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詩人作詩,特別是政治家作詩,必有深意,王安石在春節的氛圍中寫的《元日》可謂家喻戶曉,但是這裡面的“屠蘇”卻是人們不熟悉的。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其有何來源,王安石寫這首詩又有何深意呢?

新年燃爆竹,趕年獸,賀新年這種傳統千年不變,王安石當年有感,寫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那麼爆竹和春風咱們都知道,也都有了,而“屠蘇”呢?

讀書時代,屠蘇常常被解讀為“屠蘇酒”,如唐詩有云:“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這裡寫的用翡翠鸚鵡杯裝著的“屠蘇”,正是壯士豪邁而來飲下的“酒”。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不過屠蘇酒也不是經常喝的,有著特定的時期。

在南北朝時期,湖北地區就有喝“屠蘇酒”的傳統,時間乃是正月的初一,也就是新春之際:“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次第從小起”。屠蘇酒也就漸漸變成了新春的代稱。

那既然屠蘇酒有著這麼重要的意義,它又是如何製作的呢?它的名字“屠蘇”,到底是製作的原材料是屠蘇,還是另有別意?

這個酒的名字,最早來自於“屋子”

以前古人有一些“陋室”,僅以樹葉作為遮蓋,而在植物界中,當時有一種“闊葉植物”非常適合當房頂,正是名為“屠蘇”。

用屠蘇蓋住的房子,一般都講“屠蘇屋”,也都是泛指人們的“陋室”,也就是並不華麗的屋房,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平民百姓“茅屋”的代稱了。

而有一些人喜歡在用屠蘇葉造成的房子裡“釀酒”,就把這裡面所製造的酒叫做屠蘇酒,不過屠蘇酒並不是說拿屠蘇葉釀造的,可以認為是一些百姓為了釀造屠蘇酒,專門製造了一個“屠蘇”房子。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不過隨著“屠蘇屋”越來越少,為了繼承這種特色,百姓家裡的酒,也開始提前用屠蘇葉浸泡好,這一部分浸泡過的酒,跟平時喝的不同,必須要到了正月初一才能喝,號之喝之辟邪,一年都龍馬精神。

王安石的《元日》中,描繪的正是平民百姓過年的盛況。

作為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很尊重百姓,也最看重百姓,宋朝的詩詞文學,大多數以貴族身份出發,而王安石心繫萬民,以百姓的角度來描寫了一個熱鬧、平凡卻偉大的“正月初一”。

正如他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所謂“千門萬戶”,那就是繁榮民間的代指,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當時民間百姓對過年的熱情,在大年初一的時候,陽光高照,百姓們拿出新春聯來代替舊春聯,寓意平安。

到了正餐時分,就開啟屠蘇酒,進行這個神聖的儀式,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也不管有沒有喝酒的習慣,屠蘇酒是一定要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喝的,小孩子就給大人敬酒,長幼有序,十分和諧,是好意頭。

但實際上,屠蘇酒到了宋朝的時候,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屠蘇”了,據歷朝歷代的醫學家典籍記載,屠蘇這種植物,其實並不適合泡酒,大年初一喝屠蘇酒,目的是為了藉助植物的“烈性”來祛趕身體的寒邪,在唯心意義上,也用來辟邪。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紫蘇

既然是為了追求“烈性”,家家戶戶的屠蘇酒用的原材料也不一樣了,在目前植物市場中,最常見的“屠蘇酒”原料,就是著名的“紫蘇”了。

紫蘇的中醫意義很重要,在其基礎的藥性中,紫蘇就符合“屠蘇酒”的要求,葉子性烈,能使人身體發汗、祛除溼寒,用紫蘇浸泡過的屠蘇酒,在效果上的確是顯著。

所以“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話的意義,本身不是專指,也是有著演變邏輯的虛指,從屠蘇葉,再到屠蘇屋,從屠蘇屋裡面釀造的酒,再到屠蘇浸泡過的酒,而最後“屠蘇酒”的原料不僅限於屠蘇葉,用上了多種多樣的植物。

這也是古代獨特的新年氣息,要知道,現如今的新年喝酒並非是強制的,小孩子更是不可能喝酒,難以理解古代屠蘇酒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要喝的儀式感,可是這種儀式感背後,肯定有著那個時代專屬的幸福。

而從“禦寒”的角度來看,屠蘇酒也是跟著禦寒手段的演變而演變的

在宋代以前,人們的穿著布料都是“麻”。

麻這種面料,笨重粗糙,最重要的是,在川蜀這種地區,穿麻其實很難熬得過冬天,因為寒溼很重的緣故,川蜀地區的人民只能是吃辣椒禦寒,發汗逼出體內的寒溼氣息,因此“辣”,這是屬於川蜀地區型別的人們的“春風”。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除了這個地方以外,大年初一的中原大地盡是寒冷,人們有意頭,有企盼,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受寒,更希望在新年的開始,就把身體的寒氣驅趕出去,基於這種觀念,烈性的“屠蘇酒”成為了傳統。

宋代王安石寫《元日》,實則也處在一個百姓“防寒”重要轉折的階段,那就是以“麻”為主的衣著布料,開始轉變為以“棉”為主。

隨著棉花的引入,開始大量種植,並且工序化加工,棉服、棉被開始成為了大年初一新的“吉祥物”。

人們開始以送棉衣、棉被為新的好意頭,因為棉的禦寒能力更強,又可以用華麗的布帛包裹著,一年到頭都能保護在身上禦寒,實際意義比喝屠蘇酒更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大年初一,多了一個“穿新衣”的習俗。

很多關於春節的習俗,其實最原始的出發點是簡單樸素的,古代的冬天很寒冷,春節處在冬春交際,但實際上更冷,既是新的一年開始,又是最冷,所以用了很多方法來去除這種窘迫,以換來新的生活。

也造成有了很多東西代指“春節”。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李適

漸漸地,屠蘇酒開始消失在人們的傳統中了,這和古代“酒政”的時常性變化也有關,以前的酒製作與銷售是控制在朝廷的手中,譬如在唐德宗時期,就曾實行過禁酒令,導致唐德宗年間的好幾個春節,都沒有屠蘇酒可以喝。

後世,酒政更是變化得頻繁,如此一來,有了新的春節用品的代替下,屠蘇酒就成為了過去,甚至王安石寫《元日》的時候,百姓們已經不興喝屠蘇酒了,王安石所寫的,只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

再結合王安石對百姓細緻的觀察,可能王安石的眼中,百姓的住宿,就是過去一座座簡陋的“屠蘇屋”,這並非是王安石看不起百姓們,而是在他的新政思想下,他認為百姓被商人剝削得辛苦,才用了“屠蘇”來代替百姓們的房子。

“屠蘇”本意來自於房屋,屠蘇酒也隨禦寒手段而演變

王安石

而在“屠蘇”密集的城市裡,百姓們依舊興高采烈地改換著春聯,喜氣洋洋,以自己的特殊方式過大年初一,這一副景象,實則是王安石執政一生的終極理想,保護百姓的利益,推動百姓生活的進步。

可惜的是,王安石平凡而偉大的筆下溫暖,卻沒有最後帶來溫暖,他所企盼的盛世人間,最後也還是保不住溫暖,在他死後,新政被作廢,一切迴歸原點。

時光易逝,詩人已遠,讀《元日》,總能在腦海中看到過去春節那種美好的氛圍,實際上,王安石的詩句裡的很多深意,我們已經無法揣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種平凡的角度下平凡的意境,卻把詩裡的暖風,吹向今日的人間。

釋出於: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