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楊繼盛: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應該是很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在他同年的進士中,有真正的抗倭英雄殷正茂,有文壇魁首王世貞,更牛的是,還有大明第一宰相張居正。

但他當時的名聲可遠比上面那幾位要響亮得多,他被譽為“明朝第一諫臣”,他寫的那《諫馬市》和《請誅賊嵩》,在當時可謂是石破天驚,後世的張岱甚至說,“几几乎踞秦漢而上之,雖《治安策》弗能過也。”可見評價之高。

楊繼盛如果按官職來說,實在是個小官,在文學或學術上也無甚建樹,沒有傳世名篇,沒有點滴軍功,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低階官員,但明史上卻是大書特書,講明史也是個繞不開的人物。

現在很多人對明史的瞭解,是緣自於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一本小說,我是沒看過,據說作者在裡面有句話是:“即使再過500年,楊繼盛這個名字仍將光耀史冊”,這個我倒是很認可。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他被譽為“容城三傑”,但今人知道楊繼盛的真是不多,在他死後,好友王世貞曾寫過一齣戲曲,名為《鳴鳳記》,將楊繼盛等反對嚴嵩的十位大臣稱為“雙忠八義”,把他們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喻為“朝陽丹鳳一齊鳴”。

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似乎只有一出河北梆子在演此劇,當然,也許我孤陋寡聞。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人,進士出身,歷吏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因上疏彈劾仇鸞開馬市之議,被貶為狄道典史;後又被起用,擔任過諸城知縣等一類官員。

他因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而下獄,備經摺磨,年40時遇害,明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為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愍”,故後世尊稱為“楊忠愍”,有《楊忠愍文集》傳世。

楊繼盛出身貧寒,母親早亡,繼母對他也不好,趕他去當了放牛娃,但他好學上進,每天都去私塾窗下聽課,一聽六年,終於感動了父親,讓他入學,算來他正式接受教育還是比較晚的,至少應該十幾歲了。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但他卻是位志存高遠之人,早期他曾作有一首《登泰山》詩,就很能說明他胸懷天下的志向。

志欲小天下,特來登泰山;

仰觀絕頂上,猶見白雲還。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楊繼盛在登頂泰山後才發現,本欲小天下,而頭頂有白雲,原來極致之上還會有極致,所以,這首詩包含了另一層無極的涵韻在其中。

楊繼盛雖說不上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肯定是個人才無疑,他後來不但順利考上了秀才和舉人,還入了國子監學習,這可是國家最高學府,這此畢業之人不用參加科舉都能當官,可他還是去參考了,高中進士,授吏部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這裡需要交待一下當時的形勢,因為與楊繼盛的那篇《諫馬市》密切相關,也是他第一次入獄和貶官的緣由。

大明建立後,這北方的蒙古一直是邊境之大患,如漢朝時匈奴一般,自那永樂帝朱棣假模假式地“五徵漠北”,其實並沒有取得一點成效,不但自己死在了那北征的路上,反而禍患日熾,甚至後來的明英宗還當了俘虜。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蒙古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所需內地的物資多多,如鹽茶布等等,同漢人作交易換所缺之物是其根本目的,如果明朝關閉口岸,那隻能搶了,於是,邊患不斷,狼煙四起,大明苦不堪言。

中國歷史上防禦邊患都是修長城,幾千年來大概只有三個朝代是不修的,即唐元清三朝,唐元兩朝本身就是胡人血統,沒必要修;而清朝對蒙古一直是用各種手段加以籠絡,用康熙的話說,“大清萬世永不修長城”。

清人是將蒙古當作替他守關之人,這萬里長城守了這邊,破了那邊,修這籬笆牆有幾個意思?使幾個小錢,啥都解決了;為了同蒙古搞好關係,還在長城邊上修避暑山莊,其實就是方便那些蒙古人來晉見,大家喝點小酒,做點生意,有啥不可解決的。

而明朝一直是實行閉關政策,海禁引起倭亂,戚繼光們打了半天,一個“隆慶開關”就解決了,陸地上對蒙古卻反反覆覆,一會兒開一會兒關,完全地沒個定則,所以,這北邊就一直不得安寧。

打了幾百年,中原和蒙古成了世仇,但當時負責北方邊務的仇鸞是主張通商的,於是,兩地開始貿易,這時的戰爭就幾乎沒有發生,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而楊繼盛是堅持閉關的,反對同蒙古人做生意,他把這開關做貿易認為是屈服,是一種恥辱,只能助長蒙古人的囂張氣焰,於是,寫下《諫馬市》疏,力言仇鸞開關有“十不可五謬”,要求朝廷關閉所有口岸,停止一切交易。

嘉靖皇帝看到上疏後,實在吃不準,於是交與廷議,仇鸞看見這奏摺後大怒,也上奏摺,於是,這嘉靖便將亂議朝政的楊繼盛下了大獄,但並沒有太為難他,不久便將他貶出京城。

平心而論,這交易互市是件對雙方都有利的大好事,楊繼盛只是站在他的角度而發表的言論,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看法,他不可能有現代人這樣的智慧。

交易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軍需物資用來作交易,比如那時的鐵銅一類,這是萬萬不能的,而對方也會將馬匹嚴格控制,誰都不傻;但有時也不是很容易區分。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比如竹子就不能交易,那是可以用來作弓箭的;隨著時代的不同,也極易發生變化,如那二戰時,豬鬃就是戰略物資,因為艦艇要刷油漆,是離不開這個的。

但是,現代對楊繼盛有了一個稱呼,叫作“愛國賊”,我聽著很是扎耳,這完全是站在今人的高度來看待古人,用現代價值觀來衡量那個時代人的普羅意識,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就是在“耍流氓”。

楊繼盛當時是被貶去了狄道,也就是今天的甘肅臨洮,那可是一個荒涼之地,但這對他來說,未必不是好事,他當官的目的就是為了民生百姓。

他並不因為自己是貶官而消沉,反而如同到了一個可以一展平生抱負的用武之地,狄道是番漢雜居之地,“西番回子,俱習番經,通不讀儒書”,為改變此地學識的落後局面,他決定興辦書院,教化一方土地。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鬻所乘馬,出婦服裝”,即賣掉自己的馬和夫人的首飾,在聘請師資的同時,自己還親自授課,讓本地計程車人能接受正規的教育。

“各生俱知揖讓、敬長上,出入循禮,其資質可進者三十餘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禮,棄番教,舉忻忻然…。”

在狄道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付出的努力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學風日盛,迤明以降,考諸隴上進士名錄,臨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楊繼盛開創之功。

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地努力工作,引領民眾疏浚河道,引水灌田、開發煤山,還讓妻子張貞傳授紡織技術,這些利民之舉措深受當地百姓擁戴,尤其是讀書人尊其為“楊父”,以至於他離開臨洮時,“送於百里之外者千餘人”。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楊繼盛對自己在臨洮的這段經歷也很是自得,他取此地的“椒山”為號,後來在過揚子江時,他作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詩。

楊子有心涉揚子,椒山無意合焦山;

地靈人傑天然巧,彷彿神遊太古間。

此詩名為《楊子江望焦山》,其中他自為楊子,以椒山對焦山,天作地合,雖是天然巧遇,也暗含有自己神遊六荒,大展宏圖之志。

楊繼盛這次被貶臨洮,完全是因為仇鸞的報復來獲罪,可這仇鸞後來不知為何,有說是爭寵失和,同大權臣嚴嵩弄翻了臉,他豈是嚴嵩的對手,被嚴閣老的黨羽安了個“通敵賣國”罪,七弄八搞的給翻了船,竟被嚇死了,後來還被開棺戮屍,很慘。

仇鸞倒臺後,嘉靖於是又想起被仇鸞陷害的楊繼盛了,於是,立馬將其招回京城復職,並在很短的時間內,連升四級。

楊繼盛本來就是個小官,上《諫馬市》疏前沒有幾人認識他;及回到京師後,被連續提拔,並且也引起嚴嵩的注目,常言道,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本著這個原則,嚴嵩決定要給楊繼盛進一步地加官進爵,以其成為自己的死黨和攻敵的鋒利之矛。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沒有嚴嵩的努力和關照,楊繼盛不可能這麼快的得到重用,按照一般官場潛規則,他應該對嚴嵩感恩戴德,投入其門下效命才是。

但在楊繼盛的心目中,嚴嵩才是國家最大的禍害,只有將其剷除,國家才有希望,於是,他決心上疏皇帝,以求得君為之悟,奸為之除政為之改。

嚴嵩權勢熏天,以楊繼盛一個五品小官根本就不是其對手,這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廝殺,他並不是一時衝動,對彈劾嚴嵩會為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楊繼盛是心知肚明,但他要效仿古之先賢,死劾嚴嵩。

他在家靜心三天,寫下被史家稱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牘”的《請誅賊臣疏》,歷數嚴嵩“十罪五奸”,以期將嚴嵩繩之以法,還朝廷一個清朗的天空。

嚴嵩的能量自不是同仇鸞一個等量級,他提拔楊繼盛,想讓其為自己效力,卻不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怎能不讓他惱羞成怒,立即將楊繼盛投入死牢,等待楊繼盛的將是無盡的酷刑和死亡的來臨。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為此,楊繼盛的好友給他送來蚺蛇膽,以便在受刑時能夠止痛一二,但楊繼盛拒絕接受,他豪氣地說:“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

接下來的杖刑,將他打得是血肉橫飛,慘不忍睹,牢子奉命,不讓送藥醫治,以至於楊繼盛傷口潰爛,危及性命,這時的他竟砸爛瓷碗,以瓷片當刀,如關公刮骨一般,將腐肉割去,這是什麼樣的神勇和毅力?

史載他是:“自割腐肉斷筋,腐肉盈鬥,膿血遍地”,這情景連獄卒顫抖欲墜,被嚇得魂飛魄散,渾身顫抖,不敢直視,而他卻神色自如。

嘉靖似乎也並沒有將其置於死地的意思,那嘉靖雖然不是個東西,但卻也有著高超的御臣之術,當年那海瑞那般地罵他,也並沒有下狠手,多一個楊繼盛也無所謂,何況,罵的還並不是他,他也心知楊繼盛不過是一個忠心的狂傲書生而已,自己又何必要同他計較。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這嚴嵩也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理由來處斬楊繼盛,所以,楊繼盛在獄中一關三年,他堅貞不屈,曾作《題殘菊》詩云:

萬樹紅芳帶露殘,獨憐黃菊對霜看;

東君不與花為主,一任西風落砌寒。

他把自己比作嚴霜後的殘菊,雖花已凋謝,然而猶自不畏風霜,他志比荊軻,“悲歌勞憂慚燕士,坐臥渾忘是楚囚”,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自謂是“四海尋家何處是,此身死外更無求。”

儘管朝野很多人多在營救,但在嚴嵩的操控下,無果而終,最後是被嚴嵩以矯詔的方式,乘嘉靖批覆其他死刑犯時,將楊繼盛的名字附在後面,那嘉靖看也沒看,大筆一揮便決定了楊繼盛的命運。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當楊繼盛走向京城西市的刑場時,北京是“滿城爭睹員外郎”,而他面對眾人,吟誦著他寫的絕命詩: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

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壯哉楊繼盛,偉哉楊繼盛,此詩大氣磅礴,同後來的袁崇煥那“忠魂依舊守遼東”的絕命詩可媲美,彰顯的是一位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嘆息,其忠貞之氣概,直幹雲霄,感天動地。

在得知他的死訊後,一直為他辛勤操勞,不離不棄的妻子張貞,將兩個子女安頓好後,亦自縊殉夫,到另一個世界去照顧他的夫君去了。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燕京士民敬而憫之,故鄉民眾則將楊繼盛的故宅改為廟以奉祀,尊為城隍,並以其妻配祀。

7年後,嚴嵩被徐階扳倒。最終餓死於荒郊野墳;又5年,隆慶皇帝即位,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為遭嚴嵩所害的8位直諫諸臣之首,贈太常寺少卿,諡號“忠愍”;昭命國葬,在保定及他的故鄉建旌忠祠褒獎。

嚴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在當時的情況下,連楊繼盛的老師徐階都一隱再忍地等候時機將其扳倒,而楊繼盛卻不管不顧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所謂的政治智慧來說,他可以說為零,從這個角度看,那世人口中的“邪不壓正”,其實也是要選擇時機的,悲哉。

楊繼盛完全可以緘口不言,或者如有些人一樣同流合汙,那富貴榮華的得來豈非輕而易舉之事,甚至可以成為第二個嚴嵩;即使不這樣,學學他的同門小弟張居正那樣的圓滑也得啊,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楊繼盛: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

因為他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比榮華富貴,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不忘初心,捨生取義,以及自己所應擔負起的責任。

順治帝曾說:“朕觀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諫之臣往往而有,至於不為強御,披膈犯顏,則無如楊繼盛。而被禍慘烈,殺身成仁者,亦無如楊繼盛。”

楊繼盛,一個儒家文化教育出來計程車人,秉一身浩然正氣,愛憎分明,絕不行屍位素餐之事,無懼任何邪惡勢力,其氣節之高尚,勇氣之英烈,為了天下萬民和世間人倫公義,勇赴死地。

這樣一位有血性的讀書人,盡顯燕趙風骨,萬古流芳,他實為中華民族之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