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形意拳技擊的八大特點

形意拳發展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傳說為明末清初姬際可先生精研南宋名將岳飛所遺《拳經》悟出心得而創。岳飛在長期抗金的爭戰中,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透過實戰經驗總結研究出《拳經》,為形意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法基礎。

繼姬際可先生之後又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傳播,到清朝中後期達到鼎盛時期,產生了李洛能、宋世榮、車永宏、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尚雲祥、孫祿堂、韓幕俠等一大批形意拳名師,他們除暴安良,行夥仗義,驅惡人揚國威,憑藉形意拳的高超技藝使中國人揚眉吐氣。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形意拳仍以其獨特的技擊特長而廣為流傳。

一、以勁取勝

形意拳大師李文彬老先生說形意拳的精髓在民間。

說它在民間是有它的道理。現在搏擊比賽,都是採取拳擊加腿的打、摔技法,而

民間流傳的傳統形意拳技擊方法是拿、打、摔、放、炸。

搏擊打的是直拳、擺拳、勾拳以及這幾種拳的組合,而

形意拳打的是炸、崩、迅猛剛實的爆發勁,前者講的是招法,後者講的是勁。

李文彬老先生常講,“以勁取勝”和“以招取勝”是有著本質的區別,講招法的打是笨打,用勁的打是巧打,招法是肢體外形的變化,勁是內意無形的變化。說它無形也不是絕對的無形,只不過相對而言。

形意拳在技擊時的手如果受阻,肩肘繼續向前催進。拳經雲:“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要見形不為能。”就是對形意拳變勁不變招的具體描述。講招法在實戰中應是手被阻時便用肘,肘被截再用肩。從這一點上看勁是高於招法的變換。

尚雲祥老前輩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功夫,就是用勁不用招的代表打法,尚老先生的半步一進同時崩拳打出,不管前手遇見什麼阻力,是架、是攔、是化、是剛、是柔,尚老先生都採取肩催肘、肘催手的打法直至把對手打、放出去為止。因此,

李文彬先生常說:“形意拳以勁取勝的竅要也是形意拳的最顯著特點。

二、打顧一體

形意拳簡賅無華,但每一動的攻防意識極強,透過站樁、單操、五行拳等諸多套路、器械的訓練達到拳械一體,磨練出適應實戰需要的真功夫。

“虎未撲食頭早抱”就是典型的打顧一體的代表,

虎在撲食之前,總是把兩隻爪子一前一後放在頦下,當向獵物進攻時,兩隻爪子將獵物撲倒按住,不管獵物如何對抗,老虎的兩隻爪子是勇往直前,直至降服獵物。

形意拳就是模仿老虎撲食這個技法,並恰到好處地運用到練法上,“三體式”就是這個技法的典型代表。打的同時有顧,顧的當中有打,打顧一體。形意拳每一個動作,都暗含橫勁,對手在防守招架時,形意拳發出八面支撐的勁,會將打點、架點的手或腿棚開,因而起到防守的效果,而進攻的順勁動作仍絲毫不改變方向、速度,直至取勝為止。

形意拳技擊的八大特點

李文彬先生與尚芝蓉先生在山西形意拳大會

三、手腳齊到,周身一體

拳經雲:“未等打人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在技擊中,形意舉強調先進身,要以我為主,克服對手造成的任何艱難險阻,看準進攻的部位,立即發動攻勢,發揚“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的精神,搶佔有利地勢。

出手打擊對手的同時,腳也要趟、踩發勁落實,打出周身一體的整勁。

周身一體勁力迅猛,上下的勁相稱相撐,使對手迎接不暇,招架不住;上也是勁、下也是勁,勁發拔根搖梢,只得敗北。

四、硬打硬進

拳經雲:“硬打硬進無遮攔。”就是說無論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管對手是進是退,進也打、退也打;不管對手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這才是硬打。

李文彬老先生說:“當然,讓對手動起來再打,這就容易的多。”俗話說,打動不打靜,但形意拳不是這樣,它是從真殺實砍中打出的技法,在戰場上這是最省時間,最奏效的打法。難怪傳說中的單刀李存義老前輩在和洋鬼子拼搏時很少有人見他揮刀掄、砍,而是

“三搖兩旋”

就將十幾個洋鬼子殺死倒地,這是最好的硬打例項。

硬打還要靠形意拳基本功做基礎,如果沒有“八面勁”沒有“橫”勁,達不到“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功力,加上“沾身縱力”的“翻浪勁”是很難達到“硬打”的理想效果,反之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硬進”就是發揮形意拳的腿打七分的特長,在“犁稠五趾頂”“進步如趟犁”的“卷地風”的基本功做基礎,向對手攻擊,搶中門,直至把對手趟得人仰馬翻,這才是真正的“硬進”。

李文彬老先生在講解“搶中門,奪地位”這一技法時,時常用腳尖一趟便把學生趟出三四米遠跌翻在地。

趟步起式與練法:

身體自然直立,頭頂項豎,下頦微收,兩臂自然下垂,兩掌心向內貼於大腿外側,兩腳跟併攏,兩腳尖分開45度左右,目視前方。然後,兩腿貼緊慢慢下蹲,蹲至極限,後腳蹬地,將身體彈出,前腳也同時彈向前,暗含趟、踩之勁,如馬前蹄奮進之意,後腳猛跟前腿,有夾剪之意,停至前腳旁,如此反覆磨練。

趟步回身式:

前腳尖往裡扣,身體向後轉,隨身體的轉動,後腳尖向後擺,形成和原來的方向相反(轉體 180度)的姿勢動作,繼續演練。

趟步收式:

兩拳與身體動作不變,左拳和左腳同時沿直線向前打出原地崩拳,目視左拳前方,前拳向外翻轉,拳心向上,抬至與眉平。同時後拳以肘作軸向下向外翻轉,拳心也向上,抬至和眉一平;兩臂前後成弧形相對,兩拳向裡併攏,拳面相對於胸前,上體微左轉,身向正前方;後腳上步與前腳併攏。兩拳自然張開變掌,隨兩腿的自然起立,同時兩臂也自然放下,成立正姿勢。

形意拳技擊的八大特點

尚雲祥先生之門生李文彬之劍術

五、退中有打

三十六計中有走為上之說;走即是退,這裡指的退不是逃跑,而是在退中打,也是敗中取勝的一種打法。形意拳就是根據這個理論,演練出退中有打的技法,五行連環這一基本套路就是有進有退;故也稱五行連環為進退連環。在習練中,有退步炮、退步崩、白鶴亮翅、退步鷹捉等,在技擊中也經常採取退中有打的技法,豐富了形意拳進也打,退也打的技藝。

雖然是退步打,但要求和進步一樣,“三催勁整”而且打出“三星” (肩窩、肘窩、手窩)周身一體,較實、較整的同時打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這也是形意拳硬打的一個方面。散打中也有很多類似於這種敗中取勝的招法;如轉身後劈腿、轉身後擺拳、轉身撩腿等,這都是招法的變換也是打點,發力也是點。

六、腹肋打

人體共十三處關節突出的部位,

頭、兩肩、兩肘、兩手、兩膝、兩腳、背、胯,也稱十三拳。

形意拳增加了腹肋打,這樣合起來就是十四處打。腹肋打和其它十三處打法不同,他是用腹肋發勁,用手臂向外發勁打擊對方,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內勁一種。駘形就是體現這種打法的代表之一,形意拳先賢們經常用此打法進行試勁,用兩肘貼於兩肋,然後借丹田省氣發勁,將對方放出或跌倒而不傷。

七、“沾身縱力”

形意拳在技擊時不用連珠炮,不用左右拳來往復始上一拳下一拳地發動進攻,而是’有的放失地打。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火機一發物必落”。這些都充分說明,拳勁的要求是打出一拳就得有一拳的效果。要“明瞭三星多一力”。使它內含有擰、裹、抻、拔之勁,又由“三催”之勁使之勁整力大,自會出拳必有果不犯空回的錯誤。當進攻的拳或掌沾身之後才能發勁,這就克服了交手時發勁早了暴露打擊的部位,對手容易閃、展、騰、挪、避開打擊的弊端。“沾”而不是粘和貼,和太極拳的打法不同,而是一接觸即發,“沾身縱力”打擊力度大,發勁晚,後勁大,想打即打,想放即放。但這也有一定的危險,因此這就需要勇氣和膽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這樣打就會產生出奇的打、放效果。

李文彬老先生在教學生試勁時常用食指往學生的身上一沾,隨後李老先生的手一抖,被試勁的學生便跌倒或摔出去三四米遠。

八、腿高不過膝

李文彬老先生常講:

“手打渾身是法、腿踢遍身是空。”

習練形意拳的人都知道腿不過膝,因其不起高腿,有很多武術愛好者就認為形意拳不重視腿法,這是不對的。形意拳和其它拳種一樣重視腿在技擊中的重要性,並提出:“腿打七分手打三”的技法要求。

那麼,它又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呢?

形意拳的腿法主要體現在下盤站得穩,進的快,充分運用“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的搶佔中門技法,還要發揮“犁稠五指頂”的“卷地風”、“如趟翻地之犁”,把對手在瞬間“趟”翻。還有在進身同時周身完整一致的發勁,“腰藉手勁而得發,手借腰勁而增大”,上下相稱、上下相隨、下下相催、齊頭並進,達到“未等人到先進身,手腳齊到方為真”;“起如箭,落如風、迫風趕月不放鬆”; “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的高超境地。

尚雲祥老先生的半步崩拳其威力驚人,主要還是尚老先生的半步其實是超出正常人進攻的一步半。如果沒有這一步半的“腳打”,則威力起碼要丟失一半。可見,形成的半步崩拳的“步”雖是一步半的距離,而又有誰能招架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