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視點|社群食堂怎樣讓年輕人“吃得好”

近期,有關社群食堂的建裝置受關注。

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聯合釋出的《關於開展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完善社群服務設施。其中提到,適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理髮店、洗衣店、藥店、維修點、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這當中,社群食堂的概念尤其引人注目。

社群食堂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其一直是各地惠民實事專案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前,不少地區已經陸續出現了社群食堂,有的甚至已經經營多年,但一直處於存在感較低的狀態。

從目前各地已投入經營的社群食堂看,雞肋、不實用、滿意度低,是不少居民的普遍評價。具體說來,社群食堂的問題大多集中於菜品簡單、口味不佳、環境簡陋以及無法保障食品安全等幾方面。

既然如此,為什麼仍然需要建設社群食堂呢?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於其便利性。

在很多城市,儘管餐飲業整體已經很發達,但仍存在分佈不均衡的問題,尤其是對於生活在郊區的居民來說,飲食選擇相對少了很多。此時,位於家門口的社群食堂,則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就近與多樣化的需求。

此外,還得看到,對於佔據城市人口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社群食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解決他們“下班好累不想做飯”,以及“今天晚上吃什麼”的煩惱。

但是,社群食堂如何推行、怎麼執行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填補痛點,避免成為“雞肋”產品,仍然需要認真且長遠的規劃。

社群食堂與其他餐飲產品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地理位置,而是在於它的公益性。也就是說,社群食堂是一項惠民工程,首先考慮的是公益屬性,其次才是營利性。

這一性質也決定了社群食堂無法賺快錢、賺大錢,可能需要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在營利與公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因此運營方的“准入標準”相對也會更高,這就需要社群嚴把考核。

當然,“企業讓一點”並不代表其他標準也要“讓一點”,社群食堂需要考慮不同人群的飲食、用餐習慣,尤其是老年人、殘障人士以及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其實,從社群食堂設立的初衷看,很大程度也是為了給這類特殊群體提供更好的服務。

事實上,最近關於社群食堂的討論多了以後,網路上也不乏質疑的聲音。比如,有的人疑問社群食堂的存在會不會取代小飯館,甚至還有人擔心社群食堂會變成“大鍋飯”。

其實,社群食堂的存在是在小飯館之外給居民更多的選擇。它不是“國營食堂”,用心經營就不會變成“大鍋飯”。社會資本的參與以及對市場規律的尊重,可以讓社群食堂朝著可口、健康,以及多樣化與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傾聽社會與居民意見,根據社群特徵制定運營策略,做精做細餐飲服務,應該是如今社群食堂的一大亮點。

無論是充分發揮公益屬性,還是擁抱市場化的運營,社群食堂都不能成為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產品。面向如此廣闊的市場,其帶給居民的幸福感也應該是實實在在的。

(作者:胡不歸,來源:中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