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直達老年人數字生活痛點,銀髮新需求可催生更多新業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沈釗

圖/受訪者提供

“我們需要幫助,更需要懂我們的人來幫助我們!”北京心語話劇團團長劉文明一句話道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聲。隨著全社會數字化程序加速,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在12月23日召開的2021智慧助老趨勢研討會上,由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等聯合釋出了《2021智慧助老模式觀察報告》。

直達老年人數字生活痛點,銀髮新需求可催生更多新業態

痛並快樂著:八成老人平均4-10次學會一個新功能

“每天刷智慧手機至少要兩三個小時,經常網購、社交聊天,最常用的就是手機修圖,最想要的就是‘元宇宙購物’,不用出門在家逛街就能美美的”,釋出會現場,“時尚奶奶團”的郭麗榮奶奶向記者展示了當下老年人新潮的數字生活。

和郭奶奶一樣,愈來愈多的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智慧手機不僅“玩得轉”還“玩出癮”。報告顯示,60歲以上受訪者中,過半受訪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機App在3-5個小時,近八成受訪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機App超過3小時。

老人們使用智慧手機的興趣絲毫不亞於年輕人,手機這一方小小螢幕,成為他們聯絡親友、拓展社交、獲悉資訊的新天地。但想說“愛你”並不簡單。資料顯示,超八成受訪老年人學會電子產品新技能需指導4-10次,而他們的小輩恰恰缺乏 “反覆教學”的耐心。

在上海陸家嘴街道,志願者張佳最初想教老人掛號、出行、用支付寶繳水電費。但她實際接觸下來發現,有些老人連基礎的連線Wi-Fi都不會,她針對基礎薄弱的老人,從頭開始教。幾個月下來,張佳注意到發生在老人身上的一些變化,“群裡問基礎功能問題的人越來越少,大家使用的App也越來越多樣,還有一些老人在群友鼓勵下開始嘗試拍攝短影片。老人都說,你們比我孩子耐心多了。”

直達老年人數字生活痛點,銀髮新需求可催生更多新業態

我以為的vs爸媽以為的:

兩代人智慧助老“供需”存在認知差

“孩子經常跟我說,用手機多學點防騙知識,別刷短影片。但我就想學會修圖、拍拍小影片,在社交平臺上搞搞直播,給別人點點贊。”釋出會上,劉文明阿姨說出了當下一部分“潮”老人的心聲。

報告發現,老年朋友的數字生活需求,與社會普遍認知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中青年受訪者認為,當前長輩們最需要學習的是防騙反詐知識。但老人更希望在掌握了基礎操作、安全防騙知識後,能有“進階版”,但市場上往往沒有此類教程,只能自己“臨時抱佛腳”一路摸索。

數字助老公益行動藍馬甲發起人馬琳表示,助老課件不斷在升級。“從最初一個版本走天下,到如今我們分為了入門版、進階版、高階版,還有針對性的開設影片剪輯、二維碼名片製作等特別場次,來滿足不同階段老人的需求。”

他坦言,課件也是在不斷改進中,老人也會給我們提建議,“操作指南太繁瑣、保健知識怎麼訂閱、想剪影片用什麼軟體……志願者把這些需求統統帶了回來”。藍馬甲是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國家反詐中心、工信部反詐中心指導下,由各地政府部門、志願者組織、支付寶等企業共同參與的公益行動。

全社會動起來:線上線下聯動助老獲點贊

實際上,網際網路適老化改造推進一年多以來,各企事業單位適老化服務改造方興未艾,各企業各公益機構也紛紛開展助老行動。

報告將目前主流的助老模式歸納為四類:政策驅動型、業務導向型、社會自發型、創新公益融合型。

“跨界融合、線上線下聯動,這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行動非常適老,”對於創新公益融合型智慧助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孫鵑娟建議,“擴大受眾面,打造讓老年人認可的公益數字化品牌”。

老年人對“智慧助老服務”滿意度普遍較高,其中以藍馬甲為代表的“多方深度聯合、線上線下聯動”的創新公益融合型獲得更多點贊,“多方聯動、形式多樣、老人信任度較高,”超過35%的受訪老人這樣評價。

“藍馬甲的‘合夥人’有政府機構、企業、有公益組織、媒體,目前已經超過了100家,志願者規模也突破了1。77萬人。”馬琳說,透過這樣的跨界合作,服務老人的形式也更多樣化,既有進社群講座、駐點,也有防騙展、體驗點,教授的課程內容也五花八門,有防騙提醒,也有插花藝術。同時,針對老人遺忘曲線,藍馬甲也開通了線上“雲”助老,老人上支付寶搜“藍馬甲”即可檢視手機教學和防騙課堂教程,開啟江蘇有線電視南京頻道、華數TV等,均可找到藍馬甲老年專區。

責編 |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