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2021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4日起陸續公佈。今年,果殼依然會跟你一起等待諾獎的結果,並在第一時間釋出最靠譜的諾獎解讀。

3位獲獎者因對複雜系統的研究成果,共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為我們所掌握的地球氣候知識奠定了基礎,並讓我們逐步瞭解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氣候。而喬治·帕裡西(Giorgio Parisi)則因在無序與隨機現象理論中的突破性貢獻而獲獎: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avid Julius(1955年11月4日-)和Scripps研究所的Ardem Patapoutian。

獲獎理由為“他們發現了溫度和觸覺的受體”: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David Julius(1955年11月4日-),美國生理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以痛覺分子機制相關工作聞名。

1997年,David Julius實驗室鑑定並克隆了辣椒素受體TRPV1,同時也對有害高熱產生響應。TRPV1是結構相關TRP陽離子通道家族的一員。缺乏TRPV1的實驗動物會失去對熱和辣椒素的敏感性。

David Julius實驗室還鑑定了TRP超家族的另外兩個成員TRPM8和TRPA1。相關研究顯示,TRP通道與傷害感受具有重要關聯。

David Julius曾獲得2010年邵逸夫獎和2020年生命科學突破獎。Ardem Patapoutian(1967年出生),亞美尼亞裔,分子生物學家和神經學家,Scripps研究所,研究感測器的訊號轉導。

他為識別由溫度、機械力或細胞體積增加而啟用的新型離子通道和受體做出了重大貢獻。Patapoutian 及其同事證明,這些離子通道在溫度、觸覺和痛感調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 年 Patapoutian 獲得了W。 Alden Spencer 獎、2019 年Rosenstiel 獎、2020 年Kavli神經科學獎和BBVA 基金會生物學/生物醫學知識前沿獎。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已經約等於成為了超級人生贏家。但我們如果端詳各位諾獎得主的生平,仍然能從中品出些許世界的參差——

有人在25歲那年,就和當物理學家的老爹一起把諾獎帶回家;

有人年過五十,卻還未拐入最終能讓他收穫諾獎的研究領域。

有的成果一經發表就引發轟動,第二年即引來諾獎青睞;

有的研究卻苦等55年,才等來金光閃閃的諾貝爾獎獎牌……

甚至有坊間傳聞稱,如今滿頭銀髮才是諾獎得主的標配;又有人說,物理學家若是年少無為,這輩子都將無緣諾獎。事實真的如此殘酷嗎?

在諾獎120年的歷史中,科學類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誕生了621位諾獎得主,其中有3人曾兩次獲獎。我們整理了這621位科學家的資訊——諾獎世界裡的參差有多大,資料說了算。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看啊!這些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最年輕的25歲……

哪怕是最近幾年的諾獎得主,仍然有不少科學家在三十幾歲便作出重要成果。科學家們並非不再年少有為,而是諾貝爾獎來得越來越遲。

不僅等待時間越來越長,而且,從1974年起,諾獎組委會規定上,不再將獎項授予已經逝世的人。是否有科學家因此而與諾獎失之交臂,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去年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時,便有不少學者為霍金惋惜——如果霍金仍在世,或是獎項來得早一些,諾獎是不是也有他的一份?

為什麼諾獎得主的等待時間越來越長?一方面,現在的科學研究,不再像20世紀初期那樣有諸多仍然空白的領域,科學家要作出諸如“創立量子力學”、“發明血清療法”這樣的突破性成就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如今的科學家數量也比100年前翻了成百上千倍,成就突出的科學家更多了,諾獎委員會驗證科學成果可靠性所需要的時間,也會隨之增長。

但也並非那麼絕對。安德魯·法厄(Andrew Fire)與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在發現RNA干擾現象8年後,即收穫了2006年的生理醫學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同樣也在面世8年後,就為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帶來了去年的化學獎,並且已經為無數的科學研究、甚至是疾病治療帶來幫助和希望。

對於科學家來說,獲得諾獎的肯定固然欣喜,但這也許只是他們暢遊科學與真理的海洋時,遇到的一朵閃著金光的浪花。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的最年輕紀錄,或許很難再被打破。但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天才科學家也好,一生孜孜不倦的學者也好,他們都在為讓人類生活得更好、或是更接近真理的奧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