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由於《三國演義》中繪聲繪色的描繪,把劉禪說成扶不起來的阿斗,所以最近時常見到這樣一種言論:諸葛亮有沒有想過像司馬懿那樣,取劉禪而代之?

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想當然陰謀論,原因如下: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自我定位於管仲、樂毅的君子,幹不出篡權的事

當年諸葛亮還在隆中待業時,關於自己的定位,他已經廣而告之: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他的目標,是要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

管仲:春秋時期,在齊桓公登位之後,管仲擔任了國相,並且被尊稱為“仲父”,基本上把握了齊國的大權。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樂毅:戰國時期,在燕國因內亂被齊國趁機凌辱、掠奪了一通後,樂毅輔佐燕昭王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幫助燕國逐漸壯大,最終他帶領五國聯軍報仇雪恨,幾乎將齊國滅亡。而在燕昭王死後,由於燕惠王的猜忌,樂毅被迫逃往趙國,但他堅持“君子斷交、不出惡聲”,終生未損害過燕國的利益,被後世廣為讚揚。

因此,管仲和樂毅,在中國歷史上就成了有能力、有人品、忠心耿耿,國家大事一肩扛的大臣的象徵,更是立志於幹一番大事業計程車大夫階層的偶像。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諸葛亮早已給自己定位於當一個頂級職業經理人,而且天下皆知,就幹不出自己當老闆的事。

諸葛亮沒有篡權的必要性

諸葛亮的上述抱負實現了嗎?如他所願,他在蜀漢真的享受了管仲的待遇。

劉備在臨終前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囑咐兒子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職位和稱呼上與管仲一樣,並且,劉禪幾乎把所有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權力悉數委託給諸葛亮,即使在北伐屢次受挫、朝廷眾大臣對諸葛亮頗有怨言並提出反對意見時,劉禪仍然聽從了諸葛亮的意見;甚至劉備留下的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被諸葛亮貶斥,劉禪仍然沒有異議。

諸葛亮的所作所為,雖然是出於為國盡忠,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但客觀上而言,極有專權的嫌疑,這也是歷代君主最為警惕的行為。成年的劉禪能夠毫無怨言地將國事託付給諸葛亮,實屬難能可貴。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既然諸葛亮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且在蜀漢享有幾乎絕對的權力,他還有必要冒著名聲盡失的風險去奪皇帝的虛名嗎?況且他也沒有篡權的可行性。

諸葛亮沒有篡權政權的可行性

劉備能從一介平民成長為三分天下的君主,他的王牌主要有兩個:

一是匡扶漢室的旗幟。靠著漢室後裔的光環,他吸引了大量人才主動投靠。比如當時的重臣李嚴,他先是在劉表手下辦事,在劉崇投降後,他拋棄曹操安排的官職投劉璋;劉備入蜀時,李嚴經過判斷,義無反顧的協助劉備。這樣的人才很多,他們願意委身於小國寡民的蜀漢,除了施展才華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將這一政權視為漢室的希望。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二是以知人善任和恩德服人。受劉備信任的人不止諸葛亮一人,關、張、趙自不用提,法正、魏延、李嚴,無論是何種來源,都能被因才任用,並且展現出比在原有平臺上更加優越的表現。劉備就是有這種強大的能力,好像能化腐朽為神奇,把每個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並且讓對方踏實的一展身手。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因此,蜀漢的文臣武將們,效力的物件不是某一個重臣,而是漢家的王爺、劉氏的恩德。任何人想要篡權,風險那不是一般的大。

面對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可想過取而代之?別鬧了,他不是司馬懿

沒有必要性,也沒有可行性,而且諸葛亮並沒有司馬懿那樣的家族勢力,也沒有刻意收買人心的行為,更沒有長期待在成都搞鬥爭的習慣,若說他動過像司馬懿那樣的心思,感覺這應該屬於過度的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