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J,我兒子快5週歲了,最近想穿裙子去上學,該怎麼迴應?

大J,我兒子快5週歲了,最近想穿裙子去上學,該怎麼迴應?

那天給姐姐買衣服,自己拿起一件女款衣服到試衣間試了非要買下,怎麼辦?

大J:

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衣服的顏色和款式是不分男女的,他們喜歡就是喜歡衣服本身。

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個時間段,特別喜歡玩小車,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喜歡玩偶了,又是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

這整個世界對孩子來說都是嶄新的,而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異常旺盛,他們會自發地對很多事物感興趣。同時他們都是非常自我的,一旦感興趣了,就會沉浸其中,不斷琢磨,直到遇到下一個感興趣的東西。

這就是他們學習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男孩對裙子這些感興趣,想穿裙子,其實也是好奇的一種表現。

對我們成人來說,這是“女性的東西”,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很多他們未曾見過的其他東西的一種。只不過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喜歡的人(比如姐姐、媽媽)一直在用,所以他們更加感興趣。

其實當我們擔憂孩子這個問題時,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擔憂。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有長久以來形成的準則。

“不在乎他人想法”這句話,說起來永遠比做起來容易。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評價也是反應了一部分社會準則。

成長的一部分過程就是被“社會化”。

人越小的時候越不在意外界的評價,小D到現在,經常說的就是,“我就是喜歡這樣”。

而我們成人大部分時候脫口而出的是,“別人會不喜歡這樣,別人會覺得你怎樣”,這是我們被“社會化”的印記。

有些人更在意他人評價;有些人更遵循內心所愛。這其實也體現在了我們對待別人評價自己孩子時的反應。

就像今天這個問題,有些父母看了會覺得根本不是事;但也有一些父母就會因為別人一兩句評價而耿耿於懷好幾天。

也因為此,有的人選擇完全被“社會化”;有的人還會固執地保留一點自己內心的小倔強;還會有極個別的人會選擇完全不融入。

哪條路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唯一肯定正確的就是,“被社會化”的選擇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作出的。

我的生活,我選擇,我負責。

那麼孩子審美建立的“社會化”程序,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讓他們自己去感受。

Facebook有一個故事我一直很感動。一個德國爸爸,有個5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穿裙子,但為此總被鄰居嘲笑。

於是,爸爸作出一個決定,每個週末都是“裙子日”,父子兩個人一起穿著裙子面對眾人的注目禮。

那位爸爸說,你不能要求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有能力和成年人一樣來維護自己。他沒有榜樣。那我就成為他的榜樣。

唯一肯定正確的就是,“被社會化”的選擇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作出的。

我的生活,我選擇,我負責。

那麼孩子審美建立的“社會化”程序,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讓他們自己去感受。

Facebook有一個故事我一直很感動。一個德國爸爸,有個5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穿裙子,但為此總被鄰居嘲笑。

於是,爸爸作出一個決定,每個週末都是“裙子日”,父子兩個人一起穿著裙子面對眾人的注目禮。

那位爸爸說,你不能要求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有能力和成年人一樣來維護自己。他沒有榜樣。那我就成為他的榜樣。

我個人是從來不認為男女打扮喜好有什麼“必須”這樣的約定俗成的。對我來說,穿衣打扮,更多的是自我表達,而不是限制。

但我形成這樣的認識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不在意、認同、選擇自由。

每一個人一開始融入社會時,都會先遵循大部分的規則,這是最快融入的方式。穿衣打扮也是如此。

我當年也會有,男生穿粉色是娘娘腔;染黃色的頭髮和紋身的都是壞孩子,等等這些刻板印象。

但後來我看到了很多穿著花衣裳卻異常有擔當的男生,我遇到了紋了一個花臂卻非常善良的女生。

之後,我才慢慢理解,一個人穿戴什麼,不等同於這個人是怎樣。我開始明白,個人偏好和個人性格是兩碼事。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不要過度干預,讓他們滿足內心好奇,親自體驗社會準則,然後再等待他們慢慢發現自己的“選擇自由”。

如果真的要干預,請記得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擔心,而不是孩子的“選擇錯誤”。

故事的最後,教授的兒子既穿藍色鞋,也穿粉色鞋。再次面對教授的提問,“別人笑你怎麼辦”。這個男孩說的是,

“沒事啊,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雙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

其實,最終他選擇粉色還是藍色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讓孩子從小就能去體驗自己更“在意”什麼,這才是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最該引導孩子的。

大J,我兒子快5週歲了,最近想穿裙子去上學,該怎麼迴應?

大J,我兒子快5週歲了,最近想穿裙子去上學,該怎麼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