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根:連獲專利的蘋果AR,為何仍未問世?

文/陳根

元宇宙的大火讓AR/VR的關注度持續走高,不少資本、科技巨頭再次加碼VR和AR專案。 Facebook、HTC、谷歌、華為等都已紛紛拿出各種AR/VR產品,以搶灘、佈局元宇宙。但至今,最受關注的科技公司之一的蘋果——其AR/VR產品卻仍未釋出,不僅沒有釋出,甚至不斷傳出研發僵局的資訊。

然而,對於蘋果的AR/VR產品,市場雖不見其身,但卻早已聞其音

。除了庫克近段時間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都稱自己是AR的“頭號粉絲”外,同2020年一樣,2021年依舊是蘋果 AR/VR 專利爆發的一年——今年來,蘋果已連獲11項AR新專利,加之此前成果,蘋果已經被披露的專利和功能不下百項。

蘋果的VR/AR產品究竟有何秘密?為何姍姍來遲?曾經用iPhone定義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蘋果,又能否仍然引航元宇宙時代的關鍵硬體?

陳根:連獲專利的蘋果AR,為何仍未問世?

十年耕耘,大招未出?

要知道,蘋果在AR/VR領域已經耕耘了十餘年。從2006年開始,蘋果就開始了申請有關AR/VR的專利之路,其專利覆蓋軟硬體各個方面,同時大量招兵買馬。業內訊息稱,蘋果AR團隊規模可能達千人,並持續性地廣招賢士,收購相關企業。

就專利而言,目前蘋果已經被披露的專利和功能不下百項,僅2021年,蘋果就已連獲11項AR相關專利

。包括頭顯UI將提供眼動和視點追蹤功能;頭顯系統允許使用者目光輸入和編輯文字內容;頭顯系統可搭配虛擬鍵盤及Apple Pencil;頭顯可支援使用者透過注視、觸控、手勢及身體姿勢操控;頭顯佩戴者可與環境中的其他人互動;未來頭顯將搭載可調節透鏡系統等等。

並且,從蘋果連續獲得的專利就可看出,蘋果對於VR/AR的獨到見解和創新,其專利無一不符合當下潮流與市場預期

。比如,據專利檔案顯示,對於目前市場VR/AR的互動問題,尚未突破螢幕物理尺寸的侷限,不能實現無線傳輸、手眼協調的人機自然互動;人與虛擬物件之間的力/觸覺逼真感知的方式、機制及其裝置仍然存在大量的問題,蘋果就通過了多項專利來給出這些難題新的解法。

蘋果於今年9月獲得一項在真實環境中顯示虛擬資訊有關的專利,該專利可以透過移動裝置讓使用者可以來定位和導航到目的地

。具體來說,新系統將會根據真實的場景資料顯示出至少一條虛擬資訊,並且還會以低精度來顯示遠處的虛擬資訊。當用戶與目標區域較近時,其他無關區域的相關資訊將會逐漸消失或粗略顯示,而目標區域內的數字資訊也會更加詳細。

團隊方面,蘋果作為率先在AR佈局的玩家之一,目前已經有了一個近千人左右的VR/AR研究團隊。

據彭博社報道,現蘋果AR產品開發副總裁Mike Rockwell就原為杜比的執行副總裁。杜比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員,在2015年加入蘋果,現在則成為了蘋果下一任CEO的“候選人”之一。微軟AR主打產品Hololens的共同創始人Avi Bar-Zeev在2016年也跳槽蘋果。

該團隊還有涉及影片遊戲、音訊指導、計算機視覺和特殊效果領域的新員工,以及在供應鏈和程式管理方面經驗豐富的蘋果老員工。比如,曾在蘋果負責手錶設計的Fletcher Rothkopf,以及建立了音效標準THX的Tomlinson Holman。這幾年,蘋果還陸續從全球各地招募人才,壯大自己的AR研發團隊。此前,蘋果已經從Magic Leap挖走了Li Zeyu,擔任自家的高階計算機視覺演算法工程師。

除了招攬人才外,蘋果還一擲千金收購了10多家AR/VR相關技術企業

,涉及感測器,AR軟體、AR內容生態甚至是AR鏡片等多個方面。如曾為谷歌智慧眼鏡開發“情緒分析”軟體的人工智慧公司Emotient。

強大的技術庫支撐、優秀的研發團隊和技術人才、豐富的內容生態,看起來蘋果AR眼鏡在釋出之前就已經佔據了不少優勢。然而,看起來萬事俱備的VR/AR,卻一直姍姍來遲。

陳根:連獲專利的蘋果AR,為何仍未問世?

VR/AR,為何姍姍來遲?

實際上,根據外媒訊息,蘋果早在2015年就發起了代號為T288的AR/VR專案,包含兩款產品:

一是代號為N301的VR頭顯,外形類似Oculus Quest,兼具部分AR功能,為隨後釋出的N421做鋪墊,預估售價在300-900美金範圍,或將於2022年問世。二是代號為N421的AR眼鏡,外形酷似墨鏡,技術難度更高,功能更強大,坊間稱其為“Apple Glass”。

N301的作業系統代號為“rOS”,同時將搭載蘋果最先進的晶片技術,晶片整體效能或將超過Mac M1晶片,並自帶應應用商店。根據外媒,為了縮小體積,N301還將縮小顯示屏到人眼的距離,並內建矯正鏡片,供視力不佳的人群使用,同時表層將使用布料以減輕重量。

然而,因“價格貴、較笨重”等原因,蘋果對N301的銷量預期不高。另外,蘋果AR眼鏡的具體上市時間一直是個謎,

就連分析師郭明錤都曾多次“被跳票”,預測推出時間“飄忽不定”。彭博社最新報道稱,蘋果AR的面世時間可能晚於原定的2023年。

VR/AR,之所以如此姍姍來遲,其主要原因,還在於VR/AR裝置仍然有許多技術難關需要攻克,如重量、軟體生態、續航、效能、產能等

。以重量為例,號稱目前市面上最好的AR眼鏡Vuzix Blade升級版重量約為93。6g,而普通眼鏡輕的不過幾克而已,大多不超過30g。但這麼小的一款智慧產品要整合攝像頭、音訊、電池等諸多裝置,做到如尋常眼鏡一般輕巧又談何容易。

更何況,從蘋果披露的資訊來看,不論是晶片還是供應鏈,擺脫第三方自研AR/VR,仍是蘋果的堅定選擇,而這對於上市一款VR/AR無疑又增加了難度。比如,從爆出的蘋果自研AR/VR的SoC晶片資訊看,該晶片由臺積電代工,採用5nm製程,目前已在試產階段。

陳根:連獲專利的蘋果AR,為何仍未問世?

據悉,其晶片雖然不如iPhone、iPad、Macbook上的SoC強大,缺少AI和機器學習能力,

但該晶片能與主機裝置進行無線通訊,主機裝置可能是手機、電腦或平板電腦,類似於“雲與端”互動。

透過這樣的方式,主機就能處理顯示VR、MR和AR影象所需的更強計算能力,而端的頭盔可以更輕巧。

蘋果顯然不是一家冒進的公司,通常只會在產業成熟時才拿出產品,。一直以來,蘋果的產品都以高審美、高標準、嚴要求著稱。MP3隨身聽如此,手機也是如此,但其一旦出場往往顛覆想象。

庫克曾說,目前市場上沒有一款AR眼鏡能讓自己滿意,就像蘋果正式推出AppleWatch前,庫克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表示沒有一款穿戴產品令他滿意。

正因如此,蘋果的VR/AR才會令全球如此期待。

姍姍來遲,或許也有姍姍來遲的道理。

更謹慎,也更成功

當前,VR/AR技術日趨成熟,進入穩定生產階段。總體來看,IDC方面預測,2020-2024 五年期間,VR/AR終端出貨量增速將達到約86%。與此同時,2020 年全球VR/AR市場規模約為9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0-2024五年期間全球虛擬現實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將達到約54%。

亦有樂觀者預計,未來3到5年,VR使用者將從千萬級向億級飛躍成長。

同時,基於VR/AR的應用和裝置已經開始出現在教育、傳媒、娛樂、醫療、遺產保護等諸多領域。

在經歷了概念期、低潮期,VR/AR再次進入發展期。現在,VR/AR產品已經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謹慎,卻也更加成功

。多家科技巨頭都對VR/AR的研發付諸了極大的熱情,Facebook、谷歌、微軟、亞馬遜紛紛押注AR/VR未來。

目前,就份額而言,Facebook的Oculus則成獨領風騷之勢,Ouest2市佔率連月霸榜。

根據Steam平臺公佈的資料,2021年3月份SteamVR前四大品牌分別為 Oculus、HTC、Valve及微軟WMR系,Oaulus則以高達58。07%的份額牢佔榜首。

其中,Oculus Quest2上市後,市佔率就呈現飆升的趨勢,2021年2月加冕Steam平臺第一大 VR頭顯。3月強勢不減,份額繼續擴大至24。25%,連續兩個月霸榜 SteamVR最活躍VR裝置。

陳根:連獲專利的蘋果AR,為何仍未問世?

作為 Facebook最新一代VR一體機,Oculus Quest2 上市即表現不俗,2020年9月釋出之初預定量就達初代5倍。

據 Facebook Reality Labs 副總裁Andrew Bosworth,發售不到半年時間,累計銷量就已經超過歷代 Oculus VR頭顯的總和。

根據 SuperData 統計,Oculus Ouest2 20Q4單季度銷量達109。8萬臺;據映維網保守預計,2020年Quest 2銷量約 250萬臺,2021年以來銷量已接近 150萬臺,累計銷量已接近400萬。

對於谷歌而言,谷歌公司在AR/VR開發上卻敗走麥城,在多款軟硬體開發上栽了大跟頭,谷歌眼鏡的失敗經歷曾幾乎成了業界笑柄。

好在近些年,谷歌眼鏡終於找到了適合它應用的場景,多家企業開始藉助谷歌眼鏡的AR功能,提高醫療診斷、工業巡檢等環節的工作效率。

而不同於Facebook,微軟已經發布了兩款全息AR頭顯產品,分別是HoloLens 1和HoloLens 2,同時打造了Dynamics 365混合現實應用程式和Windows Mixed Reality混合現實平臺,將軟硬體有機整合為一體。

並且,微軟的混合現實產品雖然現僅面向企業級使用者和商業使用者,但也已在醫療、建築、環保、汽車製造、藝術設計等領域得到採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蘋果的產品果真與推測一致,那它所帶來的全球影響力一定是巨大的。雖然晚到,但按照蘋果以往的經歷,成為翻盤的“遲來者”也極有可能。屆時,VR/AR 領域高階市場不可避免的會被蘋果切走一塊蛋糕,但是也會行業掀起新一輪的洗牌,有危也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