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上元節,長安,李​必​坐在新成立的情報局靖安司,等著望樓傳來的訊息……

在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節輝煌燈火亮起之時,等待他們的,將是場吞噬一切的劫難。突厥入侵、狼衛突襲、綁架將軍之女、各種暗殺朝廷大員、烈焰即將焚城,千萬長安城內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毀滅長安城的齒輪正在轉動……

正月十五是唐朝的上元節,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元宵節。到了這個節日,不僅放假三天,更是取消宵禁,供唐人盡情嗨遊——賞花燈、猜燈謎、密室逃脫……“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劇,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輝煌壯闊的燃燈場景的打造,《長安十二時辰》都離不開上元節豐富多彩的節俗。 如果說上元節為《長安十二時辰》的核心之一,那麼唐朝絕對稱得上是上元節的核心,因為唐朝又被看作是上元節成型的關鍵時期。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上元夜

唐朝公務員的“法定節假日”

上元節,是中國受到道教文化影響得以命名的傳統節日之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一般被視為中國年節的最後一天。

元宵節屬於“國家法定節假日”,並不是後代人的創舉,而是早在唐朝時期被確定下來了的。

唐朝有關於上元節放假的“假寧令”,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關於上元節“放假“的明文法規

,上元節因此在唐朝時期,便已經成為了法定的“國家節假日”。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唐“假寧令”

雖然被列為了法定節假日,但一開始上元節只有一天的假期。節日結束後公務員們嚴肅的工作態度干擾到皇帝愉悅的心情,唐睿宗李旦因為上元節玩得燃燈過度,右拾遺嚴挺就看不順眼了,於是乎他要求唐睿宗李旦不要日以繼夜地折騰,唐睿宗沒辦法也就只能從命了。到了後來唐睿宗的兒子——唐玄宗,估計也不想普天同慶的好日子被那些不解風情的官員們破壞,乾脆將假期增加到三天,並且政府出錢資助公務員們的玩耍!

唐朝的“中國式不眠夜”

在古代城市管理中,為了安全起見,實施“夜禁”。夜禁指在固定時間內,禁止夜間通行。

唐朝長安也實行宵禁,夜禁鼓一響,便禁止出行。不過,為了長安市民能夠充分享受他們的上元節,節日期間,並不實行宵禁,而是統一“放夜”三天,這樣市民就可以在夜裡自由穿梭於長安各坊之間。上元節“放夜”的習俗起源於唐朝,唐之前的朝代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專門為某項節日開放夜禁的行為,唐朝之後,這一習俗漸漸被固定下來,並被歷朝歷代流傳了下去。

所以,上元夜“放夜”,可以說是唐代的創舉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放夜”

古人視黑夜為神秘與危險,但是唐朝在上元節期間,打破“夜禁”,藉助遍佈室內室外的燈火,驅散籠罩天地的黑夜,人們吃著肉粥、面繭、絲籠、火蛾兒、玉梁糕等美食,進行踏歌、拔河等活動,開啟通宵達旦的狂歡模式。

放夜催生的中國情人節

古代的女性們是被不允許隨意出門的,更不用說夜裡,但是上元節期間男女破除日常的禁忌,皆可於夜間外出遊玩,於是這個節日也成為眾多痴男怨女互訴衷腸的最佳時機,更有甚者會選擇於此期間私奔。

《舊唐書》記載:“四年正月望夜,帝與後微行市裡,以觀燒燈。又放宮女數千,夜遊縱觀,因與外人陰通,逃逸不還。”大意是指唐中宗時期,放數千宮女外出夜遊,但是卻有宮女和外人私奔。原本的法定節日,因為放夜的習俗,漸漸變成了男女之間密會的假期。

後世很多文人騷客,也以上元節的愛情為主題,創作了絕佳的詩句。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裡的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古人情侶在遊船賞景

上元節重頭戲,“燃燈”

雖然在歷史上,燃燈多與神秘的原始崇拜、高深的天時物道相關聯,稍顯“沉重”,但是在後期的發展中,娛樂性不斷增加,並最終成就了上元節的“狂歡之夜”。

俗話說張燈結綵,唐以前,“張燈”多為地方性民間活動,載於史冊的少數帝王的燃燈,也只是統治者偶爾的祭祀或慶典,並沒有穩定下來。據傳隋煬帝時期,上元節期間會堆起數十堆火堆燒燈,並且所用材料皆為名貴異常的沉香木,不過這種模式與後來的燃燈習俗還有很大差異。

到了唐朝,燃燈不僅僅是前朝的燒火,還興起了各式的燃燈。這種“燃燈”活動也成為了傳統,代代流傳下去。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上元節燃燈會

唐朝上元節燈形樣式繁多。《雲仙雜記》記載唐代正月十五夜宮中張燈,雲:“白鸞轉花,黃龍吐水,金鬼,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意思是指由各種模仿動物形狀的燈,諸如有銀燕、黃龍、白鸞等形制的燈具。

唐代創新的燈具中,最為矚目的是當時流行的“影燈”。影燈的出現,充分表明了唐朝人活躍的創造力,因為影燈運用了“熱動力學”物理知識,透過內建燃燒的燈燭發熱,推動花燈旋轉,用五色錯紙和菩提葉製成的燈面。燈面上繪製的人物形狀,在燈光的照映下與燈體的不斷旋轉中顯得栩栩如生。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各種動物形狀的燈

受到上元節燈俗影響,更有王公貴族興起做“燈婢”, 燈婢是用木雕成侍婢像的燈架,手持燈火,擬人而伺立。在《開元天寶遺事·燈婢》篇中,記載“寧王宮中,每夜於帳前羅列木雕矮婢,飾以綵繒,各執華燈,自昏達旦,故曰之為燈婢”。

除了這些樣式巧妙的燈形之外,唐朝的燈還講究“高大”,諸如還有燈樹、燈輪、燈樓等。

燈樹是在隋朝的基礎之上發展來的,參照樹的形狀而製成的一種燈架分枝矗立的燈形。武則天的同母姐姐韓國夫人,就曾在上元夜點百枝燈樹,豎立山上,光亮非常,百里之內都可看見,此燈樹之形狀高大、燈火輝煌,可見一斑。

燈輪是受到佛教燈具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樣式的燈形,燈輪為七層,一層七燈,猶如車輪一樣。據傳,唐睿宗時期,上元節3日2夜,建20丈高的燈輪。更誇張的是,唐朝還有“燈樓”。李隆基比父親唐睿宗更加優秀,已經不滿足於燈輪,開始建燈樓。

唐朝韓鄂《歲華紀麗·上元燈樓》有載“唐玄宗於上陽宮建燈樓,高一百五十尺,懸以珠玉,微風將至,鏘然成韻。”唐朝一尺約等於現在的30。7釐米,所以一座一百五十尺的燈樓就有46米多,那就等於現代的15層樓那樣高。先不去考證這個記錄的準確與否,但是起碼能從中窺探唐朝的確有巨型燈。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燈樓

燈樓高則高矣,還在周邊懸掛寶石珠玉,微風一吹,寶石碰撞的叮咚之音擾破深夜高空的寂寞,再伴隨著民間璀璨的燈火,不得不說唐玄宗奢侈的燈樓還很具有美感!

官民同樂的“踏歌”

踏歌起源於漢代甚至更早,風靡於唐朝,廣受官方與民間的喜愛

,在上元節當日更是會戲“踏歌”以助興。唐朝的踏歌也叫作“踏謠”,唐朝政府會在上元節舉辦大規模的上元節活動,比如唐睿宗精選了長安少女千餘人,於燈輪下踏歌三日夜。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踏歌圖

而唐玄宗更是熱衷於踏歌詞,引起朝廷文士競相創作。唐朝顧況《聽山鷓鴣》中有詩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描述了民間村落百姓通宵踏歌的場景。白居易的《正月十五夜月》寫道:“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無妨思帝裡,不會厭杭州”描寫的是杭州踏歌熱鬧的場景。

古老的拔河

除了官民共享的踏歌之外,唐代的民間還興起了拔河比賽。

拔河在歷史上又稱“牽鉤”之戲,在唐朝才有了“拔河”之名

。《封氏聞見記》:“兩鉤齊挽,大組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其中所描述的活動,就是唐朝正月十五的拔河比賽。拔河具體過程則是以四五丈長的大麻繩,兩頭分系小繩數百條,人們分二隊地開始“拔河活動”。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拔河

不吃湯圓而吃粥的上元食俗

在唐朝上元節美食中,首要食用的是白粥或肉粥

,《唐六典》記載:“又有節日食料……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就是肉粥。肉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祭祀之用,其中也包括“迎紫姑”,但是並未明說是正月十五迎紫姑專用食品,直到唐朝才穩定下來,成為上元節主要美食。除了粥之外,還有其它許多上元節美食。諸如用糯米做成的名為“面繭”的蠶繭型食品,用麥面製作的名為“絲籠”的餅狀食品,還有名為“火蛾兒”的油炸食品,名為“玉梁糕”的由米粉或麥粉製成的糕點。

元宵節吃湯圓始於宋朝,當時湯圓有“元子”、“水團”、“糰子”、“圓子”等名稱,而在唐朝吃的則是其它美食。不管唐朝的上元節美食與現代的差別有多大,但是人們在某個固定的時間有固定或專一的食用之物,就表明對這個日期的特別定義。唐朝之前,正月十五沒有專一的食用之物,直到唐朝才出現,是上元節發展的重要階段。

這是不是你眼中的大唐“上元節”?

肉粥

參考文獻:

陳翔《唐代“踏歌”習俗》

章雪峰《唐朝過年:上元節》

李曼《唐朝上元節俗的歷史考察》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