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社會上,和親戚斷交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1

親不親,一家人。

不管隔了幾代,往上數一數,在很多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親情,應該是血溶於水的。

在我們的腦海裡,常常浮現出親戚聚會的場景。尤其是60、70、80後的人,小時候和父母一起走親訪友、拜年的幸福時光,歷歷在目。

有人說:“親戚就是親戚,就是某個場合必須到場的人。”

言外之意,除了紅白喜事能夠看到親戚,平時已經不需要親戚了。

事實上,還有更狠的人,已經不和親戚往來了,逢年過節,僅僅是和家人聚一聚。

社會上,和親戚斷交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2

第一,“無根”的年輕人,很難和親戚見面。

出生在異鄉,一生漂泊,沒有兄弟姐妹,極少回家鄉……很多90後,正經歷著這樣的成長方式。他們的生命裡,沒有親情觀念。

一個不知道家鄉在何處的年輕人,只能硬著頭皮,輾轉在各大城市,努力賺錢才是最大的理想。至於親戚在哪裡,壓根都沒有想過。

十年前,我在深圳打工。表姑爺告訴我,他的兩個女兒,一直在深圳,有空的話,去找她們,遇到困難了,也能互相照應。

按照表姑爺給的地址,我找到了這兩個“表妹”。當我說明來意之後,她們愣了很久,然後尷尬地笑了笑:“你說的事情,我都不知道;你說的人,我都不認得。”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漂泊在異鄉的人,就是遇到老鄉,也會很熱情。可是,從小就沒有感受過鄉親的人,怎麼能夠體會到呢?

為了在大城市落腳,年輕人想辦法買房,找到好的工作。一年到頭,加班加點的時間特別多,好不容易等到過年,也就六七天假期,和父母吃頓飯,剩下的時間,用來休息,不想被人打擾。

還有,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想要聚集在一起,也很困難。這個要加班,那個“過年也不回家”,還有人舉家外遷。

對於無根的人來說,家鄉在哪裡?僅僅是自己的“籍貫”上會體現。有沒有親戚,早已不在乎了。

03

第二,被親戚瞧不起的人,主動疏離親戚。

小時候,我和表姐去小姑姑家拜年。

臨別時,表姐問,有多少紅包錢?

我開啟紅包一看,只有五角錢。而表姐的紅包,是五元錢。

那一刻,我有這樣的想法,再也不去小姑姑家拜年了。

作家路遙在文中寫道:“社會在變化,生活在變化,人在變化,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包括人的關係。”

親戚交往,也存在“趨炎附勢”的現象。如果你的家裡很窮,走到哪裡,都會被人歧視。當你看了一次又一次的“白眼”,自然就會明白——遠離親戚,才是最好的人際交往方式。

隨著年紀的增長,有的人會慢慢放下親戚之間的恩怨,主動和解;有的人則是一輩子記仇,等自己翻身之後,和親戚就沒有任何關係了。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禮尚往來,背後掩藏著“利益互換”,狠狠地把親情擊碎了。

社會上,和親戚斷交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4

第三,討厭被親戚巴結的富人,擔心被拖累。

有人說:“當你出名了,有錢了,所有的親戚都會冒出來。”

似乎,你的身邊,有很多的蒼蠅,亂飛亂叫。你不得不躲避,你一定會這樣想——自己不是救世主,沒有辦法帶著一大群窮親戚,一起致富。

還有一些人,越有錢越摳門,生怕親戚朋友找他借錢。即便是親戚找他幫忙,也是避之不及。

農村有句土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親戚們被多次拒絕之後,自然會識趣地走開。畢竟,富人的家庭,我們高攀不起。

在我高考的那一年,母親和我去表叔家吃飯。還沒有落座,表叔就說:“現在,我們廠裡不招工,就算招工,也不要高中生。”

表叔在城裡辦廠,發財了。看任何親戚,都覺得是“有求於他”。

“富不接窮親”的現象,導致親戚之間,無法正常交往。

05

第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把親情看淡了。

胡適說:“獅子老虎永遠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狸和狗才成群結隊。”

話說得有些過分了,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當今社會,朋友關係,也變成了“互相利用”,親戚就更不要說了。

在職場上,同事表面上合作,實際上勾心鬥角,萬一你辭職了,退休了,肯定是人走茶涼的結局。

每個人都在靠自己,你憑什麼靠親戚?

應酬,成為了多餘的事情。

老一輩的人,喜歡走親戚。不管在誰家裡,都要吃一頓飯,拉一拉家常,甚至要住一晚。

在效率為重的時代,哪有功夫和親戚們互相走動。

再則,聊天的時候,老人們喜歡“盤問”,結婚沒有?上班情況怎樣?有沒有買車?物件是哪裡人?

一聽到這些問題,頭都是大的,避之不及。

親戚之間的貧富差距、地域不同、成長環境不一樣、讀過的書不一樣,帶來了溝通的困惑。不同層次的人,一開口就是三觀不合。

與其和親戚湊合著吃頓飯,不如在自家吃點青菜蘿蔔。不合群的人,肯定會這樣想。

社會上,和親戚斷交的人,多半是以下幾種人

06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個人親情觀念淡薄,拒絕社交,是長期“培養”出來的。一方面是生活壓力,逼著他這樣做,另一方面是生活的環境,讓他慢慢習慣了這樣做。

做人,還是要有“家國情懷”,即便是漂泊一生的人,也應該把街坊鄰居、在一起共事的人,當成親人。不管你多有本事,唯有凝聚更多的力量,才能做大做強。

親情是社會關愛、和諧的根源所在,也許傳統的觀念需要改變,但是“情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抱著一種隨緣隨性的姿態,和別人交往,對你好的人,自然會圍在你身邊。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