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深思“交智商稅”的網紅洗眼液為什麼能紅

近期,洗眼液成了一大新爆品,以“清潔眼部殘留”“洗出少女眸”等為賣點,不僅登上了一些美妝APP,還被部分明星所“種草”。記者採訪瞭解到,所謂洗眼液的使用方式與醫學上的洗眼完全不同,不僅達不到“清潔”的效果,還有可能帶來眼部不適,甚至導致疾病。(《北京青年報》10月20日)

在流量為王的當下社會,網紅經濟催生“種草效應”。可以看到,經由網紅帶貨,越來越多半醫療半美容的生活用品進入大眾視野,網紅洗眼液正是其中之一。可惜,流量所趨,不一定便宜實用。網紅“種草”,媒體“拔草”,隨處可見。現今值得深入思考的是,為什麼明顯“交智商稅”的洗眼液能成為網路爆款?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之窗。”若能透過“洗眼”獲得明亮眼眸,無疑能喚起不少人的“少女心”,擊中消費痛點。然而,醫學專家表示,醫學上的洗眼應該是用活水清洗。將洗眼液倒在杯子里扣在眼睛上晃動的操作,無異於“死水浸泡”。如果不小心將眼皮、睫毛、眼表的細菌垃圾混在洗眼杯,進入眼表角膜,還可能造成眼部感染。

眼睛是身體上最重要且最敏感的部位,任何操作都需要嚴謹和小心。洗眼杯看似沖洗,不過是浸泡,且自用洗眼往往達不到醫療洗眼的標準,健康隱患不小。網紅洗眼液之所以走紅,在於它建立在“任何東西洗一洗就乾淨”的生活認知之上。宣傳過程中,網紅們在用看似洗出來的汙垢殘餘,激起消費者的“洗眼焦慮”,鼓動大眾消費。

不難發現,相關營銷人員利用了大眾對“洗眼”認識的一知半解,對醫療洗眼與美化眼睛之間複雜邏輯進行模糊化處理,構建出“用洗眼液必定有利於淨化眼睛”的虛假印象。此類看似科學的偽科學營銷理論具有強大的隱蔽性,同樣的套路在不少所謂網紅醫療產品營銷上,也十分常見。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此類涉醫療網紅產品背後的安全風險。消除健康隱患,不能等相關產品成為爆款之後,期待專家及媒體“拔草”,事前安全審查,事後法律追責必須及時跟上。呼籲相關網路平臺,建立內部考核機制,對網紅產品隨機抽查和常態檢查,防範虛假宣傳與誇張宣傳,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