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中秋節,我們來談談元老院的文藝工作......

關於澳宋文藝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呼籲

前言: 本文作者是劉泥磚元老,D日劉元老剛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畢業。眾所周知,在亂世藝術家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穿越以來,元老院的文藝工作一直在重重困苦中艱難前行。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和不可忽視的缺陷。針對這些問題,劉元老從生產生活實際和舊時空經驗出發,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批判。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理性討論。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第一章 : 美術相關

細數D日之後的時光如同白駒過隙,偉大的開拓事業在穿越眾的奮鬥之下熠熠生輝。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百仞城到南海農莊,從高雄到濟州島,在元老的工作生活之中,對於文藝工作和藝術創作的忽視,乃至於蔑視都是不可否認的。在接下來的文稿中,我將用我淺薄的思考去概括臨高文化事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長期的美感缺乏所帶來的潛在損失

在來到新時空後。不少元老對藝術的不重視不僅僅是來自於技術和物資的匱乏,更來自於“粗胚元老”們潛意識中的“藝術約等於無病呻吟”,“藝術約等於浪費資源”,甚至是“藝術約等於腐化生活”的定義。可是光憑這米尼彈和運輸船就能永恆地改變一個人的三觀了嗎?幾場所謂的“澳洲影戲”就能讓士紳們不再視我澳宋為蠻夷了嗎?槍炮的射程永遠是有限的,世上總有拳頭無法改變的執念,而文藝的弱勢在潛在中助長了問題的發酵。而問題完全出自於大家內心的貧瘠。導致我們長期以來對“潛移默化”的思想改造缺乏足夠的準備,譬如我們商貿口的拳頭產品“國士無雙”,玻璃瓶裝的佳釀當然是征服新時代市場無往而不勝的利器。但是依靠現有技術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做出更多的文化內容,若是在箱子後面書寫出澳宋“立國史”呢?若是再印刷一些宣傳產品的海報和傳單呢?若是有心構建一些品牌形象呢?那我們的正統性豈不是隨著產品和趣談廣泛地在民間傳播了嗎?

美學的匱乏導致了設計的弱勢,而設計的弱勢導致了澳宋在首次接觸我們的人面前成了肌肉發達但卻又捉摸不透的“怪人”。難道這不值得思考嗎?類似的問題出現在各方各面,在最初伏波軍的組建的時日裡,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廣大元老對制服的設計奮勇投稿,這值得鼓勵,而最後的結果倒是讓人頗為痛心疾首,毫不意外地選擇了最簡單樸實的設計。難道就沒有一個人願意將傳統文化和工業文化做到一個融合嗎?沒有源頭的藝術就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剽竊來的制服畢竟不是我們的東西,給原住民帶來的感覺只有奇怪和滑稽。想必不少元老閱讀至此會在心中高呼:“不接受的就去吃米尼彈吧!”等各種驚人之論必將翻湧在心頭。可是,我們缺乏的美學所帶來的荼毒就僅限於面子上了嗎?

中秋節,我們來談談元老院的文藝工作......

二,“粗暴審美”與大眾接受程度的實際衝突

論語有言“披髮左衽,蠻夷也。”在華夷之辯的社會傳統認同上,元老們的服裝風格既不能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更不能溫柔地堵上歸化民中稍有傳統審美的有識之士的嘴。粗暴地對歸化民各個階層進行衣著髮型上的直接改變必將傷害文化本身的連貫性和穩定性,這種“剝奪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埋藏在心底,變成一種潛在的不滿。

我們處處自稱“大宋崖山之後”,後哪了?哪後了?作為舊時空蹦過來的我們,我們就是打個噴嚏噴出來的細菌都要比新時空進化的更完美,難道我們就能忍受那些滿嘴之乎者也的人對我們長期地暗地裡稱呼“蠻子粗胚”嗎?放下工業時代原住民的驕傲吧!

上面所說的並不是反駁社會工業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相反地,我們更要在新的時空裡吸吮我們在舊時空遺漏的甘露,孕育出只屬於我們的新生一代既高雅又鮮活,既有力又靈巧的“新傳統文化”,不僅要在未來將大洋彼岸的昂撒影響控制在最低,更要讓我們“新文化”的新生兒走入鄉土,走入市井,更能走入新時空每個平凡人心中最基本的渴望。譬如說女僕,廣大歸化民把她們視作元老們身邊最親密的人,那麼最親密的人們是不是更要展示出更有“元老氣息”的文化符號?八年了,八年裡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嗎?短裙,格子裙,短裙,格子裙,不會吧,不會大家審美就到這兒吧?我昨天看見有一位女僕身穿改良漢服,這才提醒我現在是1640年而不是1860年,哪怕你們整點二次元呢?哪怕整點好看的水手服洛麗塔裙子呢?那群天天在BBS上發帖的阿宅們這會兒去哪了?連對異性的審美才到這兒,審美尚未形成,元老們仍需努力啊!

三: 藝術生活的豐富所帶來的收益

看到這裡,有的元老可能要發問了,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情又能如何呢?大不了就是我們的產品醜陋一些,機器粗糙一些,享樂低等一些,生活枯燥一些,又能對我們的發展造成什麼影響呢?非也非也,文藝正是枯燥生活的調味劑,說吧,大家的筆記本都快離了電就開不了機,小靈通的貪吃蛇都打到了十幾萬分,連咖啡廳的桌遊棋子都快被磨得掉漆了。在這個時候我們還能大方承認,我們靠著舊時空的遺產依然能充滿滋味地活著?

我事實上非常推薦大家這會兒開始學學素描畫或者書法什麼的,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在實際工作生活中使用這門技能所帶來的能力提升。不僅可以提升文書質量,讓繪圖更加形象。更有大機率撞上意外收穫。五年前筆者曾在天地會工作過,我曾經用碳條(一種繪畫工具,用乾淨的優質木炭做成,在繪畫中可以替代鉛筆)在鄉下的茶亭旁寫生一架人力水車,雖然在第一天優質良種沒推廣下去,而以透視和明暗關係為主要表現手法的速寫畫卻極大刺激了鄉紳中略懂水墨的落榜秀才們,甚至不識字的老農都認為我這幅簡單的速寫比年畫上的穀倉更活靈活現。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充分證明了新奇的文藝是能吸引,團結廣大原住民的。

若我們不注重文藝,那麼會發生什麼呢?在我們已知的經驗裡,傳統的文化壟斷階層總會以各種精神層面上的由頭批判我們的積極性,“不尊聖言”,“奇技淫巧”,“焚琴煮鶴”等都是我們帶過的大帽子,往往這種流言蜚語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阻礙甚至是損失。但是,若是用美術這種視覺審美上的語言,或者是音樂這種聽覺審美上的語言,或者是戲劇小說這種文字審美上的這種語言去更好地吸引大眾。

我在這裡想重點誇獎一下印刷口的同志們,在宣傳方面可謂真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讓那些舊時代的陳詞濫調不攻自破,那麼我們再配合以經濟和物質上的支撐,讓我們的勢力範圍再多上一個村子或一個鎮子將會更有效率,我們的事業將會在新的地區更得人心。

四: 我們該如何讓自己變得“藝術”起來?

答案是隻要玩藝術就好了。

這個答案可能超出不少人的預料,因為在舊時空一談起藝術事業就是各種畫,各種展,紅絨布的證書外加上落下的拍賣錘,可這不是文藝本應有的印象。如果想有更優秀的審美,最好的辦法還是在生活中多看多品多模仿。我相信在這片新的天地之中大家將會很快地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學,而不是沒日沒夜只跟轟鳴的機器和報表無休止地打交道。

若是各位元老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歡迎寫信與我參與討論,或者小靈通隨時呼叫我,我很樂於在閒暇時間與大家探討這個問題,也歡迎大家來上我的免費素描課,如果相關部門允許我在不久的將來開始這門課程。

為了元老院與人民!

劉泥磚

164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