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氏族概況】

點頭鎮大坪村翁姓始祖大招、大榮,於明永樂二年(1404),從老家浙江餘姚遷徙福寧地,即今大坪,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傳22世,320多丁,代有賢士振興家風。翁氏宗祠始建於明初,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1948年重修,木質磚瓦結構,正寢五間。大坪離市區西南16公里,距集鎮4公里。大坪歷史沿革悠久,明萬曆《福寧州志》載“大平”,清嘉慶《福鼎縣誌•屯所》中載為“太平”。全村轄馬冠、玉瑤崗、九籮崗10個自然村,521戶1996人,經濟收入以種植茶葉和扦插國優茶樹良種苗木為主。茶園面積6121畝,先後列為福鼎市重點扶貧開發、“美麗鄉村”、寧德市茶旅結合旅遊線路建設。

【族詩附錄】

《大坪即景詩(二首)》

作者 張華香

(一)

四面環繞若藩維①,大坪②清幽得好詩。

浪說此鄉風化好,  黎民無一害三時。

(二)

地屬溫和種作新,漁樵耕讀往來頻。

安居樂業時常在,不管外間事理人。

《譜詩》

作者 張華香

樹有根枝水有源,人生姓氏不虛傳。

敬將宗祖從來處,立下家書裕後昆③。

《贈宗宰詩》

作者 張華香

意氣和平異等倫,  持身恭謹本天真。

恂恂④似不能言者,鄉里稱揚忠厚人。

譯文:

大坪環境清幽,四面山環水繞,像一個入詩的世外桃源。人們都說此間風水好,民風淳樸,百姓依靠土地過得衣食無憂生活。大坪地屬溫和,適宜農作物種植,村民漁樵耕讀,往來怡然自得。人們安居樂業,少管閒雜之事。追根溯源,翁姓敦宗睦族,家風良好世代傳承。他們承祖業,立家書,勤奮耕讀,以寬裕後代子孫。族人寬以處事,意氣平和,持身惟恭謹。不善宣揚,低調處事,恭謹溫順,有儒者之風,永做忠厚老實之人。

註解:

①藩維:邊防要地。

②大坪:翁姓軍官屯種之地,借指土地。

③後昆:後嗣;子孫。

④恂恂:恭謹溫順的樣子。

大坪族姓人文繁昌,最早遷播此地的是鹽官郡翁姓,始祖大招、大榮二公隨明太祖朱元璋征討宇內,後出鎮閩疆,翁大招官千戶,翁大榮職授參謀,親歷“靖難之役”後,遂於永樂二年(1404年)棄官歸隱,從老家浙江餘姚遷徙福寧地,即今大坪屯種,至今已有600多年。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大坪村

屯所在明代卻是必備的建置,福鼎共十八屯,其中包括太平屯,即大坪屯。福寧屯由建寧、福寧二衛撥軍屯種,官兵及後裔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並娶妻生子,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到了清前中期,屯兵漸成土著,變成民戶。但福鼎翁姓一族秉承“常思克己以存仁心”“互相恭敬,無乃炎涼”的祖訓,世代耕農,詩書傳家,到了清中後期,家業逐漸昌盛。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大坪村

大坪山岡四合,一水映帶,風光秀美,第十四世翁瓚臣(1801—1881年)留下《攀龍十景詩》,共兩組二十首,至今膾炙人口,姑錄二首,以見一斑。《前案鋪青》:“得氣何妨水有無,明堂廣大案橫鋪。茂林一片連山秀,草色青青入畫圖。”《後屏列翠》:“層巒疊疊兩三重,羅列如屏積翠濃。勢自紆徐騰普照,後來居上白雲封。”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大坪村——翁氏聚集地

大坪現保留有翁姓古民居4座,木質二層明樓結構,均始建於清中後期,為翁姓高祖書庵公手上所建。據清翁瓚臣《鼻祖肇遷暨高祖移民記》,九世書庵公由舊居地園坪遷移到大坪,在新址騎龍岡的中心地帶“觀其流泉分八字於左右,乃建堂構而居之”,並命名“攀龍”。隨後人丁發祥,家道逐漸興旺。大厝風水好,翁瓚臣《龍背倒騎》詩為證:“畢竟吾廬即禹門,飛來神物大淵源。坐看面面風雲散,盡好峰巒是子孫。”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翁氏 古民居

大坪翁氏宗祠始建於明初,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948年重修,位於大坪騎龍崗下中央,坐東朝西,磚木結構,正廳面闊五間,左右兩軒,前置大廳,四面砌圍牆。每年農曆三月三、七月十五均舉行祭祀。舊址建築目前闢為大坪歷史文化展示館,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1948年,泰順張華香先生來到大坪,撰《翁氏宗祠記》,敘錄詳盡。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大坪村歷史文化館、圖四大坪村茶產業文化長廊

翁姓傳承傳統耕讀文化,代有賢士湧現。第十世翁兆綬(1647—1727年),為人慷慨好義,播荒壠畝,置辦田產。經濟富裕以後,每遇荒年,或減租,或賑濟,行仁愛之舉,當時福寧知府曾授“一鄉耆望”、“松青桂馥”等匾額,給以嘉譽。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翁氏族譜族規

傳至第十一世翁文凱(1718—1752年),為國子監生,其次子維霖、三子維銓、五子聯標為太學生、歲進士,顯赫一方。第十九世翁啟蟹,1946年隨軍東渡臺灣,1989年回來故鄉大坪探親,1995年在村裡建連臺寺,以懷臺海兩岸之情。承古訓,勤耕作,志書香,大坪翁姓人才輩出,翁揚安是其中佼佼者,他就學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回來從事監察工作,為地方作出了貢獻。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大坪先祖墓葬雕刻

點頭大坪為低丘陵地貌,四季明顯,雨量充沛,是重要的茶產區,茶產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翁瓚臣有《春晴茶市》二首,描寫了此間山鄉茶葉盛產的景象,茶市熱鬧的風貌。其一:“漫道村居境異廛,採茶兒女各爭先。新芽帶露盈筐滿,每鬧晴和近午天。”其二:“春晴日日客如梭,卷市風來笑語多。兒女滿筐饒雀舌,並肩齊唱採菱歌。”據記載,白茶創制於清嘉慶初年,咸豐、光緒年間開始產製白毫銀針,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福鼎鄉土志》曾記載點頭山區村落“多植茶,穀雨一過,人行路中,茗香撲鼻。”表明自古至今,大坪種茶延綿不斷。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福鼎市點頭鎮大坪村茶園基地

茶鄉大坪傳統工藝深厚,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是創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原料到製作成品的關鍵技術環節,且傳承久遠,技術製作工序流程呈流水線形式進行,初制原理和工藝規程主要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具有自然、科學、優質特徵。2011年,福鼎白茶製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福鼎市點頭鎮大坪村茶園基地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大坪就狠抓茶葉發展,那時村依靠集體力量,戰天鬥地,剷平了三個山頭,集體栽茶四萬二千多株。大隊還辦起一個茶場,大量培育茶苗,不僅供應本縣本省,還支援外縣外省。現在,大坪抓住歷史機遇,做大做強茶文章,引進省級龍頭企業福建省天豐源茶產業有限公司的“六妙白茶莊園”入駐村裡,帶動茶農發展。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白茶莊園

大坪村支書翁勁竹回憶說,當時支農典型經驗文章《福鼎縣點頭供銷社大坪購銷站的調查》刊登在1973年7月20日《福建日報》頭版上,並配發評論員文章《農村商業要為發展農業服務》。第二版刊發《充分發揮農村商業作用》等文章,號召商業“學大坪,趕大坪”,這是我們大坪翁家人的榮耀,所有的原始事蹟成為那個時代的典型,值得我們追憶和學習。

點頭大坪翁家人歷來具有披荊斬棘、艱苦奮鬥的風采。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會戰大坪山工程中,大坪人戰天鬥地、百折不撓的場景躍然紙上:“劈掉十三座山頭,填平十七條大溝,挖填土石三十多萬方,造地三百畝。”“花工二萬,逼水繞過七座山,轉過九道彎,把十五華里外的大坪溪水引進觀洋。”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福鼎市點頭鎮大坪村茶園基地(朱乃章 攝)

2017年3月,點頭鎮黨委副書記張青碧負責掛鉤大坪鄉村建設,她在規劃村發展中,致力籌建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她說,前年在入村口處,建設投入60萬元,就建成白茶廣場,2016年春季,福鼎市一年一度的白茶節就放在這裡舉辦,中央新聞頻道直播開茶盛況。

翁勁竹說,自2014年以來,大坪人在村支委帶動下,透過抓黨建,帶隊伍,促村建,黨員結對幫扶,精準扶貧成效明顯,充分發揮本村在中國白茶發源地茶旅路線中的區位產業優勢,集中村莊美化、綠化、亮化,環境整治,全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產業發展美麗鄉村。目前村民都到村裡的茶企上班,靠茶帶動了全村發展。

專家評述

明早期,翁姓祖上以軍官身份屯種大坪,解甲歸田,後以詩書傳家。至晚清時期,這裡人才輩出,出過太學生、庠生、貢生,有的選為耆賓、吏員,例授正八品,取得功名者三十八人。翁家事農種茶,以茶為著,聞名遐邇,大坪形成茶市,積澱茶文化深厚底蘊。翁家人也敢於開拓,他們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山造田灌溉,是農村學商業的一面旗幟,現在更是在扶貧工作中聚集人心,建設美麗鄉村,繼續行進在發展建設的康莊大道上。

——翁以源福鼎地方文化學者

“幸福福鼎”編輯部

文:馮文喜

宣告:翁氏家族網

微信公眾號所刊載的部分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公開資料,由翁氏家族網進行整理編輯, 所有權屬原作者及原出版單位。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

【家風故事】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