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沒有當媽媽的人可能很難想象,

有娃的老母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 【上個廁所】有多難。”

這是一位寶媽在微博上發的一條關於上廁所的“感慨”。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一石激起千層浪,底下評論吐槽聲一片:

@ae初心:

上廁所容易嗎?廁所門把手都快被崽子搖壞了,再不出來鎖都要壞了呢!

一聲聲“媽媽”哭得撕心裂肺

,嚇到硬是憋回去了……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呂氏開心果:

剛開始是趴地下想從底下的門縫看,現在是搬個凳子面對面坐著看。

一邊喊著“臭臭”,一邊喊著“媽媽,我不要離開你”!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坐馬桶上發呆 :

不許我關門,守在門口賣萌、遞紙、按鈕沖廁所

,還要給我蓋好馬桶蓋。一條龍帝王般的服務,有木有?可是我粑粑還沒拉完啊……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琳胖子愛吃肉:

上個廁所,老公抱著娃半分鐘進來看一次,不給看可以哭到斷氣,就怕我消失,怕我掉進馬桶裡……

“媽媽”聲震耳欲聾,上個廁所整得跟生離死別般悲壯!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小祖宗,你媽媽只想一氣呵成地排出身體廢物啊!

求放過,求消停,求安靜5分鐘……

別人得痔瘡,是因為坐在廁所玩手機;

老母親

得痔瘡,也許是因為坐在廁所的時候還得看孩子……

你以為忍一忍,孩子大點就好了嗎?

錯了,我兒子到現在8歲多,我去上個廁所洗個澡,他都還會拿著作業在門口敲門嚷嚷“媽媽,這道題我不會做!”每每這時候,一股無名之火就會油然升起!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當媽後,上廁所是一場艱苦的戰役!

別提逛街掃貨下午茶,蹲坑的清靜時光都是一種奢侈。

第一次聽孩子喊“媽媽”,感動得熱淚盈眶,覺得是來自天使的呼喚。如今唐僧唸經般,無時無刻都在喊“媽媽”,耳朵長繭內心抓狂,恨不得給他嘴上安個開關。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為什麼孩子有事沒事都愛找媽?

全世界的寶寶都黏媽媽,因為在寶寶眼裡,媽媽——

“你是天,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80後媽媽長大後才懂,S。H。E的這首《super star》原來唱的是娃的心聲!)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四種不同的型別:安全型、疏離型、恐懼型、痴迷型。

[1]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哪種孩子最健康?

安全依戀型——媽媽在家會哭會鬧的孩子。

1、因為信任,所以有需求

安全型母嬰依戀關係,源於對媽媽的信任。

因為信任,所以有需求。

《美國育兒百科》是這樣解釋孩子“黏媽”行為的:

如果媽媽不在家,別的看護人告訴你孩子乖得像個天使,那是因為:

孩子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2]

孩子從出生就懂得擦眼觀色,在外人面前,孩子深諳“生人勿近”的道理,識時務地知道不能任性妄為,所以會很“慫”地跟外人保持安全距離,偽裝得相對乖巧。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可是,在最親密的媽媽面前,他越不聽話越作天作地,恰恰是因為媽媽無條件的包容,可以讓他們安心地卸下所有防備,一展無遺地做真實的自己。

2、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如果孩子太乖,急需被關注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才會用各種“作”的手段,去吸引媽媽的注意。

他們挑戰家長的極限,渴望家長的關注,試探規則的底線……無非就是證明自己還被深深的愛著。

越是不見,越是黏得厲害。越是見面,喊“媽”就越頻繁。

表面的哭鬧、耍賴、黏人、撒嬌只是掩飾自我的偽裝,而渴望被愛被看見,才是內心正式的吶喊。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3、遇事不動腦,習慣性依賴

如果媽媽過於照顧入微,大包大攬,孩子就會習慣性依賴,遇到困難要麼喊媽,要麼迴避,喪失了直面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

弗蘭克·克拉克曾說,

家長可以傳授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如何離開父母獨立生存。

想讓孩子遇事別喊媽,就得鍛鍊TA自己做。

越不放手,孩子依賴心越重,喊媽的頻率就越高。

4、爸爸育兒角色的缺位

可是,媽媽也好累,為什麼孩子有事只找媽,不找爸?

有人說,如果哪天孩子突然先喊“爸”,而不是先喊“媽”,那他下一句一定是想問“爸,我媽呢?”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孩子真找爸爸幫忙了。結果爸爸的下一句是——“找媽媽去。”

爸爸角色在孩子成長中的缺失,讓媽媽被迫

包攬所有。

媽媽就成為了孩子遇事時,第一個也唯一會想到的人。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家有強力膠,甜蜜負擔怎麼解?

道理如此溫情,但媽媽渴望安靜上個廁所的慾望如此強烈。不想孩子慢慢長大後,還要有事沒事抱大腿,就要從小建構安全感的根基。

1、給孩子可控感——我在,我是後盾

有家長害怕孩子找媽成了習慣,以哭為要挾,因此採取冷處理——“你越喊我越不理,越哭越不抱,乖乖聽話我才抱”。

殊不知,媽媽這種“晾一邊”,在孩子眼裡就是冷漠的拒絕。這會喚起孩子對於被拋棄的恐懼。又因為這個恐懼,孩子會愈發粘住媽媽,更頻繁地喊媽,確認自己沒有被拋棄。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孩子需要證明自己被愛,就像戀愛中的人不斷問對方“你真的愛我嗎?”一樣。

能夠及時給予孩子迴應的媽媽,會給足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要讓孩子知道——我在,我是你的後盾。

及時給孩子反饋

——嘿,媽媽聽到了,我在這裡呢!

接納孩子的需求和情緒

——你是不開心嗎,說給媽媽聽聽。

給予安撫,但可不必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可以給孩子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個抱抱,讓孩子知道你就在身邊,平緩他的情緒,也讓他學會適當等待,學會延遲滿足。

鼓勵孩子獨立解決

——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及時迴應,積極鼓勵,給孩子底氣,讓孩子安心,也讓孩子有信心。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2、建立“I can”的自信心

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建立“我能行”的信心,而不是找媽媽解決問題,尤為重要。

例如,當孩子拼拼圖,拼不好,氣得把拼圖一推,開始喊“媽媽,我不會”時,彆著急出手相助:“別哭,媽媽幫你”,也別急著推孩子:“加油,你可以的”。因為,當下情緒沮喪的孩子,內心深處最希望被看到的是“我做不到”的挫敗感。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同頻共振”,就是當兩個人在同一頻率時,你說的話她才能聽進去,反之,則是對牛彈琴。

當你看得到孩子的“難”處,那麼他才能卸下對“難”的恐懼。

所以,我們可以先理解孩子的感受:“是的,媽媽也覺得這個拼圖有難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沮喪和無力感被看到,被共情能夠讓他覺得被接納,被理解,也獲得力量。

然後,我們可以假裝陪孩子一起研究拼圖,看似幫孩子解決問題,實際上是一步步給孩子搭建解決問題的臺階。

“這一塊是紅色的,寶貝,你覺得放哪個位置合適呢?”“哎呀,紅色放這裡不行,還能放哪裡呢?”用尋求幫助的語氣,激起孩子動手動腦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自主迴歸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中。

拼圖能不能拼完,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有新的發現,逐步構建起他的自信心,還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堅韌度。

3、主動示弱——孩子,我需要你

孩子喊媽,是因為覺得自己需要媽媽。

但反過來,媽媽喊娃,卻能讓孩子找到被需要感。

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顆迫切想要長大的心,媽媽適當的示弱,反而會促使孩子內心的保護欲膨脹,渴望替媽媽做到那些“媽媽做不到的事”。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所以,生活中,我們可以時不時假裝柔弱,把幫忙的機會讓給孩子。

這幾袋東西太重了,要是有個大力士來幫忙就好了。

媽媽好累啊,都沒力氣收拾玩具了,要是有個小天使幫我收該多好啊。

講故事嘴巴都快講幹了,要是有人幫我端一杯水,那就太棒了!

今天衣服太多了,我都疊不過來了,不知道有沒有機器人可以幫忙呢?

如果從小被質疑“你做不好,等我來”,那麼孩子只會變得畏畏縮縮,凡事只等著大人來解決。

而從小被信任,被“需要”的孩子,則會有更高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4、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可依靠的安全基地

孩子有些話只會和媽媽說,因為媽媽是他們的專屬“樹洞”。

上幼兒園時被同學推倒了,老師獎勵了一個小紅花,回家路上看到只小蜻蜓,玩玩具時發現了個新玩法……諸如此類,你認為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兒,他們統統想跟你分享。

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可以依靠的安全基地,一個孩子覺得可以無所顧忌,展示真實自我的地方。

孩子往內越能得到情感的依靠,往外越勇敢去面對外界的世界,安全感的建構也將更健全。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聲聲“媽媽”不要煩,明裡暗裡藏著愛。

下一次,當你上廁所時,面對孩子在門口狼哭鬼嚎的催命CALL。

不要心急,不要煩躁,不要生氣。

當媽後,安靜蹲坑都是一種奢侈......

畢竟,這個世界上,也只有這個孩子不嫌棄你上廁所的味道。

畢竟,他願意無時無刻不黏著你,呼喚你,也就小時候這幾年。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