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12期內容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社工和社工組織被稱為社會治理的“潤滑劑”。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技能,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幫助受助人員重塑自信、擺脫困境、融入社會。從關愛留守兒童、參與社群治理,到助老扶困、連結社會資源,新生代青年社工活躍在各個角落和領域,以越來越專業的服務,推動社會一點一滴的進步與和諧。

作為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刺鳥棲息地”的負責人,陳夢媛從事精神健康領域的社會工作已經有7年,舉辦過多場相關活動。最近,半月談記者專訪陳夢媛,瞭解到這一群體的酸甜苦辣。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對話嘉賓

陳夢媛(精神健康公益組織“刺鳥棲息地”負責人)

鄭雪婧

(半月談記者)

“多一點包容空間,

多一點好奇而非獵奇”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半月談:

大家可能聽說過社會工作,但不一定清楚具體含義,聽起來就是一個專門助人的行當?

陳夢媛:

沒錯,但社工需要接受專門訓練,有考核和准入標準。現在不少大學和職業學校都有相關專業,畢業後可以去街道做社群社工、去醫院做醫務社工、去養老院做老人社工、去學校做青少年社工……

我的領域是精神健康,一般活躍的地點是精神專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也活躍在基層社群,比如社群裡面的康復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具體工作也是豐富多樣,包括直接服務精神障礙人士、給家屬提供支援、面向大眾的宣傳和預防工作。

不同社工有不同領域和分工。我主要關注公共教育和對精神障礙人士的創意心理服務。比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有個600號畫廊,專門做精神健康主題的畫展,我們在負責執行,參與的作者很多都是精神障礙的親歷者。

半月談:

關於心理服務,大家可能以為就是在諮詢室裡面對面聊天?

陳夢媛:

這是比較傳統的,我們在傳統手法上結合了很多藝術手段。比如,邀請大家一起拍照片,藉由照片吐露平時說不出的心聲,這就是“影像發聲”;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戲劇創作,在創作中重新面對自己的故事並在裡面注入希望等。

我們強調聆聽、理解,強調陪伴患者,幫助他們找回和重組生命的意義。雖然大家現在對抑鬱症、強迫症這些詞不陌生,但是真正願意好好了解的人不多。很多人依然刻板認為精神障礙人士要麼是瘋子,要麼是天才,其實這是走入了汙名化和浪漫化的極端。這也導致我們許多工作開展起來不順利。希望大家能多一點包容空間,多一點好奇而非獵奇。

我們的工作強調發掘患者本人的潛能,並且促進社會適應能力,而不是把人一輩子關在裡面。很多人其實康復得不錯,但是家人和社群不接受,用人單位害怕,最後就變成了患者準備好了社會沒有準備好。因此,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應該多強調接納與尊重,積極創造包容性的社會環境。

直面困境,“用愛發電”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半月談:

社工的行業現狀如何?

陳夢媛:

行業待遇比較低,社工不像心理諮詢那樣已經高度市場化。它主要依託於社會福利,因為面對的一般是經濟上的困難群體,所以很難透過付費服務來維持機構運轉。目前,社工機構大多是透過申請政府資金或一些基金會和企業的贊助來維持生存。待遇低會導致社工的生存面臨問題,很多同行其實都是在“用愛發電”。

半月談:

大家平時身邊有朋友遇到難事會吐苦水,聽多了可能會覺得吃不消。精神健康社工自身面臨怎樣的困境?

陳夢媛:

精神健康社工其實就是不斷與各種掙扎和痛苦打交道,所以我們的壓力也很大。精神障礙人士或者家屬情緒不穩定朝我們發作、自己的家人朋友不理解說風涼話、缺少專業指導,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孤獨和消耗。

有一名抑鬱症患者,一直沒有得到比較妥善的支援,我鼓勵她多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一開始,她媽媽比較排斥和牴觸,對我們非常不信任,我就耐心地傾聽和觀察。後來,母女倆有了一點爭執,我真誠地說了我的想法,幫她們調和,她媽媽開始對我有信任。

漸漸地,她媽媽會陪女兒來參加活動。有一年我們做展覽,女兒報名當我們的志願者。當時我們需要緊急列印一批宣傳單頁,這個志願者就直接跟家裡打電話,她家裡是做印刷的,幫我們解決了。我們轉賬過去,她和家裡人都不收。展覽開始後,媽媽還帶了全家一起來看展覽,安安靜靜地看了很久。這個過程有兩年,我覺得挺受用。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為受助人員做團體“房樹人”繪畫測驗,大家圍在一起分享感受。

與大眾建立對話

創造包容性社會,離不開他們!

半月談:

怎樣才能讓大眾進一步理解精神健康領域的社會工作?

陳夢媛:

我們希望能和社會大眾建立對話,所以經常做活動,但每年我們都會為場地的事情頭疼,因為大眾對於精神健康障礙群體仍然充滿著不理解和排斥。如果說做心理讀書會,就很容易借到場地,但是如果說做抑鬱症互助團體的活動,人家就不願意提供場地了。

半月談:

面對大眾的不理解,以及各方面的困難,是否想過放棄?

陳夢媛:

雖說偶爾也會想放棄,但生活總是曲折向前的。對於未來,我還是持樂觀態度。我們能看到,目前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加入志願服務、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公益性活動。在這種大趨勢下,社會工作未來大有可為。

此外,社工行業也越來越規範化和專業化。國家政策對社會治理領域的支援越來越大,未來行業待遇和地位應該會得到提高,社工行業前景可期。

編輯:鄭雪婧

責編:張子晴 / 校對:郭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