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迴歸臨床鑑真知,開拓糖尿病治療新格局

引文: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有其自然規律,人們對其認識也經歷了從未知到不確定、到準確、再到精準的動態演變過程[1]。近年來,新型降糖藥不斷湧現,臨床醫生可選擇的藥物種類越來越多,但具體如何選擇卻面臨著不同抉擇。

為了更好地規範現階段中國糖尿病臨床診療路徑,提升臨床醫生的治療理念,由《中華糖尿病雜誌》予以學術指導、北京健康促進會發起了“例鑑真知——魯肽臨床經驗分享系列活動”,旨在改善現階段中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療及血糖控制情況,將於11月26日09:00~12:00榮耀開啟全國交流會。

本次會議邀請到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參加,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郭立新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延兵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彭永德教授將共同主持會議,大會同時也邀請到河南省人民醫院衡紅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燁、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楊婷、山西省孝義市人民醫院李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潘一龍、海南省人民醫院王斐、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潘明麟等內分泌領域專家將就T2DM的最佳化管理策略進行分享。本次會議有何亮點?讓我們一一劇透盤點。

追根溯源,展現“奧秘”

目前人們對T2DM發病機制的認識已越來越全面和深入,發病機制學說已從最初的“三重奏”擴充套件到“八重奏”[1]。糖尿病涉及的機制越複雜,就越需要跳出區域性、從全身系統的層面來重新審視糖尿病的治療。

早在2008年,第68屆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年會最高獎項Banting獎獲得者DeFronzo教授就指出,T2DM治療方案的選擇應該基於已知的病因,糾正病理生理缺陷,而不是簡單的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

本次會議,與會專家將追本溯源,從病理生理角度出發,展現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高效降糖、多重獲益背後的“奧秘”。

指南引領,共享灼見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明確指出,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ASCVD高危因素、心衰或慢性腎臟病(CKD)的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及二甲雙胍治療的基礎上,無論HbA1c水平是否達標,建議首先聯合使用有CVD和CKD獲益證據的GLP-1RA或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

無獨有偶,最新版2022 ADA指南[3]也提到,對於合併ASCVD或高危因素、心衰和/或CKD的T2DM患者,根據需求使用具有明確獲益的GLP-1RA、SGLT2i,聯合或不聯合二甲雙胍,可作為適合的一線起始治療方案。可見,在考慮合併症發生風險的情況下,GLP-1RA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已然躋身一線行列。

GLP-1RA緣何受到國內外多部指南推薦?到底能為T2DM患者帶來多少獲益?GLP-1RA和SGLT2i的作用機制有何不同?臨床使用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這些問題全都將在本次會議上進行探討。

迴歸臨床,例鑑真知

眾所周知,隨著新型降糖藥物和大型循證醫學研究證據不斷湧現,糖尿病管理策略由“單純強化降糖”到“注重個體化血糖管理”、再到“全面改善心腎結局兼顧血糖控制”不斷轉變和進步[4]。

然而,夢想很美好,現實仍需努力。想要在血糖控制的基礎上全面改善心腎結局,仍面臨重重考驗。

已接受降糖治療的中國糖尿病患者,HbA1c達標率依然很低,乃是考驗之一[5-8];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綜合管理難度很大,乃是考驗之二[9-10];糖尿病患者用藥複雜,內分泌門診高達53。6%的糖尿病患者聯用≥3種藥物,聯用藥物最多達8種以上,乃是考驗之三;T2DM患者中合併谷丙轉氨酶(ALT)升高的比例為10。3%,合併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比例為6。1%,這不僅導致降糖藥物選擇受到限制,更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也是我們在管理糖尿病過程中尤應注意的一點[11-14]。

“加法”容易“減法”難,為治療“減負”,是一種智慧。本次會議上,與會專家將結合臨床真實病例,探討不同治療需求下糖尿病診療的最佳化策略。

追本溯源,指南引領,迴歸臨床,共享灼見,書寫糖尿病治療新篇章,描繪糖尿病患者新未來,就在“例鑑真知——魯肽臨床經驗分享系列活動”全國交流會。掃描以下海報中的二維碼,更多精彩,期待和您共同見證!

迴歸臨床鑑真知,開拓糖尿病治療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翁建平。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2; 14(2): 91-98。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21; 13(4): 315-409。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2; 45(Suppl 1): S1-S264。

4。 紀立農, 等。 中國糖尿病雜誌。 2021; 29(3): 233-240。

5。 Xu Y, et al。 JAMA。 2013; 310(9): 948-958。

6。 Wang L, et al。 JAMA。 2017; 317(24): 2515-2523。

7。 Li Y, et al。 BMJ。 2020; 369: m997。

8。 陸菊明, 等。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2; 4(7): 402-406。

9。 Ji L, et al。 Am J Med。 2013; 126(10): 925。e11-925。e22。

10。 Catherine C Cowie。 Diabetes Diagnosis and Control - Missed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Health。 78th ADA Kelly West Award。

11。 孫路路, 等。 臨床合理用藥雜誌。 2017; 15(5): 65-69。

12。 Chen S, et al。 Postgrad Med。 2016; 128(8): 770-776。

13。 Duan J, et al。 Sci Rep。 2019; 9(1): 10408。

14。 Depablos-Velasco P, et al。 Endocrinol Nutr。 2014; 61(1):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