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業績超越林奇的比爾·米勒,十大投資原則是什麼?

比爾·米勒被譽為共同基金三劍客之一,他曾連續15年跑贏標準普爾指數,在此之前,戰勝指數的最高紀錄是由華爾街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奇創造的連續8年戰勝標普500指數戰績。因此,比爾·米勒也被華爾街譽為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與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類似,米勒擁有實用主義思維及多學科交叉的思維模型,因此在選擇投資品種時,米勒往往能夠打破成規、不拘一格,將視野放到更廣闊的產業之中。在米勒看來,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也是他獨具慧眼將一眾網際網路明星企業納入囊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他在價值投資者對亞馬遜為代表的成長股「視而不見」的時候,最早買入亞馬遜並持有至今,並提出著名的「亞馬遜的市值一定能超過沃爾瑪」判斷,也正因此,他被投資者譽為「看到未來的人」。而目前關於科技股,除了亞馬遜,他還持有戴爾、谷歌、蘋果等,此外,特斯拉、摩根大通,甚至比特幣都在他的持倉中。

《紅週刊》也特摘錄了書中米勒對價值投資、科技股、亞馬遜、投資原則等投資者關心話題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米勒與價值投資:市盈率本身通常與內在價值關係不大

當比爾·米勒偶然發現股市的時候,他還是個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的9歲孩子,靠修剪草坪賺取零花錢。

而米勒的父親那時總是在讀報紙上的金融資訊,這讓小米勒十分好奇,他問父親在讀些什麼。

米勒的父親指向股票行情列表的一欄,上面清楚地寫著「+1/4」的字樣,然後他說:「如果你昨天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今天就會比昨天多賺25美分。」

米勒問道:「這是怎麼做到的?」

父親回答說:「什麼都不需要做,它是自動發生的。」

「對我而言,與僅僅為了掙1美元而忍受的辛苦相比,這聽起來很容易。」米勒說。

16歲時,米勒用當棒球裁判員賺來的75美元買了第一隻股票。他把這75美元投資於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賺了大約600美元。

度過了修剪草坪的少年時代,米勒成為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那裡,他接觸到了價值投資和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思想。「一旦有人向你闡釋了價值投資的理念,你要麼很快理解,要麼永不理解。」他說。米勒屬於前者。「我覺得價值投資的理念甚合我意,它很有趣。」

後來,米勒開始熟讀約翰·伯爾·威廉姆斯的著作,這為他提供了價值分析基礎之上的另一層分析方法。但基本上,他仍然被價值投資哲學吸引,因為它需要縝密的思考和嚴格的執行力,儘管最終他對格雷厄姆的思想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當米勒看到格雷厄姆最喜歡的指標時,他給予它們的權重可能要比其他價值型基金經理低。米勒解釋說,在使用歷史資料之前,投資者應該捫心自問,過去的表現與未來的收益和利潤有多大的相關性。「如果你持有一家像美國鋼鐵(U。S。 Steel)這樣的公司,而且在它1903年成立的時候就買入了,你就會看到它有許多繁榮的年景。但它一直在緩慢下跌。交易員可能會(在股價下跌的時候)買入。可即使是要買入,投資者也必須認為它被過度低估了,或者其基本面發生了變化。」

「從理論上來說,」米勒繼續說,「使用歷史資料和資料是有缺陷的。說到底,任何股權的價值100%都取決於未來,而不是過去。」

因此,米勒有時會買入市盈率較高的股票,這在過去為價值投資者不喜。米勒表示,某家公司的市盈率很高,並不意味著它在市場上的定價沒有嚴重錯誤。

除了回顧過往,米勒還說:「市盈率本身是無關緊要的。它只是捕捉到的股票的一個因素,但通常與內在價值關係不大。」

「有人問我,明明是捷威更具有投資價值,為什麼你持有的是戴爾呢?我反過來問他,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他說,捷威的市盈率是12,戴爾的市盈率是35,因此捷威顯然具有更高的投資價值。

我回答說,有兩家公司供你選擇。一家可以獲得200%的投資回報,另一家只能獲得40%的投資回報。你會選擇哪一家?

他說,第一家的利潤率是第二家的5倍,當然是選擇第一家啦!

我說,你剛剛所說的,正是戴爾和捷威之間的差別。戴爾的資本回報率高達200%,捷威的資本回報率只有40%,而戴爾的市盈率僅僅是捷威的3倍。」

戴爾的市盈率相對較高,是因為它的資本回報率較高,這得益於它作為業內低成本的領導者,建立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公司可以透過降價等方式,不斷地給競爭對手施加壓力。捷威也有類似的優勢,但是因為它的銷售額較小,所以它沒有和戴爾同樣的槓桿效應。

傑出的投資回報:超越彼得·林奇,曾連續15年跑贏標普指數

1999年底,米勒正在從標準普爾500指數本身尋找投資線索。標準普爾500指數由麥格勞–希爾公司(McGraw-Hill)旗下的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負責編制。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偶爾會用表現更好的企業來取代表現乏善可陳的企業,在多數情況下會讓贏家乘風而上。」這是對米勒想法的不準確描述。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指數的目的都是反映特定市場的現實,而不是超越它。然而,由於標準普爾指數(所有指數中涵蓋範圍最廣的一個)表現如此強勁,因此關注那些正在推高標準普爾指數的股票是有道理的。

1991年~2005年,比爾·米勒管理的美盛价值信託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取得了980。45%的總回報,年複合回報率約為16。44%,且任意一年投資回報均高於同期標普500指數。在此期間,標普500指數上漲513。59%,年複合回報率約為11。53%。

在此之前,戰勝指數的最高紀錄是由另一位投資大神—彼得·林奇創造的,他曾經取得了連續8年戰勝標普500指數的輝煌戰績。

而比爾·米勒連勝指數的時間幾乎是彼得·林奇的2倍。正是由於比爾·米勒的出色表現,他管理的美盛价值信託基金的規模從1990年的7。5億美元一路增長至2006年的200億美元。

前瞻投資亞馬遜:最早提出「亞馬遜的市值一定能超過沃爾瑪」

而同在1999年,米勒投資了亞馬遜,《華爾街日報》稱這是他迄今為止最大膽的舉動。這家網際網路零售商當時遭受了一系列財務危機,市場對此反應過度。

1999年底,亞馬遜的股票交易價格約為1999年預期銷售額的22倍。但米勒認為,亞馬遜在自己的商業領域取得了幾乎無懈可擊的領先地位。即使沒有大規模的資本注入和伴隨增長而來的債務或股票稀釋,它也能實現巨大的增長。

在投資界,米勒最早提出了「亞馬遜的市值一定能超過沃爾瑪」這一論斷。如今,亞馬遜的市值已經高達1。58萬億美元,而沃爾瑪的市值只有4190。46億美元,米勒的論斷早已被事實證明。

然而,回首世紀之交的2000年,當時亞馬遜的營業收入只有區區27。6億美元,沃爾瑪的營業收入則超過1650億美元。在這種懸殊的對比之下,米勒能夠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判,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與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類似,米勒擁有實用主義思維及多學科交叉的思維模型,因此在選擇投資品種時,米勒往往能夠打破成規、不拘一格,將視野放到更廣闊的產業之中。在米勒看來,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這也是他獨具慧眼將一眾網際網路明星企業納入囊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米勒與科技股:以業務為基礎分析並估算其內在價值

我們始終堅信,以業務為基礎,可以分析科技股並估算其內在價值。在科技股領域,使用價值分析方法是一種競爭優勢,因為大多數投資者只關注或看重科技股的成長前景,而少數關注價值的投資者又往往忽視了這一領域。

然而,米勒指出,如果打算投資科技股,還要額外考慮一些關鍵因素。與厄尼·基恩共事的那段經歷,幫助他奠定了價值分析的基礎。

但是,正是由於秉持了作為哲學家的天性,米勒探索出了未來主義思想—群體智慧、複雜系統研究、集體行為和聖塔菲研究所的其他概念。由此,米勒培養出了對網際網路和科技股(比如新興的美國線上)的偏好。

米勒解釋說:「儘管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變化是隨機的或不可預測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它遵循著既定的路徑。布萊恩·阿瑟和哈爾·瓦里安等經濟學家開創了科技和資訊經濟學。我們任何人,只要願意花時間鑽研科技,都可以得到他們的研究成果。」

不過,有時候科技確實會以神秘未知的方式出現。以互動式影片會議為例:企業可以透過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獲得這種節省成本的服務,但它的使用率不高。即使是在21世紀,面對面的交流也更能建立信任、促成交易,什麼樣的科技產品會流行是不確定的。

除此之外,高科技經濟的結構也存在諸多問題。與科技含量較低的市場相比,高科技市場本身更不穩定、更不可預測,在如何從業務角度評估個股的問題上也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米勒解釋道:「我們購買的企業,其市場價格大大低於我們對其內在價值的評估。那麼問題來了,市場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在哪裡?是正在成長的公司,正在萎縮的公司,抑或是週期性公司?我們持有大量科技股,因為我們認為科技領域的相對價值最高。」

米勒意識到,在高科技經濟領域,似乎更容易出現「強者恆強」的市場格局—少數幾家優秀公司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於是他繼續推斷:「看看那些科技公司—微軟佔有90%的市場份額,英特爾(Intel)佔有90%的市場份額,思科(Cisco)佔有80%的市場份額,它們是各自領域的霸主。這導致大多數市場出現了‘贏者通吃’的局面。」

米勒之後還說:「技術可能會改變,但市場地位不會。」因此,投資者可以對精心挑選的高科技公司進行長期投資。

米勒堅稱,更重要的是,高科技公司「容易計算出合理的估值。科技股可能有更大的波動性,這讓它們看起來似乎與眾不同。但與美國鋁業公司或美國鋼鐵公司相比,分析戴爾的業務並不困難」。

最後,米勒說:「判斷兩項投資孰優孰劣的唯一方法是,比較你所付出的和你所期望得到的。」

儘管公司歷史資料有限,財務資料匱乏,米勒和他的員工還是根據現有的基本面資訊,建立了一個商業和專案矩陣。透過利用現成的軟體,他們提供當前的資料和趨勢,並基於各種假設擘畫未來的商業圖景。

米勒說:「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基於商業分析和市場動態的長期模型。我們運用不同的機率來開展情景假設,其中某一種情況肯定會出現。」然後,根據隨之而來的真實資料,米勒持續調整他的設想,不斷重新評估新資訊對未來的影響。

比爾·米勒的十大投資原則

1。 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投資策略,但始終堅持價值導向

米勒廣泛汲取各個領域的知識養分,以培養投資洞見和靈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多學科的思維方式,使他能夠不拘泥於特定的度量或分析方法,也不武斷地將科技行業等排除在視野之外。

2。 對於業績比較基準標準普爾500指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與標準普爾500指數一樣,米勒堅持高倉位、低換手率的長期投資策略。他讓贏家持續奔跑,同時選擇性地剔除輸家。但是,他採用了一種更復雜的企業選擇策略,對估值高度敏感,目的是買入估值過低的公司,賣出估值過高的公司。

3。 觀察經濟和股市,但不做預測

如此多的人和組織進行復雜的博弈,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與他人的競爭,卻導致了大量不可預測的行為,包括繁榮和崩潰(如網際網路泡沫和1987年股市的單日崩盤)。因果並不能簡單地相互關聯,所以預測是徒勞無功的。然而,透過觀察這些複雜的自適應系統,認識複雜的行為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反饋迴圈是如何放大或減弱效應的,米勒培養了對市場的洞察力。

4。 尋找商業模式優越、資本回報率高的公司

米勒尋找的是這樣的企業: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具有強大且以股東利益為導向的管理層,具有能夠進攻而非只能防守的市場地位。米勒關注的是企業長期的基本面,而不是短期的財務資料。

5。 利用心理驅動的思維錯誤,而不是成為其受害者

米勒歸納的常見思維錯誤包括:過度自信、過度反應、損失厭惡、心理賬戶、奇思異想、錯誤模式和群體心理。

6。 以相對於企業內在價值大打折扣的價格買入企業

米勒使用多種方法(如市盈率、貼現現金流、私人市場價值等)和多種場景來給每家公司估值。他會拿估計的內在價值範圍與市場折扣價進行比較,如果市場對一 家公司未來現金流的預期(體現在其低估的股價上)大大低於經過仔細評估的內在價值,他就會考慮買入。

7。 以最低的平均成本取勝

米勒對自己詳盡的分析充滿信心,他會基於自己的原則買入股票,並在股價下跌時獲利。即使過早買入了股票,「分批建倉」的策略也會使他獲得高於市場的回報。以廢物管理公司為例,在米勒開始買入後,這家公司的股價實際上下跌了75%。然而,截至2001年11月中旬,以買入均價計算,美盛价值信託基金持有的廢物管理公司股票獲得了18%的回報,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9%。

8。 構建一個包含15 ~ 50家企業的投資組合

米勒把投資組合的資金集中於他最好的投資主意上,在優中選優的股票上投資比例更高。大多數專業投資者持倉太過於分散,購買了太多股票(通常是數百隻),以至於他們沒有時間真正弄懂這些公司。雖然從短期看,他們的投資組合避免了集中投資的高波動性,但是扣除費用後的回報率通常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9。 最大化投資組合的預期回報,而不是選股的正確率

大多數人都試圖讓他們正確選股的次數最大化,因為在同樣數額的資金面前,虧損時的心理痛苦兩倍於盈利時的心理愉悅。然而,成功選股的機率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重要,關鍵是當你正確的時候能賺多少錢。與巴菲特一樣,米勒也在高機率事件上押重注。有時,米勒也會對一些公司進行一系列的押注。儘管他做了大量研究,他押對任何單家公司的可能性仍然很低。不過,這些投資的潛在回報是巨大的,通常是初始投資額的2~40倍。

10。 賣出的三種情況:

①公司股價達到合理估值水平(但估值會隨時間而變化)

②找到了更便宜的投資物件

③投資的基本邏輯發生變化

大多數人過早地賣出了,而米勒在戴爾、美信銀行、美國線上、丹納赫和其他公司上獲得了20多倍的回報。舉個例子,在戴爾的市盈率達到12 (這是其歷史上的峰值)時,傳統的價值投資者就會賣出。

他們沒有看到戴爾卓越的商業模式,以及不斷上升的資本回報率,而這些正是其股價大幅上漲的原因。還有一些投資者,買入並一直持有,但沒有賣出以鎖定利潤。而當2000年初科技股狂歡達到頂峰時,米勒賣掉了他在戴爾和美國在線上的大部分持倉。

編輯/Ray

股市跌了別害怕!7%+理財,低門檻高收益、1000元就能買入、0手續費……限額領取,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