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藝術來源於生活

前言

讀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看到黃庭堅作詩的故事, 講了一個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的道理。

黃庭堅曾有七絕一首,《六月十七日晝寢》:

紅塵席帽烏韡裡,想見滄洲白鳥雙。馬齕hé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

詩中後兩句,把馬兒吃草的聲音,比作風雨中波浪的聲音。黃庭堅說,後面兩句詩受了他人詩作的啟發。韡,靴的異體字。

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藝術來源於生活

一、我詩實發於乃翁前聯

葉夢得《石林詩話》中記載:

外祖晁君誠善詩,蘇子瞻為集序,所謂“溫厚靜深如其為人”者也。黃魯直常誦其“小雨愔愔人不寐,臥聽羸馬齕殘蔬”,愛賞不已。他日得句雲:“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自以為工,以語舅氏無咎曰;“我詩實發於乃翁前聯。”

葉夢得的外祖父叫做晁端友(1029年-1075年),字君成。晁端友曾經有詩《宿濟州西門外旅館 》,這首詩收錄在呂祖謙《宋文鑑》中:

寒林殘日欲棲烏,壁裡青燈乍有無。

小雨愔愔yīn人假寐,臥聽疲馬齧niè殘芻。

黃庭堅特別喜歡後面兩句:“小雨愔愔人不寐,臥聽羸馬齕殘蔬”。葉夢得記錄的版本與呂祖謙記錄版本略有不同。

後來,黃庭堅在汴京為官時,偶得兩句“馬齕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黃庭堅甚為得意,跟同為蘇門學士的晁補之說,我這兩句詩是收了您父親那兩句詩的啟發。

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藝術來源於生活

二、風雨翻江之意

晁補之後來把這個故事告訴了葉夢得。葉夢得很奇怪,為什麼聽到馬吃草,卻在夢中變成了“風雨翻江”呢?

葉夢得後來有了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原因:

餘始聞舅氏言此,不解風雨翻江之意。一日,憩於逆旅,聞旁舍有澎湃鼞鞳之聲,如風浪之歷船者,起視之,乃馬食於槽,水與草齟齪於槽間,而為此聲,方悟魯直之好奇。然此亦非可以意索,適相遇而得之也。《石林詩話》

某日,葉夢得出遠門住在旅店休息,聽到旁邊屋子了有“澎湃鼞鞳之聲”,就好像坐在船上行於風浪之中聽到的聲音一樣。他尋覓過去之後,發現是馬在吃草。水和草在馬槽之中混合,馬在其中咀嚼,於是有了這種奇怪的聲音。

此時,葉夢得才明白黃庭堅和晁端友為什麼會寫出這種詩來。

可知,很多詩並非靠想象而來,而是真正在生活中遇到才會有所感悟。

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藝術來源於生活

三、兩首詩的區別

晁端友詩中,詩人是沒有睡著的:

小雨愔愔人假寐,臥聽疲馬齧殘芻。

在小雨聲中,聽馬兒吃草,是真的下雨了,還是馬吃草的聲音下雨呢?

而黃庭堅的詩中,詩人是睡著了:

馬齕枯萁喧午枕,夢成風雨浪翻江。

兩位作者的區別,是一個睡著做夢了,一個沒有做夢。所以黃庭堅的學生任淵,曾作《山谷詩集註》 ,他認為黃庭堅的這兩句詩出自佛經的啟發:

聞馬齕草聲,遂成此夢也。

《楞嚴經》:“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

此詩採其意,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與因,遂成此夢。

任淵說老師是受佛經的啟發,葉夢得說黃庭堅是受到自己外祖父的影響。

無論哪一種原因,黃庭堅這首詩來源於生活是毫無疑問的。

馬齕枯萁喧午夢,誤驚風雨浪翻江,藝術來源於生活

結束語

黃庭堅這首詩約作於元佑四年(1089年)至六年間,蘇軾因屢受攻擊萌生退意,已經主動申請出守杭州。

黃庭堅留在汴京心灰意冷,因此詩中有句:想見滄洲白鳥雙。而末句的“夢成風雨浪翻江”更有山雨欲來的擔憂。這些是晁端友詩中看不到的東西。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中,關於化用,黃庭堅說有奪胎與換骨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