信。張飛在此處的表現,乃是正史之中的記載,演義小說在可靠程度上,不能與《三國志》放在一起比較,也正是《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形象反差太大,才讓世人對張飛誤會頗深。

張飛形象魯莽頭腦簡單,這是被羅貫中“黑了”,馮夢龍點醒世人

尾聲

綜合上述張飛的誤會問題,再來看演義小說張飛的言行舉動,真是“不忍直視”,真實的張飛並不是個只會叫喳喳的粗魯之人,而是個充滿智慧深謀遠慮的儒將。《三國志》還記載張飛義釋嚴顏之後,“飛所過皆克,與先主會與成都”,收服嚴顏之後,張飛一路攻無不克,最終與劉備在成都會師。可見張飛收服嚴顏,的確起到了非常好的軍事與政治效果。而關羽在樊城擒獲龐德之後,二話不說就斬了龐德,對比之下張飛甚至比二哥關羽,要心思細膩得多。瞭解了真實的張飛之後,我們能看出張飛,的確被羅貫中“黑”了,但好在馮夢龍點醒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