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是西方國家的物理獎,跟中國沒關係?

今天我想說的,是剛剛出爐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件事。

這是西方國家的物理獎,跟中國沒關係?

北京時間10月4日17:45,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和奧地利科學家安東·塞林格,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本來,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我並沒有打算就此發表什麼看法。促使我忍不住想說幾句的,是一些網友的“高論“。

鳳凰網的相關新聞下面,排在最前面的一條評論是:

這是西方國家的物理獎,跟中國沒關係

,別老強調它的存在。

東方財富網的評論區,第一條評論是:

中國量子科技不是領先嗎?

還有這樣的:

量子通訊不是華為最牛嗎?

都是西方人的遊戲。

外國人的獎,不要看得太重。

……

不一一列舉了。類似這樣的評論,各大網站都有。甚至可能出現在你的社交媒體上。

萬物互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孤立存在的。這樣的認知充斥於我們的公共空間,你也就不必奇怪,為什麼我國還沒能產生本土的物理諾獎科學家——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也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事實上,諾貝爾獎的百餘年曆史 中,物理學獎也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這說明,首先,華人並不笨,在這一領域並不輸於其他族群。

其次,人文與科技的終點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它們都需要一個相對寬容、寬鬆的生長髮育空間。

前幾年,針對晶片製造話題,我的一個朋友在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段話:“晶片的發明需要自由的思想和大腦,自由包括體系化的一切要素,它提供自由想象的物質條件,還提供機會、平等、尊重、保障和創造的寬鬆環境……它是文化寬容、自由澆灌和制度激勵的結果。”

我覺得這段話說得非常好。順便說一句,在這方面,任正非比董明珠要清醒得多,董說要砸幾百億搞自己的晶片,任說搞晶片砸錢沒用,得砸科學家。

其實,光砸科學家也沒用,還得給科學家提供更適宜的環境。比如,不用填表申報的諾貝爾獎,其權威性就來自對學者、對科學精神的尊重。

說到底,一切科技創新,都根植於自由的靈魂。

中國人如此勤勞、刻苦,如果,我們能在更大程度上儘快告別對諾獎的酸葡萄心理或扭曲認知,能將獨立思考、質疑精神等教育價值擺放到更高的位置,考慮到龐大的人口基數,假以時日,當有更多中國人擠進諾貝爾獎的各項榜單。

到那個時候,“諾獎是西方人的遊戲,沒什麼了不起“之類的戰狼聲音,恐怕已消失很久了。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