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焦點分析 | 曾經的“光伏扶貧”第一股,陷入30億虧損泥淖

文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當A股的光伏上市公司們紛紛釋出業績喜人的財報時,曾經風光一時的中利集團卻在虧損中越陷越深。

1月底,做電纜和光伏元件、電站的江蘇中利集團釋出業績預告,去年虧損32-40億元,比去年同期虧損擴大3-10億,被視為支柱的光伏業務虧損11億。公司給出的解釋,是上游材料和海運費暴漲,導致產能無法完全釋放。

這兩個理由是光伏企業們普遍遭遇的困境,但在碳中和大潮湧動的2021年,如中利一般鉅虧的仍是少數。

遠比矽料上漲這種短期震盪外嚴重得多的困擾,正糾纏著中利。它曾被稱為“光伏扶貧第一股”,靠著政策紅利大肆擴張;但在政策風向轉變後,難以找到增長點。而2021年“專網通訊”騙局暴雷,給原本就不怎麼強健的中利又一重擊。

光伏行業三次起落,中利趕上過浪潮,但在2018年“531新政”後更嚴酷的洗牌中,中利的運氣消逝了。

“脫貧”黑洞

中利的創始人王柏興很能審時度勢。1988年,他32歲,自己掏了在當時算是鉅款的5000元,和9個人成立了常熟唐市電纜廠。

這家做電線的公司2009年上市時,正好國內光伏行業經歷08年金融危機後第一波衝擊,政府為了穩定局面,開啟“金太陽工程”,將在2-3年內,以財政補助方式,支援不低於500MW的光伏發電專案。國內光伏企業又開始擴張,2010年出貨量增長75%。2011年,中利斥資4。82億,現金收購江蘇騰暉電力51%股權,邁入這一行業。

收購騰暉後沒多久,歐美開始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限制國產的光伏產品進入市場,但滕暉主要建設電站,並沒有受到多大波及。他們拿出了一份逆勢增長的財報,2012年營收增長了31。8%,光伏元件及電站業務高達26。71%,當時因為多晶矽上漲,位於產業鏈中端的元件廠商們,很多毛利只有個位數,足以可見電站在當時是門利潤豐厚的生意。

國家扶持對光伏這種需要重資金投入的長期專案固然重要,中環、隆基這樣的明星公司壯大時,都離不開補貼輸血。但中利似乎踏錯了發展方向,他們沒有利用好政策研發基礎技術,反而傾全力投入“扶貧”專案中。

2015年時,中利提了個雄心勃勃的口號“萬農光伏”,做起了“電站+農業”專案。他們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前期墊資修建,修建好後企業運營,產權歸政府,政府再以此資產融資歸還企業。

看起來,有地方政府們背書,這是沒什麼風險的生意,而且錢很好掙。2017年時,中利的扶貧光伏電站帶來30億收入,毛利高達29。6%,比商業光伏電站多了10%。

很多公司都跟隨政策腳步,只是沒有中利激進。元件龍頭晶澳科技2015年到2020年,為光伏扶貧修了5個電站,裝機量107。5MW,累計支付了約4000萬。中利僅在2017年9月,就和多個地方政府簽訂了606MW的扶貧專案。2017年底,它們給43個貧困縣墊了50多億。

地方政府上馬專案時,不少會盲目舉債,尤其是這種企業先墊資修建的專案,更是少了幾分顧慮,當時有個詞形容為“一光了之”——地方只追求前期覆蓋率,不去考慮後續如何併網。在很多交通、通訊不便利的貧困縣,修好的光伏電站得不到運營,成了一片廢墟。

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地方政府,因為“光伏扶貧”反而欠下更多隱性債務,這顯然不是國家希望看到的景象。

2018年3月,“光伏扶貧”新政出臺,規定貧困縣光伏扶貧專案不能舉債建設,企業也不能入股。這實際上斷了不少專案的源頭。“政策一變,政府也不敢做了,專案面臨進退兩難的問題。”一位逆變器生產企業的負責人接受《中國能源報》採訪時很無奈。

這一年也成了中利集團的轉折點。2018年,他們歸母淨利潤從盈利到淨虧2。83億,從此再沒回到正數。

錯失時機

因為“扶貧”,中利現金流繃緊到極致。2018年,他們扶貧辦款有36億的應收賬款,而長期、短期、一年內非流動負債等達到117。74億,超過能收到的賬款。

2021年,一場經營多年的“專網通訊”騙局暴雷,中利成為眾多被套牢上市公司的一員。

他們曾經想過修築更高的城牆,所用的辦法仍然是簡單直接的收購。2018年,他們計劃以100億收購比克動力電池,嘗試向上遊滲透。

當時中利已經負債沉重,百億收購案無疑會雪上加霜。市場以跌停表達了自己的態度。2019年,這場收購終止,但他們仍然花了8。5億收購比克動力電池8。28%股權。這8。5億的資產,到2020年只價值3。88億。

在A股市場,中利其實不乏融資渠道。除了IPO募資,他們還做了兩次定增,股權融資近70億,甚至超過了總市值,但這些錢無力挽救中利的頹勢。

中利斷斷續續地甩資產,2019年,將子公司中利電子的部分股權轉讓給沙家濱旅遊和江南商貿,成交價格比上市公司收購時少了近20%。

宣佈收購停止當天,王柏興80年生的兒子王偉峰接過總經理職務。但這位少東家似乎也難以破局。

光伏行業雖然發展週期長,但在政策紅利下,已經出現贏家通吃的苗頭。

行業火藥味十足的話題,是未來究竟182mm還是210mm尺寸的電池片會成為主流,隆基和中環作為各自陣營的領頭人,各自砸巨資開足火力擴產。

比起這一批崛起的新星,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實力,中利都處於下風。此時,中利還有不少156-157mm尺寸的電池片和元件產線,這類產品市佔率一年之中就從50%跌破25%。在這場疾速變動中,中利這類實力不怎麼強悍的公司,顯得左支右絀,僅在2020年,他們就計提了3。67億固定資產減值。

然而,中利又不得不加入這場軍備戰爭。在2021年中報中,他們表示要“再造約五個滕暉光伏體量的產能”,他們在安徽淮南投建5GW元件專案,又在淄博、宿遷、沛縣、泗陽建了電池+元件專案。因為去年矽料價格暴漲,下游需求乏力,山東淄博和泗陽基地產能未完全釋放。

當光伏行業邁入擴張時代,已經落後一步的中利如果不能很好地搶到足夠多的訂單,將面臨更艱辛的未來。

集虎卡,開鴻運!最高拆522元驚喜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