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芯視野】漸成競賽的晶圓代工漲價潮下 有人歡喜有人愁

【芯視野】漸成競賽的晶圓代工漲價潮下 有人歡喜有人愁

少有漲價動作的臺積電也“撐不住”了,在8月底宣佈開始漲價,16/12nm以下的高階製程價格上漲10%,成熟製程價格上漲15~20%,明年第一季開始生效。

在晶圓代工“一哥”的帶領下,

三星和韓國晶圓代工廠商Key Foundry

也開始宣佈漲價。至此,晶圓行業所有代工廠都加入了漲價大軍,在晶圓產能本就緊缺的情況下,下游行業可能將承受更多的壓力。

漲價就像競賽

“臺積電的漲價已經是這波漲價潮的末尾了,但是因為名氣太大,所以引發了很多關注。”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論。

在臺積電漲價之前,聯電、世界先進等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廠已經將漲價變成常態化。據臺灣媒體報道,這波漲價潮最早就是由聯電在2020年Q4挑起的,之後每季都要調價。臺積電宣佈漲價之後,聯電又再度傳出漲價訊息。據稱,聯電要從今年11月將平均代工價格上漲一成,其中驅動晶片漲幅為10%到15%、特殊高壓制程漲幅10%以上,消費電子晶片漲幅5%到10%。

中國大陸的龍頭中芯國際也在今年初進行了調價。4月1日,中芯國際郵件通知客戶全線漲價,包括已下單而未上線的訂單,且不論下單時間和付款比例,都將按照新價格執行,漲價幅度為15%-20%。

在今年Q2的業績說明會上,中芯國際進一步表示,與客戶達成的條件就會去執行或者協商,但會根據市場的情況,跟著趨勢走,價格方面比較謹慎,是為了長期可以實現穩定性經營。

據悉,中芯國際針對海外客戶維持了較高報價,尤其是40nm製程報價,預估在2022年首季可能與聯電等廠商28nm製程報價相近,但目前先以供應大陸客戶為主。

“晶圓廠

的漲價,反映大者恆大趨勢,實際上也是競爭力提升

的表現。”行業專家莫大康這樣認為。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波此起彼伏的漲價有點像一輪競賽。此前,臺積電不斷研發和量產新一代的工藝製程並貢獻收入,使得其ASP達到4000美元/片,高於三星的3100-3200美元/片,遠高於聯電、中芯國際、華虹等廠商1000-2500美元/片的水平。這波漲價之後,臺積電可能會喪失區域性的領先權。

【芯視野】漸成競賽的晶圓代工漲價潮下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圖 不同晶圓代工廠ASP  資料來源:平安證券研究所

如果經過了明年Q1的調價,

聯電28nm報價將達2800美元-3000美元,22nm報價為2900美元

,而臺積電為了維護客戶關係,將暫停這兩個節點的漲價,價格維持在2

800

美元的水平。此消彼長,

聯電的

對應制程價格將超過臺積電。

臺積電一位前高管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曾說:“臺積電向來是價格制定者,臺積電如果賣100元,聯電大概頂多賣80元,其他只能賣更低。但從去年起,聯電一路調價,從80、90,現在漲到110,比臺積電還貴,這就像賓士車的價格賣得比豐田低。臺積電會坐不住!”

當然,臺積電漲價的原因絕不止這一個。客戶的供不應求、海內外的市場投資,還有額外的產能成本支出以及供應鏈的材料,裝置難以採購等等,這些都是臺積電給出的理由。

以矽材料為例,全球半導體材料巨頭日本信越宣佈,從今年10月開始,提高日本和海外有機矽所有產品價格,漲價幅度為10%-20%,部分產品漲價20%以上。原因正如全球第三大晶圓材料製造商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所言,“生產用的原料和化學材料以及運輸物流成本都在漲,這代表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晶圓售價,否則我們的利潤可能受影響。”

不過,供需的不平衡還是臺積電和所有晶圓廠漲價的最大動因。從2020年末開始的晶片短缺調動起各大晶圓廠的所有產能,但是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漲價因此合乎情理。

一位資深行業分析師認為價格與市場供給密不可分,“

比如說

A公司

訂了5億片,

B公司

定了6億片,

但晶圓廠

只能供應10億片,

兩家就只有不計價格搶產能,按照當前的產能狀況,

2

022年底之前,整個代工的價格不會下降很多。

有人歡喜有人愁

【芯視野】漸成競賽的晶圓代工漲價潮下 有人歡喜有人愁

晶圓代工漲價對產業鏈各環節的影響是不同的。

報價漲幅的延續,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晶圓廠自身。

TrendForce

近期

釋出最新晶圓代工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全球2021年第二季度晶圓代工產值達244.07億美元,環比增長6.2%。

並且,

由於晶片需求依然高漲,且代工能力有限,現階段始終無法滿足各種終端的出貨目標。

漲價最早的聯電是這波行情的典型受益者,其6月業績持續攀高,營收達新臺幣173。37億元(新臺幣,下同),連續2個月營收創歷史新高;第二季度營收更是首度突破500億元關卡,達509。08億元,同創歷史新高。臺灣媒體援引業內分析,認為第二季度產品平均售價較預期揚升3%~4%,出貨量超乎預期,是聯電營收表現優於預期的主要動力。

隨著報價漲勢延續,晶圓廠的盈利幅度還將擴大。

麥格理

證券以最樂觀境況來推算

臺積電、聯電、世界

先進

明年

毛利率,

分別提升至54%、38%、46%,有望再創各公司的獲利顛峰。

本年度成長最快的

中芯國際

也對其

第三季度毛利率

預計進行

提升,介於32%至34%

,並將

全年銷售收入成長目標和毛利率目標上調到30%左右。

在晶圓廠盡享紅利的同時,IC設計公司就要艱難度日了。今年價格漲幅最大的就是成熟製程,40奈米漲幅自20%起跳,28至12奈米調漲10%。成熟製程主要用來製造中小容量的儲存晶片、模擬晶片、MCU、電源管理、模數混合、感測器、射頻晶片等,覆蓋了所有主流應用,也是業界應用最多的工藝製程。而據麥格理證券預測,成熟製程報價勁揚態勢還不會完結,明年至少還會再漲6%,樂觀情況下漲幅上看11%至13%。

摩根斯坦利報告指出,聯發科、矽力等14家IC公司未來業績會受到影響。

集微網在與多名行業人士交流時瞭解到,晶圓代工的成本會佔到IC成品的5

0%

以上,即使代工費用上漲1

0%

,也將對IC公司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部分業內人士對漲價的影響並不太看重。某IC設計公司創始人張辰(化名)表示:“漲價不是最大的問題,價格還是會由終端客戶來承擔,產能才是最大的問題。”他舉了個例子,去年的二手車市場非常火爆,開了一年的二手車價格甚至能超過新車,原因就是車廠造不出車,“其實放到晶圓代工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

業界最大的痛點就是產能難覓。SEMI 臺灣地區產業研究總監曾瑞榆指出,成熟製程和先進製程都處於產能短缺狀態,車用MCU、CIS、電源管理晶片、觸控IC等多采用 8 英寸成熟製程生產而持續供不應求,預計代工廠產能吃緊還將繼續,尤其是8英寸廠,汽車晶片緊缺狀況將延續至明年。

另一位IC公司負責人蘇鵬(化名)也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拿到產能,漲點價也沒有辦法,物以稀為貴,晶圓廠也是透過漲價的方式來解決產能問題。”

在晶圓廠漲價的過程中,中小企業往往是受傷最深的。晶圓廠會根據下單代工量片數的多寡、大小不同來給予不同的調價幅度,中小IC設計公司因議價能力較弱而只能接受較高的漲幅,而這一切的前提還是能夠獲得晶圓廠的產能。“有很多初創公司即使手握大量資金,但產品還不穩定,也無法獲得晶圓廠的青睞。”一位投資人對很多初創IC設計公司的未來還是比較擔心的。

對於更多的IC設計公司,漲價潮也改變他們的定價模式。在缺芯潮之前,都是每年會談好一整年的訂單價格與數量,現在則是不得不跟隨晶圓代工廠來動態調整價格,呈現季季漲的局面。

IC設計公司希望把晶圓代工漲價的成本轉嫁出去,但終端廠商的抗漲情緒強烈,下游裝置組裝商和製造商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價格進一步上漲。兩者的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所以終端市場的價格會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對於未來的價格發展趨勢,多數業內人士還是繼續看漲,因為促使漲價的最終原因還是產能缺口,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之前,漲價還會繼續上演。(校對|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