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各地出現了各種型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製造產業園區等等。

開發區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對促進體制改革、改善投資環境、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開發區已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隨著開發區的建設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被徵用、房屋被拆遷。

為了保障“雙失”農民的生活,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拆遷安置社群應運而生,農民被推動著轉為“市民”。

這類社群形成具有特殊性,既不同於農村社群,又不是城市社群,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地帶,

缺乏成熟而系統的治理理論和治理經驗

,因而這類社群在治理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一、加大資金投入,健全配套服務

政府在注重開發區經濟資料的同時,需加強對拆遷安置社群建設的投入與支援。

社群管理服務中心每年的預算基本上都是服務中心運轉所必須的經費。

政府需在社群配套設施建設、文化建設、社群組織、服務設施和社群資訊化建設等方面予以支援,研究建立多個綜合利用的社群公共空間,比如

文化長廊、體育廣場、菜鳥驛站、電子閱覽室等自我服務的建立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積極指導各方面的市場主體到社群參與服務,主要發展與社群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健康、居家養老、文化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行業,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在增強社群服務承載力,拓寬社群服務領域,加快社群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

面對目前急需解決的商業街停車場問題,可以與交警部門商討在不影響車輛通行的情況下規劃一些臨時停車位、計時停車位、計費停車費。

或者整合一下地下空閒的停車位歸外來車輛使用,待時機成熟時儘快建立大型停車場。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初中學校、大型醫院等其他相關配套設施,抓緊與國土、審批、住建、教育、衛健等部門做好規劃選址、專案審批,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待初中學校建成前,由政府協調就近鎮初級中學收錄六個拆遷村學生,確保在九年義務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二、消除依賴思想,授居民以“漁”

1.充分利用好開發區內範圍內的有利資源

鼓勵拆遷安置區兩家物業公司,商業街的105個商鋪以及入駐開發區的184家企業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拆遷安置區的失業人群。

政府根據各公司聘用六個拆遷村失業人員的多少,給予其一定的稅收或其他優惠政策。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開發區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存在大量高新科技企業。其在培養使用外來高新技術人才的同時積極安排本地拆遷失地農民的就業,積極參與社群建設,促進社群經濟發展。

避免對社群的環境生態汙染破壞,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最終使安置社群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良好發育。

2.組織拆遷安置區居民進行投資創業

對手中握有鉅額拆遷補償款的居民積極引導其對資金的有效利用,比如

可以進行低技術、低風險、低投入、週期短的創業專案,像美髮、商店、餐飲等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政府對創業的人群給予簡化註冊審批流程、減免稅費等政策上的支援。

這樣不僅可以盤活拆遷安置區居民手中的補償款,使其“錢生錢”,還可以透過一部分人的創業進而帶動一部分人的就業。

3.開展針對性培訓,拓寬就業資訊渠道

由社群管理服務中心或鎮政府組織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拆遷安置居民每個人有各自的特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就業需求、不同年齡階段等,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對一“量體裁衣”的培訓,提升失業人群的就職技能,保持拆遷失地農民的持續收入。

相關培訓費用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確保培訓的順利實施。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鎮政府、管委會結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建立拆遷安置區失地農民就業服務網站,將開發區範圍內、整個區以及就近的縣市區的招工資訊及時釋出到網站。

利用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的速度優勢,讓失業或無業返遷居民根據自身需要積極選擇合適的崗位,提升其就業率。

三、充實社工隊伍力量

1.拓寬社群工作者選拔與培養渠道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的要求,結合農民拆遷安置區實際情況,首先,由區政府綜合考慮協調,社群管理服務中心人員從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青年幹部中選聘,為社群治理匯聚青年力量。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其次

,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從社會上招聘熱愛社群工作、群眾觀念強、群眾工作能力強的人員。

如到齡退居二線幹部,符合條件的“40、50”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復員轉業軍人,以及符合條件的其他人員。

再次,

研究建立新錄用公務員到開發區農民拆遷安置社群鍛鍊制度。

借鑑選聘大學生村官的經驗做法,探索建立聘用社工專業大學生到開發區農民拆遷安置社群實習工作制度。

2.提升社群工作者專業能力

加強專業教育培訓。

以區黨校為依託,每年組織開發區農民拆遷安置區社群工作者進行專業培訓,力爭每個季度舉辦2次,每次培訓時間3-5天,讓其時時吸納最新的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

農民轉為市民,安置社群該如何治理?“雙失”農民生活有保障嗎?

除此之外,還可以適當組織社群工作者到成熟拆遷安置區參觀學習,借鑑先進經驗為農民拆遷安置區所用。

鼓勵參加職稱考試,對透過社會工作者考試鑑定取得社工資格證的,按照職業資格等級進行工資套改,工資按一定比例上浮。

四、總結

農民拆遷安置社群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程序的特殊產物,伴隨著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失地失房的農民越來越多,政府為其建設的安置保障性住房也會越來越多。

農民拆遷安置社群處於城市與鄉村的交界地帶,面臨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因而其後續的治理問題不斷凸顯出來,治理的成果關係到人心和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