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核心要點:

1

團團的死亡更多是受限於我們現階段對熊貓的研究和動物疾病治療水平不足,人類對野生動物的瞭解比較缺乏。

2

在全球範圍內,圈養大熊貓患癲癇的比例較高,達到13%左右。在野生大熊貓中,該比例約為2%至3%。

3

消化系統疾病,如腸炎、胃炎等對圈養大熊貓的致死率更高。統計資料顯示,大陸動物園裡有超過30%的圈養大熊貓的死亡是由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

4

我國對大熊貓的保育讓其IUCN物種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了易危;但也有導致東北虎譜系混亂、基因多樣性喪失的反面保育案例。

11月19日,罹患腦部疾病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再度發作癲癇,最終在麻醉沉睡中停止了心跳。

從網紅兔猻“孫思邈”意外離世,到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我們該如何看待動物的生老病死?在對團團的救治過程中,臺北動物園是否盡心盡力?治療方案是否科學合理?現代動物園如何承擔起動物保育的責任?

以下為任輝與遠夏的對談實錄。

專家資訊:

任輝:博物學科普作者

遠夏:動物學科普作者

一、癲癇與消化系統疾病:導致大熊貓死亡的兩大常見病

遠夏:

2008年,大陸贈送給了臺灣一對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後來,他們“夫妻”又生產了兩個幼崽——圓仔和圓寶,他們一家就一直留在臺灣生活。

今年8月,臺北木柵動物園在監控裡發現團團出現了三分鐘的癲癇、口吐白沫、精神萎靡情況。隨後,園方對團團進行了檢查,發現團團的左邊大腦存在大面積的異化壞死,右邊大腦也有一些區域性壞死。後續又發現,團團走路開始拖著後腿,食慾狀況逐漸不佳。

臺灣請來了大陸的專家一起協助治療,團團也被轉移到了臺北動物園的後場。其間團團的情況也有過一些好轉,但在11月17日團團的病症又開始嚴重。11月19日的凌晨1點5分、1點56分和3點54分,團團再度發作癲癇。最後,醫療照管團隊覺得已經無能為力,決定讓團團不再從深度麻醉中甦醒,讓它“安樂死”。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2022年11月5日,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和臺北動物園保育員一起探視“團團”(圖源:新華社)

任輝:熊貓癲癇及動物癲癇是比較常見的嗎?有其它動物出現癲癇、甚至因癲癇而死的案例嗎?

遠夏:

很多動物都會不時出現癲癇,動物癲癇與人類癲癇是差不多的。

遺傳是癲癇出現的重要原因,如果家族有癲癇史,其後代出現癲癇的機率會相對高一些。

在團團離世後,很多人認為應該給圓圓也做一下檢查,因為圓圓的媽媽大熊貓雷雷就是在2020年因為癲癇發作而死亡的。

此外,身體受到打擊、腫瘤、顱內感染、腦膜炎、心血管疾病、中毒等也可能導致癲癇。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大熊貓“雷雷”因癲癇發作去世(圖源: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

任輝:

由遺傳因素引起的癲癇屬於原生性癲癇,而由外傷或者其它疾病導致的癲癇則屬於繼發性癲癇。

團團的情況比較符合繼發性癲癇的病症。

有統計表明,老年大熊貓比其他年齡段的大熊貓患癲癇的比例要更高一些,雄性大熊貓比雌性大熊貓患癲癇的比例要更高一些。而團團的歲數相當於現在人類的60歲。

此前國內也有一些動物園出現過大熊貓因癲癇而死亡的案例。

一個典型例子是37歲的雄性大熊貓“都都”,它也是我們目前圈養的雄性大熊貓個體壽命記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都都在17歲(1980年)時,曾在上海動物園出現了原生性癲癇。在經過一系列治療後,都都癲癇病症得到控制。但1985年它來到武漢動物園後,又出現了反覆且非常劇烈的癲癇。經過一系列治療,直到它離世,中間十年時間都沒有再復發過癲癇。

在全球範圍內,圈養大熊貓患癲癇的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13%左右。在野生大熊貓中,該比例約為2%至3%。

這其中有很多是很難治癒的,致死率也很高。

我們國內很多的動物園及野外繁育中心,都進行了一些關於癲癇治療的嘗試,但是這些嘗試並非每次都有很好的結果。團團的離世雖然讓我們感到非常惋惜,但這也是我們去熟悉熊貓,積累經驗而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圖源:新華網)

遠夏:關於動物的生老病死,我們能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尊重自然規律。

任輝:相比於癲癇,還有一類疾病對圈養大熊貓的致死率更高——消化系統疾病,如腸炎、胃炎等。本世紀初的一個統計資料顯示,大陸動物園裡有超過30%的圈養大熊貓的死亡是由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

很多論文都提到,癲癇現在已經被看作是圈養熊貓的一個常見病。而在野生大熊貓種群裡,主要致死原因是營養不良,該比例達到40%多,第二大原因是消化道疾病,佔到30%多。

也就是說,野外病死大熊貓中有超七成是死於這兩種疾病。

二、“團團”的保守治療方案:動物疾病救治的困難與無奈

任輝:

根據臺灣媒體報道,今年 10月專家在對團團進行檢查時發現,團團大腦左右兩側都出現了積液化的變化,當時懷疑團團可能有比較嚴重的腦部腫瘤,但一直沒有進一步的檢查。因為如果做進一步檢查,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創傷性的提樣,這可能會給它帶來更大的威脅。大陸是有這樣的先例的。所以

臺北動物園選擇了對團團進行保守治療。

在對團團的救治過程中,臺北動物園是否盡心盡力?這個治療方案是不是科學合理的?

遠夏:

臺北治療團隊已經盡力了。無論是飼養水平還是科研水平,臺北木柵動物園在亞洲都是處於領先的位置。他們的醫療技術也相當不錯——

團團和圓圓的兩個女兒“圓仔”及“圓寶”,都是藉助了科學手段而出生的試管大熊貓。

另外,臺北動物園給大熊貓提供的環境也非常不錯,平常把它們照顧得很好。這次團團生病園方也非常重視——有一個醫療團隊一直陪它到最後。最終做出的醫療決策,其實是與大陸的專家商量統一後的結果。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圓仔”正在品嚐特製的7歲生日蛋糕(圖源:新華社)

任輝:

團團其實在前幾年還出現過一次牙變。他的左上犬齒可能由於啃食堅硬的竹子而崩壞了。這種牙齒疾病在很多圈養動物身上其實是很普遍的,但是臺北動物園對此很重視。他們給團團做了一個鈦合金的假牙,這也是全球範圍內第一次給熊貓做假牙。從這也可以看出,臺北動物園不僅技術水平很高,他們對待動物也非常用心。

團團的死亡更多的是受限於我們現階段對熊貓的研究和動物疾病治療水平不足。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為團團安裝假牙(圖源:臺北市立動物園)

三、熊貓研究:一項尚待深入的全球性事業

遠夏:

大熊貓出現癲癇說明存在腦部疾病,但在很多實際觀察中會發現,有些大熊貓出現了癲癇症狀但在檢查後後卻沒有發現疾病,這是很奇怪的。所以只能說

我們現在對熊貓的疾病以及生理方面的研究還沒有那麼深入。

熊貓已經是中國研究得最透徹的野生動物之一了。關於熊貓研究的論文數量無論是在專業論壇還是知網上都明顯多於其它動物。我們還給野外大熊貓做了譜系,相當於我們可以精準地知道中國野外有多少隻大熊貓。即便如此,我們對於大熊貓疾病的研究還有很多未知。

我們人類對整體野生動物的瞭解都還處於比較缺乏的階段。

任輝:

其實不僅是大熊貓,我們對常見的家畜家禽以及寵物的疾病了解也很缺乏。

大眾對熊貓研究的認識可能有一個誤區。儘管每年有大量的科學家、動物園工作者等去接觸研究熊貓,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對熊貓這個物種已經非常熟悉了。

如今,圈養熊貓幼崽的存活率大約在80%。換句話說,四分之一的圈養熊貓幼崽是會夭折的。在30年前,圈養熊貓幼崽的夭折率在70%左右。

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把圈養大熊貓幼崽的夭折率從70%降到20%,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了。

遠夏:野生動物保護是一個全世界性的話題,相關技術也會在各家動物園之間進行分享。

一些中國動物其實是在國外率先完成人工繁殖的,比如前段時間因為網紅兔猻“孫思邈”意外去世而受到關注的青海兔猻。兔猻的繁殖其實在歐洲做得很好,他們不僅發現了兔猻在繁殖期容易感染貓瘟等傳染病,他們還用自己的方法把這個難題攻克了。相關技術又流回我們國內,幫助青海動物園成功繁殖兔猻。

當然,我們國內動物園也有過比國外動物園先繁殖出國外動物的事例。

所以,野生動物保護是一項國際性事業,需要博採眾長。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兔猻“猻思邈”(圖源:西寧野生動物園微博)

遺憾的是,我們國內大多數動物園發展已經和國際有點脫軌了。

紅山動物園、長隆野生動物園、上海動物園等我國旗艦動物園可以做到與國外動物園在技術上互通有無,但其他更多的動物園還處於觀念比較落後的階段。一些動物園把動物當作“搖錢樹”,依靠動物表演或者所謂的動物行為展示來掙錢。

任輝:

動物保護的確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還有一個典型案例是,此前由於非洲戰亂,北白犀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後來捷克斯洛伐克動物園、倫敦動物園、美國動物園等去當地捕捉了一些北白犀,嘗試進行人工繁育。這在當時確實為北白犀物種延續儲存下了生命的火種,但可惜的是,這個火種在今天又逐漸暗淡了,因為現在全世界只剩下兩頭北白犀了。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兩頭僅剩的雌性北白犀(圖源:EPA)

四、大熊貓保育:中國動物保護的優秀案例

任輝:動物園不只是一個讓人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展覽場所,它還承擔著動物保育的功能。

動物園做得好不只是體現在其動物數量、物種珍稀程度,而是它能讓遊客感受到動物的美感和生命力。

比如紅山動物園,其展館裡佈置了很多植被,一些貓科動物就躲在植被後面,遊客實際上是不太方便觀看到它們的,但遊客可以真切感受到它們自由生活的真實狀態。

我們國內也有一些動物園參與了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比如,珠海的長隆動物園最近幾年成功人工繁育出了豹紋鯊。豹紋鯊本來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海域,但由於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水文變化,再加之當地漁業捕撈,豹紋鯊的自然繁育受到了很大影響。

人工繁育的意義就在於,如果一個物種在野外的種群徹底絕跡了,那麼我們還可以透過人工繁育種群進行野外種群的重建,或者至少可以把它儲存下來。

相對來說,我國的熊貓保育做得是比較好的,因為每一隻熊貓的譜系都有據可查。

比如,可以清楚知道團團的媽媽“華美”是在美國聖地亞哥出生的、圓圓的媽媽罹患過什麼疾病、它們的父母有什麼既往病史等,這樣就可以儘量避免近親雜交以及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遠夏:中國的大熊貓保育計劃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拿得出手的一個優秀案例。中國的力量讓大熊貓的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了易危。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圖源:上海植物園)

大熊貓本身是繁殖困難的動物,原因在於它需要學習如何交配。

在野生環境下,兩隻大熊貓在樹上調情的時候,其它的未成年大熊貓會蹲在樹底下觀看和學習,但人工飼養環境下的大熊貓是沒有這種學習機會的。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香港大熊貓盈盈和樂樂(圖源:人民網)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人工飼養環境對大熊貓的交配是有負面影響。很多年前,我國人工環境下的大熊貓生存率大概是三分之一,而現在約為三分之二。

我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進行了很曲折的研究才達到今天的水平。難度很高,我們成功了。

任輝:確實,在人工圈養環境下,大熊貓交配特別困難。

在我們研究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就會有很多相應的解決辦法。比如,可以像臺北動物園那樣,用試管的方式來繁殖;還可以讓野外救助的大熊貓和人工圈養的大熊貓進行交配,再讓旁邊其它大熊貓去學習;又或者在大熊貓館舍裡做植被丰容,播放野外大熊貓求偶時特有的示好鳴叫聲等。

另外,動物保育的一個典型反面例子是國內個別動物園對東北虎的保育。一些動物園為了提高東北虎的懷孕成功率而讓一隻雌性東北虎與幾隻雄性東北虎交配,更有甚者,讓東北虎與華南虎或孟加拉虎進行交配,如此繁殖會導致東北虎譜系混亂、基因多樣性喪失。

遠夏:如此繁育出的東北虎如果野放會對野外的基因庫造成汙染。東北虎野放也是我們一直面臨的一個困境。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野生東北虎(圖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任輝:

總的來說,我們對熊貓等野生動物的認識和研究時間是比較短的。希望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能夠讓人工圈養環境下的動物的疾病都得到更好的治療,讓更多動物獲得更健康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

我們希望像熊貓這樣的瀕危物種能夠在野外逐漸恢復種群。

每一個物種都和我們人類一樣是平等的,都應該在生態中發揮自己的功能,在自然環境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專家資訊: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因病死亡,動物保育難在哪裡?|一起來嘮科

版權宣告:本文系騰訊新聞《一起來嘮科》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但歡迎轉發至個人朋友圈。

撰稿:邱佩萱

編輯:shely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