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時為啥魏蜀累有交兵,東吳少有進取,孫權甘做自守之賊?

三國鼎立之時,魏蜀累有交兵,而東吳方面用兵極少,是孫權甘做自守之賊,只圖苟安嗎?

三國時為啥魏蜀累有交兵,東吳少有進取,孫權甘做自守之賊?

個人分析有下面幾點原因:

1。孫權沒有政治旗幟。魏國挾持天子,諸事好辦,不管對外用兵還是對內治國。劉皇叔是漢室宗親,是獻帝親認的皇叔,亦是有皇家旗號的,獨有孫權,和皇權一點都不沾邊,是軍閥出身,是以只能坐觀成敗,最後歸順魏蜀二國的勝出者。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孫權沒有“名”,在道義上自然輸了另外二家。

2。孫權地處南方,以南攻北,鮮有成功者,只有“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和後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猶血腥”的朱元璋,非雄才大略難以施為,歸為緣由,南船北騎,作戰部隊的戰力不對等,水兵在陸地上作戰,戰力是不對等的,另外還有氣候等諸多因素。

三國時為啥魏蜀累有交兵,東吳少有進取,孫權甘做自守之賊?

3。孫權集團內部有很大的隱患。孫權的歷任大都督基本都是英年早逝,大都督執掌兵權,孫權忌憚加猜測忌,上下不能同心,雖有帶甲十萬,不足為用。江東大族在孫權掌權的前期立下不少功勞,被孫權所依仗,後期大族的權力過大,讓孫權坐立不安。三國時的東吳四大家分別為陸家,朱家,顧家和張家,代表人物是陸遜,朱桓,顧雍和張昭,無一不是位高權重,而且大族和大族有相互聯姻,關係盤根錯節,孫權不得不嚴加防範,最終借立儲之機,逼死陸遜。

三國時為啥魏蜀累有交兵,東吳少有進取,孫權甘做自守之賊?

個人認為第3點是最重要的,東吳政權因江東大族而立,後又與江東大族相互掣肘,孫權一生大半精力都是忙於內鬥,與大都督鬥與江東大族鬥。

三國時期,孫權還是有對魏用兵的,那就是攻合肥,屢攻不下,為什麼要進攻?攻下合肥,東吳便有了淮水之險可守,東吳本有長江天險,再加上淮水,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坐守數十年是沒問題的。

三國時為啥魏蜀累有交兵,東吳少有進取,孫權甘做自守之賊?

特別是孫權後期,沉迷於內鬥,放眼三國,亦是東吳內鬥最為劇烈,是以進取之心盡失,耽於權謀,最終失了爭天下之大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