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團購的產品真的便宜嗎?

不專注的內容

我關注的新聞

一些思考碎碎念

最近的內容會以這樣的形式呈現。

團購的產品真的便宜嗎?

這裡先明確一下團購的定義,百度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

意思是團體購物,指認識或不認識的消費者聯合起來,加大與商家的談判能力,以求得最優價格的一種購物方式。根據薄利多銷的原理,商家可以給出低於零售價格的團購折扣和單獨購買得不到的優質服務。

我們廣義上的團購範圍比較廣,平常用的某團等等都是以團購的名義的在運作,在這些平臺開始階段確實依靠自己的議價能力把價格談下來了。之後階段平臺不過是藉著團購名義去推廣銷售,比價便宜不了多少。

這兩年聽到最多的是社群團購,各大大廠之間的賣菜行動,定位單個社群,一個小群體,然後全覆蓋。你在微信上挑選就能下單收貨。

大家喜歡這種購物方式原因也很簡單,便宜、方便。

但所有人都該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商業行為的本質都是為了盈利,便宜的背後總有一方不賺錢。商家在使用者身上賺不到錢,就賺上游貨品方的錢,這其實當中是有合理範圍的。

為搶使用者,商家打起價格戰,為了壓縮成本只能不斷去壓成本,壓迫到最後一定會出現產品品質下降。一分錢一分貨,總有一方賺錢。特別是生鮮類產品,保質期短,產品品質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

生鮮產品上打價格戰是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其中沒有意思技術含量,對社會進步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生鮮產品每個地方氣候、特產不同,很難有統一定價。我們一個手機上海賣2000,到了東北也賣2000,一顆大白菜那就不一定了,東北菜多可能就便宜。

真正有本事的是把品牌性質的產品統一零售價打下來

品牌的產品價格打下來難嗎?

很難!

不過邏輯很簡單,消滅中間商,消除層層代理,價格直接從品牌到消費者一條線,價格肯定能打下來。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一層層去解析。

品牌性的產品都帶有品牌溢價,他的實際價值是遠低於統一零售價的。

任何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之路,每一個環節的價格算的很清楚,到最終的定價。品牌方的利潤基本上是很固定的,遵循著一個互利共贏的邏輯,錢到底是幾層人一起分的。

品牌方具有控價權。

為了大家好分錢,品牌方會去控價,所有平臺統一控價,這樣才能確保各層代理的權益。

消費者是最底層的,品牌方很難直接接觸消費者。

以上三個問題,解決方式也只有三種。

消除品牌溢價

放棄控價權

直接面對消費者,或減少中間環節

以前所有品牌都會選擇做旗艦店,各大電商平臺的旗艦店,活動大促價格直接打死,不過這麼做還是傷害到代理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賣貨比不過一群人賣貨。

現在另一個選擇是社群團購。

社群團購品牌方直接對接大團長,依然是代理賣貨形式,對品牌方而言收益一樣,對消費者來說中間環節少了,最多兩層。

社群團購屬於私域流量池,與電商平臺互不干擾。不存在搜尋,頁面停留各種比價,是需求導向性的購物方式。

社群團購產品銷售週期短,不會因為產品長時間低價格降低品牌格調。

私域流量,你不在他的池子裡你還買不到他的產品,團購就是一個相對封閉但又能出量的渠道。

所以團購的產品便宜是合理的,不過大家不要奢望所有產品價格都能打到底褲價。

根據我的行業經驗來看,個護日化類的產品的成本率是最低的,通常成本僅是售價50%以下;服飾、小家電等產品成本會高一些。

購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