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黑格爾

(1770年—1831年),德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的集大成者,費爾巴哈與馬克思的老師。代表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

公元1785年,一名15歲的少年考進了斯圖加特市的文科中學,他的名字叫

黑格爾

,是稅務局書記官的兒子。

黑格爾的學習成績優良,很喜歡讀“閒書”,常跑到圖書館去涉獵美學、語言學、史學和神學方面的書籍。在大人們看來,這是一個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且枯燥無聊的“平庸少年”,即使他讀過許多書也不見得聰慧過人,倒像是個書呆子。老師曾送給他一本《莎士比亞劇作集》,並且在上面頗為幽默地題詞說“你現在還讀不懂”。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平庸少年”在年近四旬時,居然變成了哲學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的一個附釋中說:

黑格爾是我的老師

,自認為已經和這位著名思想家決裂的那些自作聰明的模仿者們的廢話,我感到簡直是可笑的。但是,

我敢於以批判的態度對待我的老師

,剝去他的辯證法的神秘外殼,從而在本質上改變它,如此等等。”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曾被人們捧作絕對真理,不久後又被當成一個笑話,他本人也從哲學之神的地位跌落下來,成了一條“死狗”。這兩種極端的做法都是非辯證的,許多人連一本黑格爾的書都沒讀過,就妄下定論,更是非客觀的。由於黑格爾的哲學過於晦澀,對普通人來說顯得不夠友好,因此我們主要介紹他的生平,這樣多少會使本文有些趣味。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亞里士多德之後最博學的人

01

哲學史上最深邃的大學寢室

1788年,黑格爾中學畢業後進入

圖賓根神學院

學習,他對大學生活裡的騎馬和擊劍都不感興趣,只喜歡把時間花在書本上,同學們都尋他開心,稱他為“老頭兒”。他在神學院有一個室友,名叫

荷爾德林

。荷爾德林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將近一百多年才被海德格爾發掘,使後人知道了這名詩人的價值。

大學的第二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黑格爾深受鼓舞,參加了學校裡的一個政治俱樂部,與同學們傳閱、分享法國的報紙,並討論德國的命運。他在紀念冊上寫下:

“反對暴君!”

“自由萬歲!”

“盧梭萬歲!”

他在俱樂部裡還認識了一個少年天才,名叫

謝林

。謝林把《馬賽曲》翻譯成了德文,為此被公爵請去“喝茶”。當公爵問他是否就是那首“強盜歌”的譯者時,他居然滿不在乎地回答:“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黑格爾對這名學弟大為讚賞,彼此建立起了友誼。1790年,謝林搬進來,與黑格爾、荷爾德林同住一間寢室,成為圖賓根神學院的三劍客。後來謝林又參加了一個專門研究康德哲學的團體,而黑格爾卻對此不聞不問,那時的他對哲學還沒有多少興趣。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黑格爾、荷爾德林與謝林

02

四處漂泊的兒童家庭教師

1793年,黑格爾終於大學畢業了,但他並不想從事宗教事務,沒有選擇當牧師。大概是因為受了法國大革命和盧梭思想的影響,他前往瑞士伯爾尼遊歷,最終給一名貴族的三個孩子當家庭教師。

閒暇之餘,黑格爾會借閱主人家的藏書,也正是這時候,他才大量閱讀哲學書籍。康德關於實踐理性的著作尤其受到他的重視,在給謝林的信中他說:

“我期待康德體系及其圓滿成就在德國引起一場革命。”

那時的黑格爾還沒有獨到的見解,當謝林請他談談自己的看法時,他說:“我在這方面僅僅是個學徒……我的作業不值一談……”他所寫的也只是一些關於神學的稿件,而且一直沒有發表出來,這些文章大多是攻擊教會的。

1796年初,黑格爾對於遠離親友、久滯異邦的環境越來越感到不自在,他請求荷爾德林和謝林介紹工作,以便回到德國去。直到這年10月,荷爾德林才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法蘭克福有個商人在招家庭教師,待遇十分豐厚,建議他去試試。

次年,黑格爾便回到故鄉,開始了第二份家庭教師的工作。這時候的荷爾德林忙於談戀愛,而年僅23歲的謝林已經受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成為大學生們的偶像了。只有黑格爾依然寄人籬下,在默默地教學與讀書。

三十歲那年,父親給他留下了三千多古爾盾的遺產。他終於辭去家庭教師的職位,帶著這筆錢到

耶拿

去,希望捐個教授來做,以便登上夢寐以求的大學講壇。黑格爾在給謝林的信中說:

“我不能滿足開始於人類低階需要的科學教育,我必須攀登科學的高峰。”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青年時代的黑格爾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家庭教師

03

黑格爾與謝林分道揚鑣

耶拿是當時德國的精神與文化中心。席勒與費希特都曾在耶拿大學任教過,謝林在當地成為教授後,更加吸引黑格爾前往。雖然年紀比謝林大五歲,但黑格爾一直信服於這位老同學。他到耶拿之後就與謝林住在一起,並且成功拜會了

歌德

在繳納必需的款項後,黑格爾獲得參與授課資格的答辯機會,他寫了一篇《論行星軌道》的論文。在這篇論文裡,他也像謝林一樣,批判康德的思想,但文中已經隱含著二人的分歧。

獲得講師資格後,黑格爾受到謝林的邀請,一起在課餘主編《哲學評論雜誌》。兩人的思想傾向並不同,但由於謝林要結婚而且離開了耶拿大學,所以他們還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黑格爾在耶拿大學當講師並不算成功,第一個學期時,只有

11名學生

報名聽他的課,直到他離開,班裡人數始終

沒有超過30人

。黑格爾講課從不遷就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涉及簡單明瞭的事物時,他聲音很低沉,似乎認為這些不值一提;而一講到本質性的問題,他的嗓門就會變得很高,雙目也炯炯有神。當有學生說要到維爾茲堡去時,他便說在那兒他有一個朋友,名叫謝林,接著就向大家分析“朋友”這個範疇的各種含義。

黑格爾經常陷入沉思,有一次上課,他心不在焉地提前了一個小時來到教室,翻開講義就是喋喋不休,導致本該上課的奧古斯蒂教授只能站在門口,不知如何是好。

久而久之,黑格爾在耶拿大學逐漸感到不自在。許多學生不理解他,稱他為“木頭人”;學校領導又跟他過不去,始終不給他轉正。更要命的是——他講課沒有工資!在嚐到

編外教師

的辛酸之後,他給歌德寫了封信,流露出去意。歌德為他爭取了一百塔拉的年薪,但是這點可憐的收入解決不了生活問題,黑格爾不得不考慮另外賺點稿費。於是他與書商聯絡,開始出版

《精神現象學》

。雙方約定先付給黑格爾一半的稿酬,等書稿全部寫完並寄到時,再付清款項。

沒想到當時發生了普法戰爭,拿破崙侵入耶拿,郵局關門停業了。一群法國士兵衝進黑格爾的家裡,把一切都洗劫一空。黑格爾只能把《精神現象學》的手稿塞進衣袋裡,然後逃到難民營去。他在人群中偶遇了

拿破崙

,後來曾回憶說:

“我看見拿破崙皇帝——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

雖然法軍搶劫了他,但他卻依然希望法國取得勝利,因為這樣才能摧毀德國那令人厭惡的專制制度。在法軍退出後,黑格爾成功將《精神現象學》寄出,得到了全部稿費,歌德與其他朋友也給他送去了一些錢,幫他度過了危機。

《精神現象學》標誌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誕生,這本書使他與歌德一度不快,後來才逐漸和解。而對於謝林,便只有決裂了。1807年,黑格爾給謝林寄去自己的作品,雙方的思想分歧正式公開化。謝林在回信的末尾寫道:

“但願我還值得繼續做您的真正的朋友。”

從此,兩人就不再聯絡。次年黑格爾也離開了耶拿,這時他已經

37歲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小人物”黑格爾與“大人物”拿破崙

04

大器晚成的黑格爾

離開大學講壇後,黑格爾短暫做了報紙的編輯工作,因受不了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低薪酬的待遇,他很快又離開了這個行業。

在朋友的幫助下,黑格爾最終謀得新開設的紐倫堡文科中學的校長一職,雖然全校只有

30名學生

,但他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幹了八年。他負責講授哲學與宗教,有時候還做代課老師,能教希臘文和拉丁文,甚至是高等數學,大家都驚歎他的淵博學識和教學才能——當然,他的年薪依然是可憐的一千古爾盾,比當編輯的時候還低。

41歲那年,黑格爾結了婚,著作也變得越來越高產。次年就出版了代表作

《邏輯學》

,這本書從純粹存在出發,一直上升到絕對精神;在“本質論”部分集中闡述了辯證法,他認為辯證法的關鍵在於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後來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的這種思維,說他的哲學是嚮往西方而貶抑東方,過於強調差異,就像節肢類的昆蟲一樣,從有、無到變易,從質、量到尺度,一節扣著一節,只有連續、沒有並列,而站在頂端的“上帝”就是“絕對”。

黑格爾依然渴望重返大學講壇,但每次求職都是徒勞無功。1816年,在以降低薪酬為代價的前提下,他終於謀得海德堡大學正教授一職,開始講授

《哲學科學全書》

。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小邏輯》,第二部分為《自然哲學》,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學》,

這本書第一次體現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全貌

,《小邏輯》更是學習黑格爾辯證法的最佳材料。

在《小邏輯》的序言中,黑格爾說:

“以謹嚴的態度從事於一個本身偉大的而且自身滿足的事業,只有經過長時間完成其發展的艱苦工作,並長期埋頭沉浸於其中的任務,方可望有所成就。”

他認為與其他事業相反,哲學最不需要年少成名的天才,它需要的是沉澱與底蘊,需要時間而不是速成。所以古希臘哲學史術語中的“鼎盛年”是指40歲左右。而黑格爾直到37年才發表第一部哲學著作,在他看來自己或許還算不上是大器晚成。

05

普魯士的官方哲學家

1817年底,由於教學的成功以及著作的影響力,黑格爾收到了柏林大學的邀請函,次年便動身前往柏林任教,在那裡一直住到離世。

在柏林時期,黑格爾的政治觀點已偏向保守,對拿破崙的同情逐漸消退,並且開始擔任普魯士官方代言人的角色來,成為普魯士王朝的愛國者。他的辯證法也有了許多實證的成分,在這期間,他出版了

《法哲學原理》

,獲得更高的聲譽,也受到同行的攻擊。

1820年

叔本華

來到柏林大學,他罵謝林是吹牛大王、黑格爾是江湖騙子,他說:

“黑格爾哲學中間,最明確的東西莫過於它的這個意圖,即透過奴顏婢膝和正統觀念以博取王侯們的好感。”

為此,黑格爾還與叔本華髮生了舌戰,但他仍簽字同意後者在柏林大學教書。由於黑格爾在學生中擁有著超高的人氣,在眾人的抵制之下,叔本華只得負氣離開了柏林大學。

黑格爾:40歲的編外教師,否還有人生的出路?

從1822年開始,黑格爾講課的內容為世界歷史,在他死後講義編成了

《歷史哲學》

。這本書為普魯士唱頌歌,認為世界精神先後拋棄了中國、印度希臘和羅馬,最終來到了日耳曼民族的普魯士王國,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這種唯心史觀為民族主義的自大,並揚棄出唯物史觀。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黑格爾又接連講授了哲學史、美學和宗教哲學,死後由學生們整理出版。

其中

《哲學史講演錄》

透過哲學史的外殼來描繪思辨哲學的發展歷程,認為前代哲學家的思想最終彙集發展成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因為黑格爾不瞭解東方哲學,所以他乾脆說中國與印度沒有哲學,孔子的東西不值一提;赫拉克利特的鼎盛年明明在芝諾之前,他卻把赫拉克利特排在芝諾的後面,因為他認為哲學史就是精神的發展歷史,赫拉克利特的精神要比芝諾更完善些;他對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唯物傾向表示厭惡,被列寧嘲笑為“像後母對待繼子那樣”;他還吹捧亞里士多德的唯心論而貶斥其二元論和唯物論的方面等等。

1829年,黑格爾去波門旅行,與謝林在卡爾斯浴場不期而遇,雙方冰釋前嫌,共住了五天,重溫舊日情誼。但是,在黑格爾死後,謝林又繼續攻擊他,說他只是自己的一個追隨者,為此恩格斯專門寫了《謝林與啟示》來捍衛黑格爾。

1831年,黑格爾榮獲國家獎,得到當局的信任,他的哲學也成了普魯士的官方哲學。這年夏天,霍亂在柏林猖獗一時,黑格爾正著手再版《邏輯學》,只寫完了一篇前言。11月13日,他忽然感到胃痛,夜裡睡不著覺,第二天連床都起不來。在醫生診治過後,下午三點他便安詳地入睡,直到五點才離開人世——那天正是萊布尼茨逝世115週年紀念日,一代哲學家,就這樣走完了現實平淡而精神豐富的一生。