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利用互動大屏,重構智慧教學空間?

“之前老師上課給學生小組計分,手忙腳亂,經常打亂課堂教學,現在一個‘智慧黑板’,輕鬆搞定了問題。”

前不久,記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第十五中學初二年級的英語課堂上,看到講臺的“智慧黑板”上,不停跳動的資料,隨時記錄和展示著班級內各合作學習小組的得分情況,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投入。

隨著教育資訊化2。0時代的到來,平板電腦、5G網路、機器人等紛紛進入課堂,教育教學裝置和工具迎來新一輪的迭代升級。互動大屏可以直接將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與學生隨堂反饋互動連線起來,但

智慧教育不僅是停留在智慧裝置的使用上,教師更需要用好智慧裝置,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智慧教育大屏”該如何定位?又將如何助力學校重構新一代智慧教學空間?

資源互通銜接

提升教研教學效率

在寧夏銀川第十五中學,教師上課前一天,透過省級教育雲平臺,輕鬆選取合適的備課素材,製作課件PPT;上課時,無需隨身碟、硬碟,只需要在教室安裝的“智慧黑板”上操作,即可將前一晚的備課內容找到並開啟;上課時,教師流暢地在互動大屏上無卡頓寫著板書,所見即所得,無需板擦,手指輕輕帶過,即可迅速擦掉板書。

銀川十五中的教師們坦言,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逐漸迴歸課堂。

“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授更多、更有趣的知識”“如何高效的備課、授課”等成為了他們面臨的挑戰。

對於如今日常教學中常使用的資訊化裝置,智慧教育大屏作為代替傳統課堂中“粉筆+黑板+投影”的教室基礎裝置,已經是教師在課堂中最重要的教學工具。

“大屏是課堂教學互動中最重要的資訊媒介之一,它不只是硬體,還要作為‘平臺+應用+終端’課堂教學形式的核心要素出現。”

北京師範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海軍

說。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中指出,要構建一體化的“網際網路+教育”大平臺,引入“平臺+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援系統。

曾海軍解讀稱,“平臺+教育”的模式有利於實現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資料、資訊紅利的有效共享。

“在手機上,看到適合教學用的影片,我不用再絞盡腦汁想怎麼把資源下載下來,現在只需要開啟智慧教育大屏的無線同屏功能,就可以極速分享知識和見聞,非常方便。”

銀川十五中教師趙夢穎

告訴記者。

目前,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及各地各級教育資源平臺都在不斷完善升級中,

智慧教育大屏與各地各級教育資源平臺互通是必然發展趨勢。

“大屏與平臺的互通、銜接,直接把學校教師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資訊管理中心技術科科長張建勇

介紹,寧夏石嘴山市三中在智慧教育大屏軟體研發上發力,迭代升級,不僅支援全市廣泛的優質備課授課資源互通,還實現了一人備課、多人共享。全校教師備課重複性工作量減少40%以上,課堂效率提高20%以上,學生學業水平較2017年提升了6個百分點。

多場景聯動

重塑課堂體驗

透過觸控,智慧教育大屏就能實現傳統教學黑板和智慧電子黑板之間的迅速切換,同一塊面積既可以像普通黑板一樣,用筆正常書寫,也可以像超大平板一樣,用手觸控播放PPT、圖片、動畫等,可一鍵實現截圖、錄屏、凍屏等功能。就是這樣的“智慧黑板”,正在為每一堂課的生動演繹保駕護航。

在北京市東城區工藝美術學院附中的專業教室裡,學生使用藝用解剖系統在大屏上觀察人體骨骼、肌肉的三維影象;使用VR技術,學生可以“置身”於虛擬美術館,近距離研習畫作;透過動作捕捉系統,學生可以賦予動漫模型連續動作……

學校校長王澤旭

說:

“傳統美術教育主要透過高強度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藝術技能和素養,細緻的觀察、真實的感受一直是美術教育的卡點,現在,資訊科技提供了更多選擇。”

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成不變地教、學生40分鐘全程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資訊化技術支援下的課堂,

“智慧黑板”首先滿足了教師“多媒體互動式教學”與“板書”共存的需求

其次,隨著5G技術的不斷普及,智慧教育大屏將不斷提高構建教學應用場景的適切性

,支援學生與構建的虛擬或者虛實融合的場景進行實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過去5年,我國教師開始採用互動白板和智慧白板,今後,在大屏使用的基礎上,5G技術將在最佳化智慧學習環境上帶來快速發展。5G+VR、5G+全息投影、5G+4K遠端直播等,完全可以打造沉浸式智慧課堂、互動式線上教學和虛擬模擬實驗教學。”

曾海軍

說。

“教育的價值觀是‘以人為本’,積極的體驗能夠幫助學習者快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

表示,智慧課堂教學中,

技術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簡單的課堂互動工具

,需要營造積極的深度學習情感體驗。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交織一起,獲得愉快的體驗,是深度學習的最高層次。

激發深度學習

重構教學模式

當技術進入課堂,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手段的豐富、沉浸式體驗課堂的打造,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會發生深刻變化。

上海市閔行區在全區垂直服務的教育雲平臺的支援下,從平臺與工具、教師與學生、場景與環境三個維度開展大規模因材施教。

“過去我們上課主要是教師講授,備課組統一目標、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現在資訊化技術融入後,教師可以輕鬆實現課前分析、課中引導、課後跟蹤的差異化教學。”

在一節《元素週期律》複習課上,

華東理工大學附屬閔行科技高階中學教師李芬培

透過AI賦能的課堂測試功能,將題目實時傳送給每名學生,“智慧黑板”隨時展示學生作答的最新統計情況。

客觀、全面的課堂資料分析,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更打破了“成績為本”的傳統,注重過程性、經常性,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大屏作為教室終端,與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互聯,比如我們研發的智慧學伴系統,可提供豐富的學情分析資料,持續記錄學習過程,促進學習者展開反思活動。但技術不是萬能的,教師不能過度依賴技術支援。”

餘勝泉

建議,在“智慧黑板”成為課堂教學必備工具的現實情況下,

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塊大屏,激發高水平行為和認知投入的深度學習過程

。例如,減少事實原理類知識的單調呈現,增加問題解決類知識的情景再現設計,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