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位於華鎣市溪口鎮西北部的平橋村,耕地面積只有1300餘畝,不到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

“那剩下的是什麼地呢?”近日,記者來到平橋村採訪,聽著該村第一書記賀歡的介紹,不禁發出疑問。

賀歡介紹說,平橋村地處華鎣山,山腰以上有1000多畝天然林,山腰以下大都是退耕還林地或撂荒山地。“退耕還林地還好,國家有一些補助政策;最讓人心疼的就是撂荒山地了,不過這都是幾年前的事情,以前的荒山現在成了我們平橋村的‘寶地’了。”

跟隨賀歡乘車穿行在蜿蜒的鄉村公路上,準備前往該村5組名叫風門壩的地方。

“快看,滿山頭種了好多的胡豆。”記者一邊透過車窗望去,一邊說,“還生長得這麼好!”

賀歡笑著回答道:“這不是胡豆,這就是我要帶大家來看的油樟苗木基地。”

停車駐足在油樟苗木基地頂峰俯瞰,一排排油樟幼苗鬱鬱蔥蔥,把山坡織成了一張精美的“綠色地毯”。來自周邊村落的20餘名村民,正在油樟基地裡忙碌著。

“幾年前,這一片山全是荒地,滿山都是茅草。”賀歡說。

“為什麼撂荒了呢?”記者丟擲這個疑問。

“哎,這是沒法子的事情。”正在基地幹活的村民付成香說,這片山坡地在種植油樟之前,村民也在這兒種過玉米、胡豆等農作物,由於地處山腰,與天然林接壤,鳥、刺蝟等野生動物常常出沒,莊稼經常被踐踏;最惱火的是這片山坡處於風口,不利於種植高杆植物,當遇到颳風,玉米經常會被吹倒、吹斷,這也是此地被叫做風門壩的原因。加上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位於山腰地帶的這些地也就撂荒了。

“自2017年起,我們引進業主承包了這片1500餘畝撂荒地種植油樟,現在已經形成集油樟育苗、造林、樟油粗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賀歡介紹說。

在政府的鼓勵支援下,平橋村透過配套建設小型蓄水池、簡易生產便道等基礎設施,實施低產低效林改造、荒山荒地造林發展油樟種植產業。

“效益好嗎?”記者忍不住問道。

“不說其他的吧,就說我們這300畝育苗基地,今年共育苗110萬株,目前已被省內、重慶等地客商訂購了60萬株,剩下的50萬株我們就不外賣了,首先要保證天池、陽和等鎮栽種,現在我們都移栽半個多月了。”正在帶領周邊村民幹活的領頭兒張成友介紹說。

據悉,華鎣市在華龍街道柏木山村、上壩橋村,雙河街道雙橋村,祿市鎮月亮坡村,陽和鎮響水巖等區域規劃種植1。3萬餘畝油樟,他們正在移植的這50萬株苗木,將運往這些地方進行栽種。

“大冬天的移栽樹苗,能成活嗎?”“我們移栽油樟,就是這個季節呢!”

原來,工人們首先將油樟種子播撒在溫室的斜盤裡,當幼苗有一指頭高時,再移種到按一定比例混合有珍珠岩、腐殖酸、草炭土土壤的膠杯中,生長約半年後就可以移植到各個油樟基地了。

據悉,平橋村油樟苗木基地透過“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模式,輻射帶動周邊500餘戶村民入社,村民可獲得每年每畝90元的流轉租金。同時,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多的時候可達70人,人均月收入2000餘元。

“我現在不僅在村上做著公益性崗位,自家的10餘畝土地也承包給了業主,每年可收土地流轉租金1000多元。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還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天可以掙70到80元,一年下來我一個人的收入就有2萬多元。”付成香告訴記者。

付成香家曾是平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扶下以及在基地務工,她家現已大踏步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我們移植完這一批苗木,騰出土地來,馬上就開始明年的育苗工作了。”張成友說,平橋村油樟苗木基地已接到成渝等地明年的訂單近80萬株。而同時,其他1000餘畝油樟已快出油了,屆時村民又將有一份分紅收益。

“村民們都說,‘種上油樟樹、走上致富路’,所以我們這片昔日的撂荒地,成為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於一體的‘綠色銀行’是名副其實吧。”賀歡笑著說道。(廣安日報華鎣記者站 苗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