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今年元旦,上海到底出生了多少人?

在金融圈混了16年,我卻獨愛買房,還首創了一套科學買房體系,已經幫助眾多朋友買到好房子。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今年元旦,上海到底出生了多少人?

我承認,前兩天我被這個問題搞懵了,一堆人讓我查。

後來我瞭解了,原來是一位博主帶節奏,被官媒打臉了。

但這個博主很苟,成功把話題帶到對具體數量的疑問上了。

那麼,元旦上海到底出生了多少人?

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沒有半點意義。

上海的出生率下跌不是近幾年的事,而是近二十多年的事。

也千萬別扯什麼“較1990年下跌100倍”,正常的,不然呢?

1990年是我國第三次嬰兒潮的巔峰之年。

包擴1965左右那些年份,是第二次嬰兒潮的巔峰,比1990還厲害。

那種對比,相當於在街上隨便拉一個上班族和奧運冠軍比跑步,搞什麼?

玩田忌賽馬嗎?

實際上我和大家講,大家經常刷到的出生率問題。

在目前的情緒意義,絕對要大過實際意義,絕對點說,都有點“狼來了”的味道。

因為理性來看,這甚至不是個主要矛盾,為什麼?

我們下面聊聊問題的本質,當然,肯定有人看到上面這些話就開始上火了。

沒關係,我無所謂,你原地螺旋起飛也可以。

下面的文章總體會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務實,聊聊出生率與樓市走向。

另一部分務虛,聊聊出生率下跌的本質,以及大趨勢下的個人選擇問題。

更多樓市段子,關注魔都財觀

1

出生率問題對樓市,特別是對上海樓市的影響微乎其微。

為什麼是微乎其微,不是完全無感?

因為看文章的諸位有生之年,不太會看到問題的後果。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我們先來看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

——

“房產集中論”。

簡單說,這個觀點的依據是:

一個典型中國獨生子女家族,起碼會包含三個家庭。

一個帶孩小家庭、外公外婆以及爺爺奶奶。

這樣的一個家族,理想情況下會有3-4套房子。

由於是獨生子女,所以這個家族的那個“孩”,遲早手裡會有3-4套房子。

如果這位“孩”,又找了一個相同條件的“孩”。

那麼這個新組建的小家庭就會有6-8套房子。

這種情況持續複製,誰以後還會買房子?所以房地產就這麼藥丸了。

這種說法大家腦子裡過5秒鐘,說得通嗎?

當然說得通,理論上一點問題沒有。

但這種說法的致命傷,和早年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一樣

——建立在人性絕對可控的假設之上。

簡單說就是,

你現在想什麼用什麼,等於你20年後想什麼用什麼。

這個在理論上真一點毛病沒有,但實際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不太可能。

這也就是為什麼,早年流行一種說法叫“《西方經濟學》一到國內就羞愧的把自己燒掉”。

其實不是國內情況有多特殊,而是那套有硬傷的東西,每一次試圖指導現實都會被打臉,不論國內國外。

2

話說回來“房產集中輪”微觀上的硬傷,在於認為房子也是永恆不變的。

以上海舉例,那個所謂家族,其實橫跨了3代人,一代人三十年。

那麼這個家族在財產上的決策週期,起碼要橫跨半個世紀。

房子方面,以上海舉例,純自住概念,普通人家。

小夫妻是90後,正當壯年買的是上海樓市的第三、第四代產品。

也就是2017年前後的次新房,現在意義上的次新房,或者新房。

小夫妻的雙方父母,大機率是上海房改前的產品。

也就是典型的老公房、老破小或者早年的拆遷房

那麼再等到下一代正當壯年,手裡最終沉澱的是6-8套房齡20-50年不等的房子。

我問你,要你現在手裡有8套“超級老破小”或者“剛需老大樓”,你會怎麼處理?

當然是並一併換兩到三套那個時候的次新房呀,一套自住,兩到三套投資,不香嗎?

守著老房子幹嘛,等原拆原建嗎?

所以說,需求這個東西永遠是動態發展的,樓市的流動性也是這樣起來的。

特別是像上海這種城市,戶口宇宙級難拿,去年落戶鬆一鬆,直接落戶7萬三千多人,發掉13萬個戶口。

上海方面,在人口上的容錯率上是很高的,只要開放落戶,增量人口絕對是隻漲不跌的。

至於為什麼有生之年看不到出生率問題的後果。

那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的下一個世代的家族對於房子的態度。

也就是以00後這批人作為第一代,開花結果到第三代的未來。

也是三代人,橫跨90年的時間維度。

那時候都2100年了,時間跨度太長了,沒人能預測的。

說到這個,我想起來曾經有個專家“痛心疾首”的警告:

“以現在的出生率,到2100年,國內人口只剩7億”

這到底是好事呢,還是壞事呢?

我們下面聊完出生率問題的本質,你就知道了。

3

出生率問題的本質,是社會結構轉型。

又不是大家集體喪失生育能力,所以哀嚎什麼?

我們之前的文章就聊過,不生的原因是時間精力金錢這筆賬開始變的不合算了。

對國際新聞稍有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

在歐美日韓等等“發達國家”,這筆賬早就不合算了,所以生育率早就開始跌了。

那你有沒有想過,這筆賬是怎麼變的不合算的?

我最近也是看了一本書,剖析了這個事情。

先直接告訴你答案,生育率的轉變:

是從“生產者社會”轉型成“消費者社會”過程中的必然的副產品。

這東西有點虛,但很有意思,簡單說。

在生產者社會中,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的生產能力決定的。

這裡的“生產”其實非常狹義,指的就是製造業,生產襯衫、筆記本甚至汽車這類東西。

同時,整個大集體的GDP水平也是由生產活動拉動的。

在這個階段,當生產效率(技術)被穩定在一個區間。

那麼人越多,意味著能生產更多的商品。

所以在“生產者社會”,人多就是一切,人多就是紅利。

並且,那個時候的道德風向,會傾向於以工作(生產)為榮。

勤儉節約,埋頭苦幹,專事生產。

但“生產者社會”會遇到一個瓶頸,那就是生產效率(技術)的突破。

當產品需求沒有出現大波動,但生產效率(技術)上了一個臺階。

就會造成一個很尷尬的情況。

——

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生產了,但生產效率(技術)還在迭代。

怎麼辦?“消費者社會”出現了。

在“消費者社會”中,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的消費能力決定的。

這裡的“消費”會變得非常廣義,只要合法的,能促進市場流通的消費都屬於此類。

同時,整個大集體的GDP水平也是由消費拉動的。

在這個階段的終極形態,一個人的消費慾望,可以被培養到無止境,並且是可以複用的。

這個時候,人口數量只是次要矛盾,如何培養習慣野性消費的人,才是主要矛盾。

所以那個階段的的道德風向,會弱化以JOB為榮。

要按時下班,要做斜槓青年,要多才多藝,要習慣並樂於接受高溢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懂上面這段東西,並咂摸出其中的味道。

但可見的是,歐美日韓這些“發達國家”已經完成轉型。

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非常特殊。

正好站在“生產者社會”過渡到“消費者社會”的過程中。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兩種矛盾的價值觀同時存在。

比如,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熱愛工作了?

又比如,為什麼大家不結婚不生孩子了?

我希望你明白,每個時代的特點不同,大趨勢的改變已經在發生。

生育率下跌不是死局,是換牌桌了。

更多樓市乾貨,關注魔都財觀

4

最後,這樣的變動,會帶來很多的疑惑不解,以及不安全感。

這是必然的,作為一個成年人,你要明白沒有永恆的規則。

現在的規則,僅僅在下一次變動之前有效。

找準一塊你自己的“壓艙石”,房子、工作、家庭或者其他東西。

跟著市場理性走,別對抗,真的。

因為掙扎了你也跑不脫的。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