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作者

王 鵬

騰訊研究院智慧產業與未來城市研究組專家

馮宇彥

騰訊應急行業諮詢總監

一份文件

2021年7月20日,鄭州市發生特大暴雨災害。從下午開始,各種致命的緊急險情頻繁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當天晚上9點左右,一位暱稱manto的作者,在騰訊文件平臺建立了一個名為《待救援人員資訊》文件,並敲下第一行字:求救人員資訊,救援人員資訊。

一個小時以內,表格裡,出現了“地鐵5號線”“5號線隧道”等求助資訊。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待救援人員資訊》文件

(《一個救命文件的24小時》)

三個多小時之後的次日凌晨,新增了一個sheet——“可支援”:有徹夜不閉館的圖書館,提供泡麵的科技館,提供水上器材的俱樂部……天亮之前,又增加了“官方救援隊資訊”“民間救援隊資訊”兩個sheet,也出現了醫生們自發組織的線上問診群資訊。

第二天一早,訪問人數越來越多,這時點開文件會彈出提醒:“可編輯的人數已達上限,當前僅可檢視。”騰訊文件的產品團隊瞭解了情況,馬上緊急擴容。除了騰訊的維護團隊,還有大量明顯有著豐富網際網路產品經驗的使用者在以專案管理的方式推動表格的整體改進,以眾包方式實現了一個複雜的救災平臺的高效搭建。24小時內,文件更新超過450個版本,瀏覽量超過250萬次,傳播範圍廣,資訊蒐集全面。

一個小程式

與這個文件的建立幾乎同時,騰訊的員工還建起了一個“鄭州加油”的微信群,聚集了越來越多相關部門的同事,商量還能為鄭州做點什麼。一個很快形成的共識是,騰訊地圖有很多限制條件,如併發數和許可權管理較為簡單,很容易造成資料重複或錯漏丟失,也會直接暴露隱私和誤導社會輿論。大家開始商量微信的資訊傳送能力能對災情傳播做些什麼,這時群內的應急行業專家正好在和應急管理部策劃社會救援力量協同平臺,建議使用小程式來蒐集和傳送資訊。馬上有騰訊出行的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開始通宵繪製草圖和開發demo。21日早晨七點,第一版demo完成。下午2點30分,“抗汛互助資訊共享服務”小程式正式上線,距離開始開發僅14小時。考慮到災區網路訊號弱,小程式的設計極其簡潔,輸入描述和電話後,只需要那一秒有網路,求救資訊就能夠發出。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抗汛互助資訊共享服務小程式介面

與線上文件完全自發陸續出現的供給資訊和供需匹配不同,這個小程式的產品團隊“從一開始就不希望它只是一個簡單的求救資訊的容器,我們希望是有相應的團隊去處理這些資訊,最後要落地到救援上。”除了“我要求助”外,還設計了另一項與之對應的重要功能——“提供幫助”,點開之後,能填寫避難場所位置、聯絡電話,和可提供幫助的說明。

群內的應急行業專家很早就跟應急管理部緊急救援中心取得聯絡,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援。政府掌握著社會救援力量資訊,但無法獲知群眾的救援需求及地點,雙方一拍即合,由小程式來蒐集整理求救資訊,政府應急部門把資訊分類傳遞給合適的社會救援力量。

團隊從緊急救援中心拿到了卓明災害資訊服務中心的聯絡方式。這是一家以專業處理災害資訊、協助救災資源對接、促進救災效率為工作內容的志願者組織,非常有影響力,同時在對接多支救援隊。“卓明”表示,將採用這個小程式收集的資訊,“直接提交給一線社會力量協調中心作為任務分配給救援隊和社會組織”。同時,也提出了希望利用地圖能力直觀展示求救資訊位置統計,社會救援力量可以更加方便地瞭解哪裡需救援人員多,以便合理規劃路線。騰訊出行和地圖團隊很快配合完成了這個功能,起名“互助地圖”。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從一份文件開始的智慧城市新時代

在以這兩個自發快速形成的應用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技術支援下,準確而及時的供需資訊支援著上百個政府和民間救援隊伍在災後數天中救死扶傷、高效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創新

與這兩個應用受到的普遍關注和好評相比,鄭州的“智慧城市”建設在此次災害中則受到了不少質疑。地鐵車廂中逝去的十多位市民,隧道中被困的車輛和因此產生的傷亡,讓之前投入巨資建設的“城市大腦”“智慧隧道”之類難免尷尬。

在過去的十餘年中,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可謂轟轟烈烈。然而動輒投資數億的各種“智慧xx”“xx大腦”,幾乎都是由政府投資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工程建設。我們習慣了從一個“頂層設計”出發,整體構建數字政府的技術架構,把城市系統分解為若干個子系統,再分別加以數字化改造。這種自上而下的過程在城市數字化轉型中是必不可少的,智慧城市需要整體統籌,並建立框架、制度和標準,然而這些卻並不是全部。

相對於我國,大多數發達國家政府在城市數字化轉型中往往主導性和投入都比較有限。以社會服務和產業創新為重點的專案大多采用政府引導、財政資助和企業投入為主的方式。這種自下而上的模式通常是針對特定的城市問題,尤其是較小的場景,以注重投入產出的市場化方式為主,企業和市民會發揮更大的主動性。

而此次鄭州水災則意味著,我國的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時代!在我國,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全球領先,很多準公共領域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如打車、共享單車、快遞等。很多城市也引入了“隨手拍”應用,作為城市管理和交通違章治理的手段,發動市民參與城市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早年也主持或參與開發過多個城市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公眾參與應用,如《北京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村落》《再現圓明園》等等,大都利用了政府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的開放資料進行了深度應用。雖然其口碑和傳播效果都還不錯,但與各種“隨手拍”應用一樣存在一些問題而難以複製推廣。

這種自下而上方式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是,第一,傳統的應用開發成本高、週期長,只適用於一些非時效性的應用,難以快速響應需求;第二,系統相對封閉,不利於多個部門、多個主體協同參與開發和運營工作。我們亟須設計一個“數字化分散式連線”網路平臺,將政府、企業、群眾手中的人以及社會資源廣泛連線,讓網路中的群體和個體有施展才能的平臺和空間,在預警、宣傳、社會動員、志願服務、技術支援、專業救援、災後恢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快速反應的社會化救援。

未來,還需要要借力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等最新技術應用於監測、預警、預防、應急處置上,提升效率和安全。同時透過安全社群、綜合減災示範社群等平臺和載體,建立社群、小區、自然村、家庭的自防、自救和互救體系。

隨著雲計算等資訊科技的發展,大中臺、小前臺的雲原生思想改變了智慧城市應用的開發方式,在資料資源匯聚和打通的基礎上,面對越來越豐富的數字化場景,開發者可以迅速開發各種實效性、甚至應急響應類應用,大大提高了企業和個人開發者參與城市數字創新的可能性。以騰訊雲推出的基於微信、線上文件等平臺廣泛的C端觸達能力和小程式的友好性,類似的自下而上的創新應用會越來越成為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應用的重要補充,更深度連線政府、企業和市民等主體。

小結

智慧城市的本質是藉助資訊科技的計算與連線能力,實現各種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資源的供需高效匹配。雲原生架構和快速開發能力,使自下而上廣泛參與的城市數字創新具備了技術條件,可以實現供需資訊的高效釋出和快速匹配,尤其在應急、救災等場景下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在傳統的119、110、12345等熱線電話平臺之外,基於小程式的一鍵式呼救和響應平臺將以更豐富的資訊和更高效的匹配能力成為城市應急響應系統新的基本配置。智慧城市也會因而進入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方式融合互促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

往期文章

“在看”

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