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引言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於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沉思這種情感直到一種反應使平靜逐漸消逝,就有一種與詩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漸發生,確實存在於詩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詩作一般都是從這種心境中開始的。——(英國)華茲華斯

提到隋煬帝楊廣,人們可能會想到《隋唐英雄傳》裡面那個昏庸無道,天天沉迷於玩樂的皇帝。但其實就隋煬帝的功績來講,他開創了科舉制度,讓平民可以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到仕途,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報效國家。同時他還開鑿了京杭大運河,不僅使得南北的交通更加便利,而且也讓南北的運輸費用有所減少,這些都是有利於民生的。還有就是楊廣個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他寫的詩詞確實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豐富,就比如這首《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它的畫面感十分的強烈,首先它描繪了在春天的季節裡,江水浩浩湯湯與大海彷彿連成了一片,在海面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散發著淡淡幽光,似乎也隨著潮水的漲落在忽明忽暗。在月亮的籠罩之下,整片江水都變得十分閃亮奪目,熠熠生輝,同時江水彎曲迂迴的形狀,也環繞著芳草叢生的原野,在不斷的向前流淌奔去。在這種純淨、銀白色的色調籠罩之下,江水與天空以及周圍的環境全都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純潔無暇的畫面,彷彿這天地之間再也沒有一丁點兒的灰塵,只留下了銀白的天空,清冷的孤月以及滿江的春水。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這首詩在詩的前半部分,著重描寫了江水、明月、芳草等多重意象,是寫景寫實的筆觸而這首詩的後半部分則著重於抒情,透過思婦、遊子的形象,來抒發這種思鄉思人的情感。在詩的結尾用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為收篇之筆,擬人的手法賦予月亮以情感,實現了情景交融的昇華,整首詩朗誦完畢,不僅有景有情,而且情景交融,彷彿渾然天成。這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隋煬帝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其一),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這種形象的刻畫,讓整首詩在大氣磅礴的氛圍之下,又多了些許的樂趣,給人一種春水隨星翻湧,星隨春水舞動的緩緩而來之感。雖然歷史上,隋煬帝是一個昏君形象,終日沉迷於女色,但這首《春江花月夜》卻一改淫詞豔曲的氛圍,反而有種柔美卻不媚俗,清麗卻不妖豔之感,在整體上更是十分大氣。三、空靈者更勝一籌

兩首詩相比較,雖然都描繪了月色之下的春水形象,且楊廣的潮水給人一種緩緩湧來,星隨水動的樂趣,但在內容的充實以及整體的意境之上張若虛似乎更勝一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描繪了一幅月夜春水圖,還刻畫了諸多人物形象,在情感上也是透過側面描寫,人物心理以及反問句的手法,加深了全詩的情感色彩,讓整首詩不僅有景,更是情景交融。

在整首詩的意境之上,雖然楊廣的詩也有一種大氣之感,但是卻沒有張若虛的空靈之美,張若虛所描寫的夜色雖然清幽但不淒冷,雖然孤獨但不悲苦,同時在字詞的使用上,張若虛也十分講究,例如,“無纖塵”、“婉轉”、“似霰”……都使詩歌在大開大合的氣勢之下,又多了許多空靈清幽的美感,所以張若虛的詩歌更勝一籌。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然則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文學也不例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成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密不可分,唐朝是古詩最為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都是誕生在唐朝,可以說是詩壇整體氛圍的助力,讓唐朝寫詩之人能夠得到知己欣賞,能夠有所比對從而精進自身。結語

許多從事於美術創作、文學創作甚至是音樂創作的人,其中不少人認為無歌可寫、無畫可作的困境,他們將這種困境歸因於生活的平淡乏味,這或許是一個原因,但是不可置疑的是每個時代都會湧現許多出色的人物,為何這個人是他?而不是你?這個問題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