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動腦子求實效,才有好點子(一線行走)

開拓思維、善於創新,才能找準基層工作發力的關鍵,為群眾提供精準、精細的服務

還有一年多就退休了,雲南省元謀縣司法局幹部李學平依然在普法一線忙個不停。從1986年“一五”普法,到如今“八五”普法,30多年,李學平一直在普法一線。在他身上,記錄著一部“普法小史”。

1985年李學平參加工作,剛去普法時,只會拿著《九法一條例問題解答》一句句念。“那時候,交通基本靠走,黃膠鞋配手電筒,走上七八個小時去村裡普法是家常便飯。”他說。

普法不只是支張桌子、發發材料那麼簡單。當地群眾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法律要求不一致。比如,有人常到山上剝紅椿樹皮治肚子疼,這有違國家動植物保護政策法規。讓當地群眾知法懂法,李學平一直為此努力。

普法30多年,李學平不僅肯堅持,更肯動腦子、求實效。為了讓群眾都參與進來,他先後嘗試放電影普法、唱地方戲花燈普法和拍攝專題片“熱壩說法”。普法內容也適時而變,“從前多是聚焦山林權糾紛、依法解決矛盾,現在私家車多了,更多的是要講好交通法規”。李學平所經歷的這些改變,都反映著當地的發展進步。

怎樣確保普法效果?李學平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這樣總結:在基層普法,一是內容要有用,要契合群眾平時的難點熱點,能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不能自說自話;二是形式要創新,要多問多想群眾愛看什麼,唱花燈、放錄影往往比發材料、念法條效果好。

在縣司法局召開的普法座談會上,同事們紛紛點贊李學平,講得最多的就是他“點子多”“善總結”“肯吃苦”,“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普普通通但實實在在”。

動腦子求實效,才有好點子;有了好點子,才有好服務。李學平的筆記本里,畫著各種各樣的標註符號,每一個標註都是他的一點思考和心得。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發生了改變,基層幹部要不斷調整工作方法,要勤跑苦幹,更要花心思巧幹。開拓思維、善於創新,才能找準基層工作發力的關鍵,為群眾提供精準、精細的服務。

(作者為本報雲南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4日 11 版)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