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問期待,保持行動

未知永遠存在,慾望和惰性也永遠存在,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然後或是質疑自己或是逃避問題,陷入焦慮的死迴圈。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似乎是我生活的狀態。

讀書時家長和老師耳提面命,把讀大學放在第一位,其他都不算要緊事。於是理所當然地,為了這個確切又模糊的目標,談不上全力以赴卻也實實在在地付出努力。按部就班抵達了期待的目的地,突然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意識層的變化其實是一個很短暫的瞬間,然而心理上真正接受並適應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難說是怎麼逐漸心平氣和地認識到世界的參差,人和人確有大不同,亦或者怎麼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擁有微不足道的力量,和有意思的人做有意義的事在那時好像變成了奢望,在猶豫和迷茫中平白浪費時間。

對我而言日程管理是確認自身存在秩序和維持生活健康狀態的關鍵所在,但尚未做好為自己負責的準備卻驟然擁有獨自支配時間和金錢的權利,一度沉迷於短期刺激,無意識地陷落其中不能自拔。不過這樣的日子並不能持續很久,身邊的人也不會置之不理。

為了向內探索讀了很多側重方法論的工具書,囫圇吞棗,機械地記錄再呆板地執行。不否認有些確實是管用的,畢竟在把滿滿當當的日常任務精確到每一分鐘以後,很少有時間去思考,也就自然沒有焦慮的餘地。但這樣的日子也不能持續很久,強迫自己行動其實是一個外在的推力,很難讓人長時間地相信並堅持。而且一旦不能按時完成計劃,人又會變得十分急躁,陷入反反覆覆的自我懷疑中。

在經歷了幾次類似這樣的消耗以後,我漸漸摸到了自己的癥結。除去年幼的那幾年是單純出於興趣而讀書,後來的我似乎總是帶著目的性去讀的。我會想如何透過讀書積累寫作素材,如何能將書裡的內容為我所用,如何把這本書的知識和之前學到的聯絡起來,再或者如何讓讀書為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引和幫助……

當然通俗意義上這並不是錯的,只是我意識到自己太過於功利了,急於把紙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識的獲取是不可逆的,然而我甚至沒有開始“學”這個過程。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到,“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現在回頭看過去偶爾會覺得幼稚可笑,但每個人最終擁有的能力是依靠積累獲得的,曾經所有的經歷和思考共同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正是因為走過的這些岔路,我慢慢形成一套自圓其說的觀念,在難過的時候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未來還有更難過的在等著你,再大幾歲也許確實會妥善處理現在遇到的挫折,但那時一定會面臨新的難題。

所以不用埋怨過去也不用擔憂未來,想象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很大程度上並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我們也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事先給自己設限,在瞻前顧後的猶豫中一再拖延,很容易被框在其中,難有向上的生機。也不用為了學習而學習,適當地減少對自身的關注,把注意力放在更大的世界上;在學習新東西的同時警惕被拿捏被左右,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只做好眼前的事,要事第一,主動為自己負責。每一個具體的時刻才是真實發生的,我對未來的期待或擔憂,我認為自己會堅持的信念或準則,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而應對變化,行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文/此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