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把“菜籃子”“果盤子”變成農民致富的“錢袋子”

□ 記者 趙婧

紅彤彤的蘋果、嬌豔欲滴的葡萄、鮮嫩嫩的香菇……9月15日,在隴縣慶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現場,電商主播李娜穿梭於擁擠的人流中,將手中的自拍杆舉向斜上方45度,面對手機螢幕,熱情地向網友介紹著當地特色農產品。

“如今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很多農戶不再種植單一的傳統農作物,而是緊跟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引種各類高產、收入高的經濟作物。”任職於寶雞市陳倉區農業農村局的李娜,是一名“觸網”十餘年的電子商務師,在業餘時間,她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兼職幫助農戶宣傳推廣農產品,成為當地頗有知名度的公益主播。

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將電子商務作為“網際網路+農業”的載體之一,積極支援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為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許多農戶紛紛入駐各大直播平臺,變身流量帶貨的新型農民。

“有一些農戶看到‘網紅’或電商平臺的農產品價格又高、銷量又好,也盲目跟風進行網路銷售,但自己卻賣不上價,還面臨農產品銷售難問題。”面對日漸火爆的網路帶貨現象,李娜向記者分析起電商銷售中的“門道”。

李娜表示,一些中老年農戶因為文化水平不高,比較習慣“家門口”的銷售模式,“他們只想著怎麼種好農產品,種出來就賣到附近的農貿市場,或者低價賣給批發商。他們既沒有時間,也不願接受專業系統的電商培訓”。

“農產品不是掛在網上,發發朋友圈就能熱銷,首先要有品牌意識。許多農民都是跟莊稼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土專家’,如果能挖掘他們的人生經歷,再利用他們豐富的技術經驗,把他們變成有故事的‘網紅’,一定會大受歡迎。可惜大多數農戶都不懂這些。”李娜惋惜地說。

成功的電商除了注重銷售策略,還必須擁有專業的運營團隊。“一個電商團隊需要有渠道、客服、運營、拍攝、剪輯等專業人員,最少4到7人。”李娜表示,雖然她身邊也有一些年輕朋友想回農村做電商,但巨大的生存壓力讓他們對“返鄉創業”望而卻步。

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十三五”時期,我省在81個縣實施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已在75個縣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累計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點7890個,電商服務覆蓋了全部鄉鎮和50%以上的行政村。

“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促進了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產品種類的增加、產品結構的完整,也將為推進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政協副主席王書正表示。

產業振興重在人才培養。為此,王書正建議,要在農村挑選一批大學畢業生或者有想法的年輕人,對他們進行專業系統的電商培訓,幫助他們建立專業的電商團隊,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創業初期,政府可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貸款支援,以保障電商團隊的平穩運營。”

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全省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2020年全省農產品網路零售額實現163。74億元,同比增長41。66%,農產品網銷規模不斷擴大。雖然電商解決了一部分農產品的“賣難”問題,但線下仍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此前,王書正在調研中發現,隨著農產品種類的不斷豐富和產量的增加,常常出現因“豐產”而“滯銷”的現象,“像蕎麥、甘蔗酒、土雞蛋等本地農產品,由於產業規模小而分散,長期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王書正認為,專業化服務缺乏、產銷服務體系缺失、供求資訊不對稱等,都是導致農產品“賣難”的主要因素,而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如今,僅憑農戶單槍匹馬闖市場顯然不靈了,如果由政府組織引導農戶抱團闖市場,力量就會大很多。”王書正建議,應充分利用現代化資訊科技,統籌建立縣鎮村三級網路供銷體系,並透過發揮各級供銷社、批發點、商會等渠道作用,開展農產品推廣服務;以品牌引領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做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加速推動物流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農產品產銷對接,真正讓“菜籃子”“果盤子”變成農民致富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