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華為徐文偉:發揮學會平臺作用,促進產學深度融合

華為徐文偉:發揮學會平臺作用,促進產學深度融合

| 作者:徐文偉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

當前人類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最主要的特徵是全社會加速進入智慧世界。智慧世界的特點是各行各業全面數字化,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慧。智慧世界的構建帶來巨大市場機會,根據華為公司的報告,到2025年全球數字化產業空間約有23萬億美金。在構建智慧世界的過程中全球統一的標準、全球協作的開源和開放多元的學術生態是加快智慧技術產業化實現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基礎。

全球統一的標準為企業帶來更大市場空間、為使用者降低成本。從製造商角度看統一標準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大便於達成規模效應,降低製造成本;從採購者的角度看,統一標準可以帶來更多的合格供應商,形成有效競爭,降低採購成本;從互聯互通角度看,統一標準能夠保證介面一致,提升互聯效率;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統一標準能夠形成全球協作的技術標準平臺,聚合全球智慧推動技術進步。為打通行業數字化過程中,行業標準之間的壁壘,華為和產業夥伴共同倡議成立了GIO(Global Industry Organization),共同探討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框架、一個架構、一個標準。

全球協作的開源,為智慧世界提供開放統一的技術基礎設施。在不同的行業應用系統中開原始碼的佔比都很高,如:網際網路軟體基礎設施開原始碼佔比83%、通訊服務開原始碼佔比46%、金融科技服務開原始碼佔比75%等。國際領先的開源組織發展歷程證明,開源發展的核心是建立和運營好基金會,透過基金會聚合領軍企業和個人開發者。

目前國內已經註冊了開放原子基金會,同時在科協指導下也構建了GCC(綠色計算聯盟)等開源支撐組織,湧現了鴻蒙、OpenEuler等比較有影響力的開源專案。

學術研究是標準開源技術源頭,學術開放是標準統一、開源協作的基礎。學術研究提供了理論發現、技術發明為創新奠定了基礎。近代以來,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更緊密的形式耦合在一起,體現為應用引發的基礎研究模式,又稱巴斯德模式。在巴斯德模式中,應用和理論交織,互相促進形成耦合的螺旋形上升結構,實現了理論和技術的協同突破。以5G的polar碼為例,該理論是土耳其畢爾肯大學 Erdal Arikan教授針對通訊業務中通道編碼問題提出的,論文發表在全球開放的IEEE學會的期刊上,從理論上實現了編碼效率的突破,但是距離實用還有距離。

華為的研究人員透過IEEE學會平臺瞭解該理論,組織了中國和全球的工程師與數學家進行工程化之後,推動該成果在全球通訊標準化組織3GPP中落地,讓該理論轉化的技術成為5G通訊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例子中,土耳其大學、中國企業、開放的國際學會平臺,共同協作完成了理論到技術到標準的全過程,堪稱國際合作、產學合作、構建統一標準做大產業的典範。

因此我們認為,學會是學術研究的匯聚組織,是鞏固全球學術開放,實現產學深度融合創新的重要平臺。其主要功能體現如下:

一、學會孕育新思想,指引產業發展方向。

學會是科學技術誕生和發展的搖籃,早期科學研究是在學會中自發進行的,開放研究孕育了近代科學。當前學會是技術發展的燈塔,聚集工業界和學術界力量,探索未來技術藍圖。基礎創新的源頭有兩個:一是理論研究與技術發明;二是產業願景和需求。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基礎創新的源頭,為下游的多路徑探索和最終形成新的產品和產業打下基礎。學會在基礎研究方面一直髮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學會和高校等構成現代科技創新體系的二元互動系統。

高校、科研院所等是科層化的僱傭組織,有資源、有經費、有專家。而學會是扁平聲譽型組織,透過會議、期刊、榮譽職位、政策建議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發生互動,組成了二元互動系統。

三、學會是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推動者。

在美國,學會組織是科技政策制定網路的重要節點。在英國,學術組織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決策諮詢。在日本,直屬首相的“日本學術會議”是科技政策的核心制定機構。

四、學會是鞏固開放學術環境的重要力量。

近兩年,全球學術開放面臨一定挑戰,但是學會還是總體堅持開放態度的。2019年9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牽頭多個學會給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等寫信要求在學術研究開放和國家安全方面保持平衡,而不是走向全面封閉。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在2020年釋出的5年戰略中特別強調成為全球化社群,提升全球技術水平。計算機學會(ACM)在發展中特別強調全球化、非美國會員以及在中國、印度等國家的運作。所以說學會是支援全球化與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學會為企業提供跨學科、跨學校的合作平臺。

相比高校、科研院所等,學會作為平臺具有多種優勢:覆蓋面廣,涵蓋產學研各個領域的會員;激勵手段多樣,物質積累和學術共同體認可並重;協同度高,學術團隊同產業專家從課題制定到驗收緊密協同;開放性好,面向學術界全面公開,便於發揮學界力量。

近年來我國學會伴隨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取得了顯著進步,面向未來我國學會可以進一步擴大開放,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共建智慧世界:

一是加強面向未來前沿技術的探討,提升全球學術貢獻。

例如,中國的IEEE會員數量已經是全球排名前三,而且還在不斷加速增長,但IEEE現有的39個專業社群主席中有19個來自美國,ACM有36個SIG主席,美國有26個,中國在這些重要職位上還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中國學者對國際學會組織治理的貢獻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內理工科學會年均組織國際會議的次數只有1。5次,承辦國際學術會議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主辦英文期刊的數量和增速還比較慢。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中僅有16個學會有國際合作專案,僅有7個學會設立了9個海外分支機構,學會的國際化還需要進一步加速。

二是營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學術社群。

中國的學會要進一步團結國際學術組織,鞏固和加強學術開放,加強國際貢獻。一是要加強政策協同,呼籲共同發聲、支援開放的科學研究與交流。二是要透過共同主辦學術期刊、學術會議等加強組織間的協同。三是要鼓勵專家協同,一方面是推動中國的專家到國際組織任職,另一方面要向海外專家開放高階職位,歡迎全球的專家到中國的學會來任職,加強交流合作。

為了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以及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們需要彙集全人類的智慧和創新能力,必須以開放包容、協同創新的機制,跨越挑戰。工業界必須與學術界緊密合作,更好的利用學會這個開放的平臺促進產學協作,構建技術創新的黑土地,共同勾畫智慧世界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