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哲學的慰籍

因為聽說哲學、心理學、宗教有相通之處,都能慰籍人心。

所以看到這本《哲學的慰籍》,就仔細聽了兩遍,希望得償所願。

哲學家伊壁鳩魯主張的哲學流派,就是享樂主義。

伊壁鳩魯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人活著就是為了快樂。

伊壁鳩魯這一章叫作“對於缺少錢財的慰藉”,如果你窮、沒有錢,你需要讀一下伊壁鳩魯的作品。

實際上,伊壁鳩魯的核心是要讓我們研究人生怎麼才能夠快樂?

所以當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很多錯誤的方式。

比如說我們不斷地掙錢、不斷地買車、買包、談一場戀愛……

我們總是希望透過外在物質條件給我們帶來短暫的歡樂,但實際上往往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比如狂吃一頓後得減肥,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車後要還貸款。然後就會痛苦得要命,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隻有三樣東西:友誼、自由、思想。

第一、友誼。

一個人要快樂,得有友誼。

第二、自由。

太多的人,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想要掙更多的錢,但是喪失了很多的自由。會導致疏於照顧和陪伴孩子,對孩子缺少耐心和包容,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沒有幸福童年的孩子,真的給孩子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

第三、思想。

如果一個人只有簡單的思想,沒有深刻的追求,不能夠,讀更多的書,不能夠理解更透徹的自然,那麼他的自由和友誼是膚淺的,所以要有深度的思考。

伊壁鳩魯特別關切的是同他的朋友們一道分析他們由金錢、疾病、死亡和鬼神引起的焦慮。

他的理論是: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問題,就會意識到,人一死,物我兩忘,復歸於無,不用擔心死亡。

伊壁鳩魯用深刻的思想來打敗死神,對於真正懂得不活著沒有什麼可怕的人來說,生命中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

所以伊壁鳩魯曾經做過一個特別不講理的論證,他說:“死神來臨之前我活著,所以我不用怕死;死神來臨之後我已經死了,我更不用怕它,所以我不怕死。”

無論這個死神來,還是不來,我該活就一直活著;死,反正我已經死了,所以我不會跟死神一直待在一塊兒。

他認為人都有慾望,慾望分為三大類:

第一、自然而必要的;

比如說朋友、自由、思想、食物、避風雨的地方、衣服。

第二、自然但不必要的;

太大的房子、豪車、頓頓大餐、奢侈品、珠寶玉器。

第三、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

比如名望和權勢。

比如特別想出名,特別想擁有上百萬的粉絲,這樣類似的事都屬於妄念。

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全是浮雲。不能夠給我們帶來相匹配的幸福,反而會給我們增加特別多的負擔。

伊壁鳩魯說在消除了匱乏的痛苦之後,清茶淡飯與豐盛的宴席帶來的快感是相同的。

比如說,你月收入在一萬塊錢以下的時候,每增加一千塊你會高興很多。哇,開心。但是當你的月收入,比如說,達到了五萬,到達了十萬、一百萬,其實帶來的感受就差不多了。

因為你再有錢的人,你無非是行、住、坐、臥。每天要吃飯,要煩惱,要跟人互動,要解決很多的問題,所以人不必要追求過度的物質的享樂。

所以,你如果真的懂得了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你會發現他其實是安慰我們的,讓我們知道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錢,也可以過得很好。

既然伊壁鳩魯說的這個道理大家都能聽懂,那為什麼這個社會上的人還在拼命地追求更多的東西?

伊壁鳩魯的觀點是:因為人們對於我們不理解的需要,昂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適當的解決方案。

就是我們並不能夠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你就會覺得,那些看起來很貴、別人都沒有的東西,搞不好那個算是一個解決方案吧?

當我們心中想要自由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什麼是自由,看起來那輛越野車應該算是自由吧?我們以為那個越野車代表著自由,所以我們買下了昂貴的越野車,以為我們買到了自由。

當我們想要獲得友誼,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友誼,但是我們看到了一瓶昂貴的葡萄酒,我們覺得這瓶昂貴的葡萄酒可能能夠給我帶來友誼吧?於是你去買昂貴的葡萄酒。

所以這就是這句話的背後的含義,就是對於我們不理解的需要:友情、自由、愛,但是當我們不知道如何獲得時,昂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恰當的解決方案而已。

的確,快樂才是人生的底氣。如何才能得到快樂?快樂需要正確方向和方法。走偏了,只能和快樂漸行漸遠、背道而馳。

所以,從前加那麼多班,犧牲那麼多自由,對孩子缺少的愛和陪伴、包容和耐心,活得如此焦灼不安、焦慮煩躁。可能的確多掙了錢,換成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一輛又一輛的車,那又怎樣?快樂了嗎?

那麼多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不過養育了一個心理疾病的孩子而已。

還有那麼多家境優渥、家纏萬貫、有權有勢的人,他們快樂了嗎?幸福了嗎?

所以,有可能大多世人活錯了,而不自知。

人生一世,一場遊戲一場夢。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一場,不過一場單程旅行,不過一場體驗罷了。

所以,快樂最重要。快快樂樂活一生,才不枉世間走一遭。

所以,孩子抑鬱症了,上不了學了,沒前途了。那又怎麼樣?

身陷困境,別忘了快樂呀。快樂的家長才能放下焦慮,活好自己,才有力氣引領孩子走出心魔、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